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時期的含元殿有哪些特點?詩詞中如何描寫含元殿?

唐朝時期的含元殿有哪些特點?詩詞中如何描寫含元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含元殿是唐京師長安城大明宮的大朝正殿,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唐長安城的標誌建築。含元殿也是大明宮的三大殿之一,意義非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含元殿爲三出闕宮殿結構,殿堂坐於三重高臺上,臺基高15米,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總跨度與丹鳳門近似約200米,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橋樑。殿前至丹鳳門間有廣場和專供皇帝出入宮城的御道。這一建築組羣,構成了唐代大明宮內規模宏偉、禮制莊嚴的外朝聽政區域,是唐王朝的皇權象徵和國家標誌。

唐朝時期的含元殿有哪些特點?詩詞中如何描寫含元殿?

含元殿爲一建築羣體,主殿面闊十一間,坐落於三層大臺之上。殿前方左右兩側稍前處,建有翔鸞閣和棲鳳閣,二閣作三重子母闕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磚砌墩臺。殿兩側爲鐘鼓二樓,殿下有倚靠臺壁盤旋而上的長達75米的龍尾道,整個建築羣呈巨大的“凹”字形。含元殿體量巨大,氣勢壯麗,極富精神震懾力。並影響明清紫禁城的午門形制。

唐詩中的“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等詩句,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含元殿是大唐建築的傑出代表。

唐代大明宮的正殿,殿基高於坡下15米,主殿面闊13間,進深6間,坐落於三層大臺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鸞、棲鳳二閣,殿兩側爲鐘鼓二樓,殿、閣、樓之間有飛廊相連,成“凹”字形,是周漢以來“闕”制的發展。含元殿兩側翔鸞、棲鳳二閣之下有倚靠臺壁盤旋而上的的龍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相互呼應,輪廓起伏,體量巨大,氣勢偉麗,開朗而輝煌,極富精神震懾力。古時有人形容它的氣魄“如日之升”、“如在霄漢”,不愧爲大唐建築傑出的代表。

含元殿662年開始營建,翌年建成,以後的200多年間一直被使用,是舉行國家儀式、大典之處,所謂“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新發現的唐代殿前渠道位於含元殿遺址土臺以南130米處,東西走向,已探知長度爲400餘米。

唐朝時期的含元殿有哪些特點?詩詞中如何描寫含元殿? 第2張

從部分試掘區看,渠道在唐代時南北寬約4米、深約1.6米,渠道兩壁較直,局部有砌磚護岸現象。在渠道遺址上,考古人員還清理出3座唐代木橋遺存,其中中央一橋正與含元殿中心相對,從橋樁柱洞的遺蹟可知,橋東西長約17米、南北寬約4.3米。東西兩橋則與百官上朝前暫時休息的東、西朝堂南北相對,其作用猶如後世皇帝宮殿建築中的“金水橋”。下爲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先生復原的副階重檐版含元殿。遺憾的是,如此壯麗的宮殿,於886年毀於戰火。

根據唐代李華《含元殿賦》記載,含元殿被認爲是副階重檐,古建築泰斗楊鴻勳先生在《宮殿考古通論》中亦考證爲重檐。然而據傅熹年先生在《對含元殿遺址及其原狀再探討》中考證其爲單檐建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含元殿復原模型即採用單檐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爲配合大明宮含元殿御道項目保護工程建設,對拆遷範圍內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在含元殿遺址南部新發現了一處水渠道、三座橋樑、兩處道路等重要的唐代考古遺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