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高適與李白的關係如何?高適是趨炎附勢薄情寡義的人嗎?

高適與李白的關係如何?高適是趨炎附勢薄情寡義的人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高適和李白的關係,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詩仙李白,是很多人敬仰與佩服的人物,他由內而外的瀟灑,不是誰都能學得會的。不過李白畢竟與唐玄宗有關,而唐玄宗時期又爆發安史之亂,李白身處其中,難免會受到波及,再怎麼灑脫也不可能安然無恙。然而,就在李白被下獄的時候,他的很多朋友都想辦法幫助他,而高適,同樣是李白的朋友,而且在朝廷位居高位,爲何他沒有出手相幫呢?

高適是盛唐年間著名的邊塞詩人,也是盛唐年間詩人中的位高權重者。《舊唐書》曰: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他入仕前性格十分豪爽,喜歡結交天下名士,與李白有深交。但千百年來,歷代世人始終有個事兒不解,就是在安史之亂中,李白不小心站錯了隊被流放,作爲朝廷重臣的高適,爲啥不聞不問,不拉哥們一把呢?筆者來試作一番剖析。

1.高適仰慕李白,與李白有深交

天寶三年秋天,被摘掉烏紗帽剛下課的李白與求仕無門心灰意懶的杜甫一拍即合,同乘一葉輕舟渡過黃河,到樑、宋一帶漫遊,與高適不期而遇。由於同爲詩人且性情相投,三人旅遊團很快就組建成功開始活動。

高適與李白的關係如何?高適是趨炎附勢薄情寡義的人嗎?

那年李白43歲,高適40歲,杜甫32歲。就名聲而言,李白是如日中天,高杜兩人可以說是默默無聞,但都心高氣傲,倍感懷才不遇。三人常常邊喝酒,邊談論古今、痛批時弊。一天三人酒酣耳熟後,趁興登上了開封城東南的吹臺,遠眺一望無垠的原野,遙想當年漢高祖還沒成氣候時,打了敗仗曾在遠處的芒山、碭山一帶躲過“貓貓”,後來終於建成偉業。而今呢?物是人非啊,唯有“愴然而涕下”!

有天中午可能是把酒喝到“位”了罷?他們下午一同登上了宋州以北的單父臺。時值深秋季節,凜冽寒風挾裹着枯黃的落葉枯草撲面而來。但激情似泄洪道奔流的水,擋都擋不住,全都“老夫聊發少年狂”了,一起馳騁打獵,追逐飛禽走獸到夜闌。

高適和杜甫都十分仰慕李白,十分懷念這段同吃同住同遊的生活。高適後來寫的《宋中別周樑裏三子》詩中形容李白:李侯懷英雄,骯髒乃天資,方寸且無間,衣冠當在斯。

請讀者注意哈!詩裏的骯髒不是貶義而是褒義喲,形容李白性格風流倜儻、外形挺拔不俗。杜甫晚年在《遣懷詩》詩中懷念當年三人旅遊團的經歷: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天寶五年(746年),三人在齊地短暫的相聚重逢。之後李杜還同遊石門,並互有贈詩。

2.高適入仕當大官,李白一不小心站錯隊成了囚犯

高適少年時期家境貧寒,曾在樑、宋一帶當過叫化子。

但他從小雄心勃勃,勤奮學書學劍,與李白性格相同,不屑通過常規科考入仕,寄希望於天子慧眼識珠,破格進入正式編制。20歲時他曾西遊長安,初探仕路,結果無功而返。此後十年間,他居住在開封鄉間耕田讀書,臥薪嚐膽等待時機。後來,又北遊燕趙,試圖走從戎入幕而登仕途之路,仍然失敗而歸。他在詩中悲嘆:兔苑爲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良苦。

高適與李白的關係如何?高適是趨炎附勢薄情寡義的人嗎? 第2張

雖然兩次求仕失敗,無可奈何的淒涼情緒趨濃,但他並不得過且過混日子,逾不惑之年後越來越務實了,儘量減少應酬和遊玩,集中時間和精力,用於讀書習武和分析時政。天道酬勤啊,天寶八年高適考中了皇帝親自主持的“特科”。不過雖說有了皇帝門生之譽,但僅被授予封丘縣尉這樣一個芝麻官職。他不習慣過“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日子,三年後自動辭職。

次年高適經舉薦入哥舒翰幕府,被任命爲掌書記後,至此開始較爲順利的仕途。

那年夏天,他隨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向唐玄宗讚譽了他,皇上對他有了深刻印象。安史之亂爆發潼關被破後,高適跟隨唐玄宗避亂成都,被授予諫議大夫之職。也可能已老邁昏聵,也可能多年的養尊處優使其智商銳減,當時即將退位爲太上皇的唐玄宗,詔令諸皇子兼領擁有兵權的節度使。高適力陳其害,拼命勸諫,唐玄宗仍一意孤行。真格兒一下子“吹糠見米”,厄運隨即來臨。永王李璘手握重兵後,不久擅自東巡開始謀反。

