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白居易作爲唐朝時期的詩人,爲什麼該公開發表自己的《長恨歌》?

白居易作爲唐朝時期的詩人,爲什麼該公開發表自己的《長恨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白居易,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我們可能都以爲,古代的人們是不能對當時的上位者,尤其是皇帝說什麼的,擅自議論皇帝完全就是“大不敬”,一定是會被治罪的。不過,白居易作爲唐朝時期的詩人,卻敢公開發表自己的《長恨歌》,詩中寫的還是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故事,這究竟是爲什麼?古人到底是怎樣看待這些言論,爲什麼白居易寫詩就沒事呢?

白居易作爲唐朝時期的詩人,爲什麼該公開發表自己的《長恨歌》?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優美,形象鮮明,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詩魔、詩王之稱。

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於806年(元和元年),當時他34歲,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相當於縣公安局長),而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隱晦曲折地諷刺了李隆基的荒淫無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很平實地描寫了李隆基自嘗苦果狼狽景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白居易作爲唐朝時期的詩人,爲什麼該公開發表自己的《長恨歌》? 第2張

但是白居易對李、楊之間真誠相思,追求美滿愛情,可謂潑墨如雨,淋漓盡致,頗有同情之感,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的《長恨歌》能公開發表,我想有兩個原因:

其一,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言明我寫的是漢武帝劉徹, 加上漢代李延年“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歌詞,使人信以爲真。再如,唐朝是沒有詩中的漁陽這個地名的,只有范陽,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時任范陽節度史。這種借古喻今手法,叫人抓不到“現行”,這是他的妙招。

白居易作爲唐朝時期的詩人,爲什麼該公開發表自己的《長恨歌》? 第3張

其二,唐朝極爲開放,沒有“文字獄”,帝王心胸還算大度,何況詩中並未提及李、楊兩人的名字,描寫的是一個至情至性的皇帝之愛情悲劇,沒有半個字涉及什麼寵信奸臣,打擊異己之類的東西,如果當朝者硬要對號入座,也抓不到什麼“小辮子” 。因爲一個嚮往愛情的帝王總比一個葬送江山的帝王要好,李隆基的繼承者也需要考慮父輩或祖輩的聲望的。

所以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還寫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