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春秋戰國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爲何春秋戰國是大亂的局面?

春秋戰國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爲何春秋戰國是大亂的局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時代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兼併戰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有名的《朝代歌》,把春秋戰國時代定性爲“亂悠悠”時代。中華五千年曆史,第一個“大亂”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隨後還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也是有名的大亂時代之一。

在春秋戰國時代,禮樂崩壞,各國征戰不已,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兼併戰爭使數百個諸侯國縮減爲個位數,最後由秦朝一掃六合,統一華夏。那個時期,周天子沒了公信力,君不象君;各諸侯國之間父子相殘、兄弟反目、臣子殺君、父奪子媳等現象比比皆是,諸子百家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演繹了五百多年血與火的歷史。

春秋戰國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爲何春秋戰國是大亂的局面?

春秋戰國大亂的根源一:分封制分無可分最終走向兼併戰爭

周幽王是開啓春秋戰國時代的“罪魁禍首”

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之前,也是大一統的王朝,夏朝、商朝、西周。之所以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離不開介紹一個混蛋天子人物,他就是周幽王。正是周幽王的混蛋,開啓了春秋戰國大亂時代。

春秋戰國大亂的根源二:分封制分無可分最終走向兼併戰爭

周幽王名叫姬宮湦。在周幽王之前,雖然國內並不太平,但天下尊周天子爲君,總算有統一秩序。周幽王是個典型的昏君,衆所周知的“烽火戲諸侯”,就是周幽王的傑作,他爲了哄褒姒一笑,對諸侯們導演了一幕“狼來了”的鬧劇。褒姒倒是笑了,但諸侯們從此對周幽王也失去了敬畏之心,他下達的命令,在諸侯們看來成了戲言。周幽王廢長立幼,廢嫡立庶,公開壞了傳統廢立規矩,爲了哄褒姒開心,立褒姒爲後,立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爲太子,廢了原來的太子姬宜臼,他這種倒行逆施的國策導致了國丈申侯的反抗,申侯“引狼入室”,聯合犬戎進攻周朝首都,而諸侯因爲周幽王失去公信力不來救,最終導致西周王朝滅亡。

周幽王死後,諸侯們擁立前太子姬宜臼爲王,是爲周平王。周平王繼位後,並沒有得到天下的認同,當時在北方的任丘一帶,另一位周天子同時繼位,他就是周攜王。兩位周天子,各有擁立的諸侯。最後逼的周平王遷都,周攜王被晉國殺害,天下諸侯輕視周天子時代開啓,有許多諸侯不來朝貢,春秋戰國時代到來了。

分封制的“分無可分”是兼併戰爭的“總禍根”

春秋戰國時代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兼併戰爭。東周開始的時候,天下有幾百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有大有小,明面上尊奉周天子爲君,實際上各自爲政,分化成一個個小的王國,除了朝貢以外,幾乎財政、軍事、稅收等都是獨立的。爲什麼一個大國,下面會有這麼多小國呢?“國中國”局面的出現,是因爲周王朝制度決定的。

春秋戰國大亂的根源:分封制分無可分最終走向兼併戰爭

周朝滅了商朝,大封諸侯。分封的對象,主要是周王姬姓王室以及開國功勳。分封的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據記載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其中姬王室子弟有五十三國,佔了絕大多數。當然也有其他外姓,比如姜子牙封在了齊國。還有前朝君王的後代,比如堯舜禹的後代,商王的後代,都被封了諸侯。所謂的“封建”,其實是從周王朝伊始而來,並不是從秦始皇那個時候來的。秦始皇開啓的是郡縣制,而周王朝開啓的纔是“封建制”。所以正兒八經的封建社會,應該是從周王朝時代開始的。

