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具體內容是什麼?這對宋朝是利還是弊?

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具體內容是什麼?這對宋朝是利還是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澶淵之盟,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之間戰略妥協。

這份合約的簽訂,雖然被後世的很多人所不齒,卻在當時發揮了比較積極的作用但產生合約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而宋遼雙方在整個過程中所折射出的戰略邏輯差異,也值得後人去一探究竟。

澶淵之盟:和與戰背後的宋遼戰略邏輯

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具體內容是什麼?這對宋朝是利還是弊?

經過長期的政治改革和軍事訓練後,遼國已經具備了十分雄厚的實力。而宋朝因爲太祖出身於武將,所以,對大臣極度不信任。爲了防止再發生陳橋兵變這樣的事情,宋太祖將軍政大權集於一人之手,這就使得地方軍事力量十分羸弱。

自鹹平二年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這期間,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宋朝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爲被動防禦。

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

全力反撲的遼國

北宋早期同遼國多次爆發了爭奪幽雲十六州的戰爭

1004年的秋季,遼國出動大軍全力攻宋,並揚言要奪取河北全境。宋朝方面在得知契丹鐵騎來犯後,舉國譁然。不少人建議宋真宗逃往金陵或成都躲避遼軍鋒芒。只有寇準堅定地主戰,並用宗廟社稷爲由,逼迫宋真宗前往一線迎戰。自宋太宗北伐後,兩國間最大的規模的戰役打響。可歷史卻在這一刻開始向很多人看不懂的方向發展。

此戰遼國的主要目的在於奪取“關南之地”,徹底掌控燕雲十六州。蕭太后和遼聖宗也爲此集合了全國兵力,立志要畢其功於一役。

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具體內容是什麼?這對宋朝是利還是弊? 第2張

遼國爲這次戰爭而進行了大規模的總動員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宋朝與遼國於檀淵城展開決戰。雖然,宋朝兵力弱,但依靠前人所留下的戰爭經驗,北宋勉強獲得了戰爭的勝利。由於,習慣性的議和思維及爲了防止將領趁機擁兵自立,所以,宋朝提出與遼國簽訂和約。不久之後,雙方於澶淵城簽下約定,史稱“澶淵之盟”。在這份盟書中,兩國約定:只要宋朝每年定期進貢,那麼,遼國就不再攻打宋朝。

具體內容如下:

一、宋遼爲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爲兄,後世仍以齒論。

二、宋遼以白溝河爲界,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檀淵之盟,對於宋朝到底是利是弊呢?

這一盟約的簽訂就是建立在戰爭的背景之下的,而兩國之間的戰爭背景的話,一般來說是979年至1004年之間的征戰,在1004年的時候這一盟約得以簽訂,兩國之間達成和平。其實早在964年的時候兩國之間就已經是發生過戰爭的,這次戰爭是以宋軍的敗退結束的,這也是兩國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具體內容是什麼?這對宋朝是利還是弊? 第3張

979年的時候,宋滅北漢,更是直接北上,對遼發動戰爭,但最終失敗

而到了986年的時候,再一次進行北伐,這一次戰役中有我們所熟知的楊業,而這一次也是很順利的,取得了不少的勝利,更是收復了很多失地,但是由於在之後的時候,有將領貪功冒進,導致了慘敗,而在撤退的途中更是損兵折將,楊業也是在這個時候殞命的,而這一次也是丟失了不少的土地。也正是這一戰役,使得宋朝從有進攻轉向了防守。

而遼在取得了勝利的情況下,自然是開始南侵的,雙方之間在征戰中互有傷亡,在幾次征戰之後,宋朝的精銳軍隊也是損失嚴重,這樣一來不僅是收復失地的可能性變得渺茫了,更是徹底的轉爲了防守的態勢,雙方就在這樣的相互征戰當中相持着,直到1004年的時候,遼開始了大規模的進攻,這樣的情況下使得宋朝帝王想要向南逃亡,但是被當時的丞相寇準攔了下來,併力諫帝王御駕親征。

