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大臣建議是殺了柴榮的幼子,宋太祖是如何對待柴家人的?

大臣建議是殺了柴榮的幼子,宋太祖是如何對待柴家人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宋太祖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有一說一,宋太祖雖然篡奪了後周江山,但是對柴榮剩下的血脈、族人雖然說不上特別好,但也要比古代歷史上,奪權弒族的篡位者好得太多。

一直到南宋,柴榮的嫡系子孫都還在歷史記載中存在身影(期間改了姓氏,後來又複姓柴),這對於以往任何一個篡位的世家來講都是難得的。與柴家遺族相比,宋太宗在位期間,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先後死去,這意味着血濃於水都未必能夠善終,因此柴家能夠善終,這能把趙家人稱之爲“道德楷模”了。

當年宋太祖在陳橋兵變後,返回汴京讓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給他,這纔算完成了權力的轉移。因爲這種登基的方式屬於和平地、溫和地過渡,而且柴榮剩下的四個兒子中,最大的柴宗訓也才七歲,所以趙家以及柴家當時的矛盾並不大。

大臣建議是殺了柴榮的幼子,宋太祖是如何對待柴家人的?

關於宋太祖在皇宮裏看到柴榮的幼子,然後大臣建議宋太祖殺了他們的故事是記載在北宋的王銍《默記》之中:

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時範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普等,普等曰:“去之。”潘美與一帥在後,獨不語。

兵變成功後,並且接受了柴宗訓的禪讓,某一日,趙匡胤帶着幾位大臣巡視皇宮。其中範質本就是後周世宗留給柴宗訓的重要文官,而趙普是趙匡胤最鐵的心腹,隨行的潘美是趙匡胤在高平之戰後逐漸提拔在禁軍中的地位,最後才成爲了趙匡胤的得力助手。

不過隨後的結果卻是,趙匡胤在問了他們幾個該怎麼處理柴榮的幼子的時候,除了潘美不說話以外,趙普、範質都建議趙匡胤殺了他。這個幼子,據後來的記載,是爲柴榮的第五子,後周恭帝朝被封爲曹王的柴熙讓。

但趙匡胤沒有答應,他看着不說話的潘美,問了潘美的意見:

太祖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爲。”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

大臣建議是殺了柴榮的幼子,宋太祖是如何對待柴家人的? 第2張

在這件事情上,潘美十分謹慎,但也很坦誠。潘美對趙匡胤說的理由是,不管說殺還是留這個周世宗的幼子,潘美都要對不起一個人,不是對不起趙匡胤,就是要對不起周世宗。趙匡胤也是聽了潘美的話之後,做了一個決定,決定不殺這個世宗幼子,而是把他過給潘美當成侄子:

上曰:“與爾爲侄。世宗子不可爲爾子也。”美遂持歸。太祖後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

或許是因爲潘美的坦誠,也可能是出於對世宗遺子地位的打壓,趙匡胤將他過給一個武官當作侄子。後來這個世宗幼子改名爲“潘惟吉”。

看到這裏,大概對宋太祖看到世宗幼子是殺是留這件事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結果。可同樣的,這個《默記》中所記載的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

潘惟吉,在《宋史·潘美列傳》中所記載的是爲潘美從子,但其中沒有提及他本身是柴榮五子柴熙讓。而在北宋歐陽修編著的《新五代史》中,柴熙讓與另外一個世宗幼子柴熙謹是屬於北宋建立後失蹤人口的狀態:

“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大臣建議是殺了柴榮的幼子,宋太祖是如何對待柴家人的? 第3張

這樣就意味着,王銍寫這個故事的時候,並不是嚴格按照史料的客觀性來書寫的。這樣一說,難免就會讓人覺得王銍有拍趙宋家族馬屁,給宋太祖洗白的嫌疑。但緊接着,問題也來了,在《宋史》的記載中,又出現了柴熙謹在宋太祖乾德二年去世的記載:

“冬十月戊申,周紀王熙謹薨。輟視朝。”