分封的諸侯,都有自己的封地,起初還太平,各安其地。古代實行的是一妻多妾制,這些王公貴族們,會生育很多子女,往往一個諸侯王,會生育很多兒子。這些兒子也有被分封的要求,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發生爭端。諸侯王的子孫越來越多,但被封的國土有限,最終會造成“分無可分”的尷尬局面,而這種矛盾隨時尋找可能的機會就有可能爆發。都是王孫貴族,誰也不會喝西北風,他們又沒有普通老百姓安貧樂道的心態,總有一天會“分髒不均”打起來。比方魯國爲例,老貴族、新貴族、當朝公子、三桓支庶矛盾重重,最後內亂一起,三桓取勝,魯昭公竟然被逼逃往齊國。連國王都跑了,怎一個亂字了得。

大亂時代的“百家爭鳴”都在尋求救世之道

在文化上,春秋戰國時代也“亂”了起來,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個英雄並不單純指軍事戰場,在文化戰場、思想戰場上,照樣是羣雄並出。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羣星璀璨的時代,出現了許多思想家。百家爭鳴,其實不是百家,有千餘家之多,其中最有名的有十餘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農家、縱橫家、墨家、名家、陰陽家、雜家、小說家、方技家等。他們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列子、莊子、韓非子、李斯、申不害、孫武、孫臏、吳起、許行、惠孫、墨子、呂不韋、鬼谷子、蘇秦、張儀等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春秋戰國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爲何春秋戰國是大亂的局面? 第2張

春秋戰國大亂的根源:分封制分無可分最終走向兼併戰爭

正如孔子周遊列國、墨子游說列國、蘇秦配六國相印一樣,這些諸子百家提出各種主張,都在各自的領域裏提出救世之道,而這些救世之道,要想得到執行,必須得到諸侯國的響應。那個時期,沒有嚴格的愛國主義,“叛國”現象比比皆是。不管是哪國人,能得到重用是硬道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客卿,也看到許多貴族養了許多門客,著名的孟嘗君等四公子就養門客多達幾千人。人才們各抒己見,其實本意都是好的,都是爲了尋求救世之道。就連魯班還與墨子發生過爭執呢,一攻一守最後墨子勝出。

幸運的是,經歷了那個大亂時代,中國誕生了許多哲學大家,孔子、老子、孫子、墨子這些世界級的大家脫穎而出,直到現在他們的思想還在影響着世人。

蠻夷戎狄對中原各國虎視眈眈趁機動手

周天子失去了公信力,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兼併爭霸,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那個時代中原地區的邊境也不消停,蠻夷戎狄趁機動手,侵略中原。所以我們看到的秦漢時代的匈奴之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之害、隋唐時期的突厥之害以及宋遼夏金蒙古之間的公開鬥爭,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埋下了徵斗的種子。春秋戰國時期的蠻夷戎狄對中原的侵略,一點也不遜色於後世的大規模戰爭,只不過是消逝於歷史洪流中,不被人們注意罷了。

春秋戰國大亂的根源:分封制分無可分最終走向兼併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互相攻伐

西周本來是一個強大的王朝,曾憑一個諸侯的力量是不可能滅掉的,因爲一個諸侯攻擊周王朝,會遭到其他諸侯的聯合攻擊。滅掉周朝的,最主要的一股力量,便是被稱爲犬戎的少數民族。犬戎又稱畎夷、犬夷、昆夷、緄夷等,生活在今天的陝、甘一帶,“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從五帝時就存在了,歷史悠久。犬戎有多厲害,早在炎黃時期就被視爲中原民族的大敵,西周時期能夠滅亡西周,這個民族的祖先崇拜犬,以犬作爲圖騰,所以中原民族稱其爲犬戎。秦國正好居住在西部,在周天子復仇的心態鼓勵下,最終擊敗了犬戎,佔領了原來犬戎擁有的大片土地。

燕山一帶生活的少數民族部落主要是山戎,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除了與中原民族爭霸外,最大的外敵就是山戎,山戎也很厲害,曾經淪陷燕國大片土地,燕桓侯爲躲避山戎的攻擊,被迫遷都到了臨易。齊桓公稱霸時,燕國的燕莊公向齊桓公求救,齊桓公率領多國部隊攻擊山戎,滅掉了山戎的孤竹部、令支部,才保全了燕國的存在。