剛登御座的唐肅宗急召高適商議對策。高適從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作了詳細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可行建議,最後斷定一定能消滅李璘叛軍。唐肅宗十分欣賞高適的才能,任命他爲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一下子把他提拔成了朝廷重臣,詔令他與其他幾路兵馬聯合討伐李璘。

李高杜三人分手後,李白一直寄情山水,過着逍遙自在的日子。在安史之亂的初期,他攜妻避亂廬山。

李白的名聲的確太大,永王李璘任節度使後不久,就三次詔令李白到其幕府工作。李白雖然是寫詩作賦的大咖,但就政治眼光而言,完全是個睜眼瞎喲,被當大王的瞧上眼,也不掂量掂量社情,就“仰天大笑出門去”了。

這本來嘛就是一個錯,殊不知緊接着又犯了逆天大錯,他使出渾身本事,寫了《永王東巡歌》詩十一首,在詩中將永王對朝廷的叛亂,胡謅爲東晉與胡人的戰爭。哎!王摩詰靠自己當在押犯寫的詩漂白身份,李太白被自己當幕賓寫的詩落入桎梏。真是自作孽不想活了!

高適與李白的關係如何?高適是趨炎附勢薄情寡義的人嗎? 第3張

3.李白罹難後朋友們和家屬想方設法營救,但高適卻不聞不問

朝中的不少大臣聞知李白罹難後,紛紛想方設法保釋他,最多嘛判個監外執行意思意思。李白的夫人宗氏是前朝宰相的孫女,其父也是當時的名士,是標準的官三代富二代,想當初有魄力有財力“千金買牆”後,與李白的結合才心想事成的。

據野史載,宗氏聞訊後,立即從廬山星夜兼程趕到潯陽關押地營救,四處求助達官顯貴,還直接寫信給高適求他拉哥們一把。李白《在潯陽非所寄內》的詩中寫道:多君同蔡琰,流淚請曹公,就是借蔡文姬求曹操饒恕董祀的典故,說明妻子在爲自己不辭辛勞的多方奔走。

這時的李白明白了自己的處境,躬下高傲的身段,寫《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詩託人帶出並轉交高適求助。據說高適不但不理不睬,反而燒燬了自己當年與李白往來的一切信函……

《高適年譜》中明確記載:高適對李白之厄難,似無所幫助。

4.高適是個趨炎附勢、薄情寡義的人嗎?

筆者認爲非也!

高適與李白的關係如何?高適是趨炎附勢薄情寡義的人嗎? 第4張

高適與王昌齡是鐵哥們。安史之亂髮生後,王昌齡回家鄉途經亳州時,被亳州刺史閭丘曉因嫉妒所殺。後來閭丘曉被張鎬處死。張鎬開了唐代不經呈報、朝廷命官殺朝廷命官的先例,據說與高適的暗中授意有關。

高適在四川一帶任職時,當地人衆所周知,多次接濟到成都草堂避亂的杜甫,對其悉心照顧。杜甫是個知恩感恩之人,寫給高適的詩超過十五首,不少於杜甫寫給李白的詩篇數。

爲啥高適對李白“似無所幫助”呢?歷代的看法是:

其一,由於政治鬥爭殘酷無情,去相助重刑犯,高適擔心引火燒身,被摘烏紗帽甚至掉腦袋瓜;

其二,分別了十幾年,高適的性格發生了根本變化,瞧不起李白那副不諳世事的“老頑童”模樣,不屑給他幫忙。

筆者認爲上述說法均有一定道理,不過筆者擁有一個屬個人專利性的看法:高適的祖父是唐高宗朝代的大將高侃。因高侃身前生擒突厥王、滅高句麗立下大功,死後陪葬於乾陵。按照唐代陪葬規矩,祖上陪葬皇陵的,子孫也可以死後陪葬皇陵。在重視喪葬的古代社會,這待遇算個殊榮吧?

高適與李白的關係如何?高適是趨炎附勢薄情寡義的人嗎? 第5張

高適從小與衆不同、不拘小節,其父在任上病亡後,不管生活多麼艱難,總是千方百計尋找入仕機會,肯定受了家族背景的影響所致。身處社會最下層時,他和出生背景一般的李白能夠“意氣相投”,但身份發生變化後,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思想肯定佔據了主導地位,不可能爲哥們義氣自毀前程!

世人絕不能簡單地以趨炎附勢薄情寡義來評價高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