歸於他的建議,帝王也是採納了,真的是到達了前線,而正是由於帝王的到達,使得士氣倍增,而遼國那邊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其大將在澶州觀察地形的時候,被宋軍射殺,使得士氣有所下降,而在遼軍進軍的途中,更是遭到了宋軍的奮力抵抗,這樣的額情況下自然也是損失慘重,而由於戰線拉的比較長,遼擔心被宋包抄,便利用俘虜的宋將議和,而宋朝帝王也是有這樣的想法,在寇準反對無效的情況下達成和解。

兩軍之間是互有勝負的,不能說是哪一方輸了,只能說是平手而已

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具體內容是什麼?這對宋朝是利還是弊? 第4張

之後的時候便開始了談判,最終定下了和解的協議,兩國之間成爲了兄弟之國,但是這一盟約的達成依然是被後世所詬病,爲什麼呢?雙方約定了界限,彼此撤兵,雙方在界限上一切如常不能建立城隍,雙方如果是有逃犯越界的話,彼此也不能藏匿,看到這裏是不是感覺還是可以的?

宋朝需要每年向遼提供十萬兩白銀,以及二十萬匹絹,飽受後人詬病

但也是有利的,在盟約簽訂之後,雙方達成了百餘年的和平

在這期間兩國之間互通有無,不管是在貿易上還是在政治上對於雙方都是有所促進的,而在這百年的時間裏,雙方相互出使便有三百八十多次,可見這期間兩國的關係是怎麼樣的,而且在遼發生饑荒的時候,宋被派人前去賑災,而在宋國帝王去世的時候,遼國帝王也是舉國哀悼。

在很多人看來,每年需要給遼數十萬白銀,無疑是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的負擔的,但其實不然,這樣的幾十萬兩白銀與戰爭時的軍事開支比起來,已經是少之又少了,而且一旦是長期征戰的話,百姓根本就沒有辦法安居樂業,更別提負擔起軍事上的開支了,而且雙方貿易也使得宋朝從中賺取了很多的利益,可見這樣的盟約並不是一無是處的,相反對於國家的發展以及百姓的安定都是有好處的。

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具體內容是什麼?這對宋朝是利還是弊? 第5張

當然有好處也有壞處,這樣的額盟約下,也使得收復失地成爲了空談,長期的和平更是使得武裝力量上來說有了一定的削弱,當然這一盟約也是雙方實現平衡的一個結果,彼此之間都是滅不了對方。而在武裝力量的削弱之下,使得宋在面對西夏的時候,武裝力量上根本無法支撐戰爭。

一些學者認爲:澶淵之盟的出發點是好的,它不僅造就了北宋盛世,還給百姓創造了一個能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而一些學者則將澶淵之盟視爲一份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宋朝是勝利者,可是,它卻要向作爲失敗者的遼國定期進貢,以期求得一時的安寧。這導致宋朝君臣沉溺於暫時的和平之夢中,忘卻了統一中國的鴻鵠之志。因此,這份盟約實際上使宋朝歷史走上不軌之道,嚴重危害了國家的安全。

幾百年後,民國掀起一陣復古潮流,人們開始重新研究和思考檀淵之盟所帶來的歷史影響。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蔣復璁先生針對這份盟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澶淵之盟的歷史作用是極好的,它不僅換來了兩國和平,使得兩個原本敵對的國家成爲了友好之邦,還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和歷史走向。因此,澶淵之盟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遠比我們所看到的要多,其影響極其廣大和深遠。

而黃仁宇先生則不這樣認爲,在他看來:澶淵之盟只是地緣政治下所產生的結果罷了。從華夏子孫的角度上來看,澶淵之盟體現了宋朝統治者在外交上的軟弱無能。因此,澶淵之盟的弊端遠遠大於其益處,後人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具體內容是什麼?這對宋朝是利還是弊? 第6張

那麼,這兩種說法,哪一種說法纔是最正確的呢?

其實,說法不分對錯,它只是給後人提供一種看待事件的角度罷了。因爲,人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代表的階層不同,所以,他們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綜上所述,雙方之間的這一戰爭是互有勝負的,說不上誰勝誰負,只能是算平手。而對於這一盟約的利弊來說,有利的方面自然是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以及百姓的安定,而不利的方面則是長時間的和平,使得武裝力量上相對變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