在今天的河北、陝北、山西一帶,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鄭國還有一個外敵北戎,當時的小霸主鄭莊公正面戰場不敵北戎,但鄭莊公強在謀略出衆,設計將北戎引入埋伏圈重創之;齊國聯合鄭國組成“兩強聯盟”,又一次擊敗北戎,俘虜其首領;第三次攻擊北戎是齊國聯合許國,給其造成巨大殺傷。需要兩大強國組成聯軍對付,從一個側面證實北戎的厲害。

春秋戰國大亂的根源:分封制分無可分最終走向兼併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互相攻伐

正北方一個少數民族部落名叫北狄,也是一個超級強的存在,先後廢掉了邢國和衛國兩個中等國家,即便是春秋五霸第一霸齊桓公率領多國部隊擊敗北狄,也只能幫助邢國和衛國異地復國,因爲原來的國土已被北狄部落遷居了。齊國、晉國這樣的中原大國,單憑一己之力,也很難戰敗北狄,雙方互有勝負,可見其強大。不過,北狄最終還是亡在晉國手裏,晉國在春秋稱霸之時,最輝煌的戰績之一就是滅亡北狄。

春秋戰國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爲何春秋戰國是大亂的局面? 第3張

趙國“胡服騎射”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趙武靈王是一個很偉大的諸侯王,除了與秦國爭霸以外,趙國最大的功績就是在攻擊匈奴、東胡等少數民族部落中取得勝利而著稱,學習人家的長處轉而擊敗之,是最早的“師夷之長技而制夷”,趙武靈王滅掉的中山國,實際上是由白狄人建國的少數民族部落國家,號稱九千乘,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大國。趙國名將李牧,曾大敗匈奴、東胡,十萬匈奴大軍被李牧殲滅,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對匈奴最大的一次戰役。秦國對少數民族的戰役也從未停歇,那個滅亡西周的犬戎,就是秦國擊敗的,闢地千里。西戎部落的另一支義渠國,與秦國較量了四百年,最終還是不敵秦國,被秦所滅。

由“尊王攘夷”到“獨霸天下”,秦始皇最後勝出

春秋戰國時期,是從西周滅亡、東周遷都開始的。最開始的小霸王,是鄭莊公,因爲鄭國幫助周天子復了國。周平王最感恩的人,便是鄭莊公。但鄭國的實力,最後被齊國遠遠超越了。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制定了“尊王攘夷”的國策,其實這是最早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齊桓公打着周天子的旗號,征伐不聽話的國家,這一招屢試不爽。

春秋戰國大亂的根源:分封制分無可分最終走向兼併戰爭

有了齊桓公成功的例子,春秋其他爭霸的霸主們,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人,大多走的就是這個路子。這個路子走的正確,充分說明當時周天子雖然失去了公信力,但在精神上還是一面旗幟,沒有人願意直接挑戰周天子的權威。周天子靠這個威信,雖然僅有一小片自己的國土,但小日子過得還是有滋有味的。諸侯之間互相征伐,還沒有徵伐到周天子的國土上。

但到了戰國時期,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戰國七雄不在“尊王攘夷”,改成赤裸裸地爭霸天下了。楚國與秦國、齊國這些大的國家,敢於直接挑戰周天子權威,或稱王,或稱帝,敢問鼎。九鼎是周天子掌握的國家象徵,問鼎意味着直接挑戰周天子的國家權威了。稱王或稱帝,意味着可以與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但在諸侯國這樣的威脅下,周天子也無可奈何,因爲諸侯國強大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僅僅靠正統權威能夠解決的問題了。最後秦始皇時代,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何況一個傀儡天子。其實早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時,周朝就已經到了末日夕陽,秦“遷九鼎,佔王畿”,滅了東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時,東周已滅亡三十多年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戰時,是沒有周天子見證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