《宋史》雖然也沒有記載着柴熙讓去了哪裏,但是從《新五代史》、《默記》、《宋史》三本書的角度來看,這三本書簡直是自相矛盾,而《宋人軼事彙編》中的記載,也強調了《默記》中所說潘惟吉是柴榮之五子的事。本來《默記》裏記載的宋太祖所作所爲是一件讓人值得欣慰的好事,可經過幾本書的自相矛盾以及混淆,到底當年存不存在大臣勸宋太祖殺柴榮幼子一事都難說。

而柴熙讓的下落成謎,柴熙謹又在趙匡胤登基四年後去世,按道理來講就是個十歲不到的小孩,柴謹誨更是明確記載了,讓開國將軍盧琰帶走收爲了義子。所以真實歷史中的潘惟吉,和《默記》故事中的那個潘惟吉極有可能沒有任何關係。

對此,後世南宋、元朝的史學評價裏,認爲在正史中,宋朝皇帝以及文人有默契地隱去柴家人的痕跡,纔會導致正史和文人記載出現了這樣的矛盾。究其原因,還是因爲柴家人無論崛起還是落魄,這對於北宋統治者來講都不是好事。

雖然周恭帝,北宋鄭王柴宗訓在二十歲的時候死了,而且生下的五個孩子也全部早夭,周恭帝這一脈斷絕,這一件事情或許涉及陰謀論,但對於剩下的柴謹誨,卻是明確地記載了成爲了開國將領盧琰的義子,並且成爲了他的女婿,改名爲盧璇。

據說柴熙誨當年得以被盧琰帶走,是因爲盧琰上書宋太祖不要行不義之事,柴熙誨才得以被他收爲義子。而柴熙誨成爲他的義子後,對他也非常孝順,在義父死後,還爲義父守孝十年,行親子之事。而盧璇在後來的宋真宗朝爲官,被封爲武烈侯,此間擔任禁軍長官殿前防禦使。

再後來,盧璇之子盧可在北宋朝擔任禮部尚書,可見後來的北宋皇帝沒有對柴家後人進行排斥,而盧可在血緣上是柴榮的世孫。

從正史的角度來看,柴榮七子是柴榮所剩直系血脈中,唯一有清晰記載,而且後人都過得不錯的一脈。不過據後來的民間調查的史學記載中,從河北遷到山西的一脈柴姓人家,祖上就是柴熙讓。這意味着,柴熙讓在真實的北宋歷史上只是被藏起來了,但同樣安穩地繼續發展繁衍。

大臣建議是殺了柴榮的幼子,宋太祖是如何對待柴家人的? 第4張

到了南宋歷史,柴家人還是不斷地進士入朝爲官,雖然沒有擔任要職,但是卻可以成爲宋朝士大夫,因此南北宋對柴家人的政策很明顯,大致可以概括爲,在政治上提防,除此之外,給他們大富大貴。

這裏其實也涉及到了當年所提到的“太祖誓碑”,所謂太祖誓碑,講的就是宋太祖在石碑上刻下的三條祖誓,而根據王夫之的版本: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可以看到,宋太祖把保全柴家人作爲祖制,雖然周恭帝柴宗訓一脈的凋零十分蹊蹺,但不得不說的是,除了柴榮的嫡子一脈之外,柴榮的其他親戚,都是過得很不錯的,屬於富貴行列,即便不是政治貴族。

當然,再從政治角度來講,柴熙誨、柴熙讓一脈得以發揚,這和前者改姓繼續生活的做法有着很重要的關係。而柴熙讓則是很有可能沒有改姓,至於上文提到的潘美的侄子潘惟吉,也有可能是當時柴榮六子柴熙謹,雖然在《宋史》的記載中也是早夭,可《默記》之記載也不至於空穴來風,畢竟王銍是宋代較爲有名望的文人。

不管怎麼說,可以肯定的是,趙宋的確是保全了柴家人,只是以非常態的方式,直到元代,盧璇在浙江地區的後人才恢復祖姓,再度姓柴,這種改名換姓的歲月也將近了四百年才結束。

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實在難以分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