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戰,爲何會失敗?損失了多少精銳?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戰,爲何會失敗?損失了多少精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朱棣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我們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是一位以驍勇善戰而著名的皇帝,他先後五次北伐蒙古,最終得以削弱蒙古的勢力,鞏固了北方領土,鞏固了國土版圖。而在這五次北伐蒙古的作戰之間,有一次作戰朱棣痛失十萬精銳軍隊,得意門將也慘死沙場,這就是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戰。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戰,爲何會失敗?損失了多少精銳?

明成祖在位期間年號爲永樂。在永樂三年春(1409年),朱棣來到了北京。他是我國明朝時期的第三位皇帝,不僅驍勇善戰,而且治國有方,歷史中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征服蒙古、戰勝倭寇等事件均是於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發生的。朱棣治國威嚴有序,可是好戰的本性猶在心中慢慢生根發芽,以武治國更是他"說一不二"的本性的有力證明;至於鄭和下西洋,也更是不惜勞民傷財、動用國力,只爲在西洋小國之間樹立起威嚴的形象。一個決策的歷史影響往往好壞參半,今天就只以歷史的角度來看看,明成祖朱棣在第一次北征蒙古之戰中,精銳覆沒、五大名將慘死的損失。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戰,爲何會失敗?損失了多少精銳? 第2張

朱棣在位之前,北方蒙古一族就已經開始出現了騷動的跡象。蒙古族一心想要分裂獨立,接二連三地尋釁滋事,發起大大小小的叛亂。朱棣在朱元璋還在世時,就已經意識到了北征蒙古一事的重要性,平定北方叛亂迫在眉睫。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明政府還賜予韃靼、瓦剌各部以封號,表示想與北方建立友好關係的決心。朱棣上位後也憑藉自己早年跟着哥哥在邊塞作戰的經驗,從容不迫地發起了平定各方叛亂的作戰,著名的"靖難之役"就是其中一個大膽而有效的勝利。今天所說的五大名將之中的丘福就是在"靖難之役"中一戰成名。

而平定蒙古卻遠不似朱棣想象的那麼簡單。那時候的蒙古分爲兩個部族,即東部韃靼和西部瓦剌。當時,東部韃靼和西部瓦剌之間的衝突頻繁,但也卻是這種實力相當的衝突使得整個國家的北方勢力相對較弱,對中部暫未構成重大的威脅。但自從韃靼推舉本雅失裏爲新任大汗之後,韃靼和瓦剌的衝突越來越大。最終韃靼被有着明王朝聯姻關係的瓦剌所戰敗。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戰,爲何會失敗?損失了多少精銳? 第3張

若是單純的一個部族的失敗不要緊,但瓦剌戰勝韃靼後,勢力越來越強,整個北方領土都掌握在他們一族手中,這對明王朝來說明顯構成了更大的威脅。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戰敗的本雅失裏惱羞成怒,斬殺了明朝派來的使臣郭驥,並準備發起侵擾明朝的戰亂。朱棣聽說後暴跳如雷,命自己信任的將軍丘福率十萬精騎,同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一齊前往北伐。

丘福,早年就跟着朱棣戰無不勝,更是在靖難之役中奪得了頭等功勞。位高權重的他帶領十萬軍隊一路北去,途中一路順風,並沒有遇到很多本雅失裏的隊伍。早期自己取得的勝利和此行途中的順利使得丘福逐漸輕敵,警惕性越來越低。在一次與蒙古騎兵的交戰中,丘福帶領的軍隊俘獲了一名"蒙古將軍"。據這位"蒙古將軍"所述,本雅失裏被瓦剌擊敗後軍心不一,在聽說丘福要北伐之後逃到了盧駒河距岸不足30裏的地方。

失去警惕的丘福輕信了敵人的話,帶領軍隊前鋒前往追擊本雅失裏。當時衆軍都對這位自稱"蒙古將軍"的俘虜將信將疑,跟着丘福的副將李遠、王聰都直言進諫不可大意,不能輕信敵軍俘虜,要記得行軍慎重。《明史紀事本末》中有李遠進諫的一段話:

"將軍輕信敵閒,懸軍轉鬥。敵示弱誘深入,進必不利,退則懼爲所乘,獨可結營自固。晝揚旗伐鼓,出奇兵與挑戰;夜多烯炬鳴炮,張軍勢,使逢莫測。俟我軍畢至,併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師而還。始上與將軍言何如,而遂忘之乎?"

但誰承想丘福急了眼,不僅不聽手下的勸諫,還揚言要"違命者斬",衆軍只好跟着丘福繼續前行。然而,他們果真還是落入了蒙古軍隊的圈套。行軍數日的明軍疲憊不堪,在衆敵的埋伏包圍下,原本旗鼓相當的軍力此時也無法相互抗衡。

《蒙史文獻》記載,永樂七年(1409年),丘福率軍北伐韃靼,輕敵冒進,中伏戰死,以致10萬精銳全軍覆沒。王聰、李遠在被包圍的突戰中戰死沙場,丘福、火真、王忠也被擒殺。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戰,就這樣以失敗告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