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西夏爲何被納入蒙古的戰爭範圍?竟是爲了掃除滅金的障礙

西夏爲何被納入蒙古的戰爭範圍?竟是爲了掃除滅金的障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2世紀,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部逐漸從一個小部落發展成爲強大的政治勢力,正當蒙古人興起之際,駐在蒙古高原上從事遊牧和狩獵的其他各部落的勢力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這些部落,有的與蒙古部落的人有相近的語言、相近的習俗,有的則沒有任何親緣關係,有的已產生了國家政權機構,有的則仍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階段。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總之,這一時期的蒙古高原上民族成分複雜,生產力發展很不平衡。由於各部落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他們彼此之間經常羣雄逐鹿,割據混戰,逐漸形成了塔塔兒、克烈、蔑兒乞、乃蠻四大部落集團。蒙古部的興起,不僅打破了四大集團各自稱雄的政治局面,還使各部出現了分裂和重組,最後,逐漸形成了以蒙古部爲核心的統一集團。

西夏爲何被納入蒙古的戰爭範圍?竟是爲了掃除滅金的障礙

蒙古部兀魯思的權力一直掌握在泰赤烏氏和乞顏氏兩家貴族手中,自忽圖剌汗死後,乞顏部的也速該把阿禿兒執掌蒙古部的大權。也速該死後,蒙古部內部便開始了爭權奪力的鬥爭。

也速該的兒子鐵木真在克烈部首領和札只剌氏貴族札木合的幫助下,打敗了蔑兒乞部首領脫脫裏的部衆,力量逐漸壯大,建立起了以鐵木真爲可汗的乞顏氏兀魯思。鐵木真採取了以退爲進的策略,逐漸積蓄了力量,自1196年起,相繼進行了一系列的統一蒙古高原上的其他各部的戰爭。

到了13世紀初,鐵木真統一了分裂的漠北各部。1206年春,鐵木真在斡難河蒙古部大本營即大汗位,尊號“成吉思汗”。

蒙古地區的統一,既使成吉思汗及其家族的物質財富大大增加,也使其軍事實力得到了增強。隨着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加強,成吉思汗的雄心也在不斷增強。他曾對自己的兒子們說,天下土地廣大,河水衆多,你們儘可以去佔領。

蒙古崛起之後的對外擴張,除了自身社會的因素外,還與當時毗鄰地區,如金、西夏、西遼、南宋、花剌子模等政權的衰微有很大的關係。蒙古對鄰境所發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除對金的戰爭具有解除民族壓迫的正義性質外,其餘大多數是蒙古貴族爲了滿足其“各分土地,共享富貴”的貪慾,倚恃其強大的騎兵和武力,以種種藉口,所採取的掠奪戰爭。蒙古貴族爲了掃除滅金的障礙,把西夏納入了他們戰爭的範圍,先後對西夏6次征戰。

西夏自李安全廢主自立爲帝開始,到末主李睍繼位的短短20年內頻繁地易主,先後更換了4位皇帝。夏皇建二年(1211年),齊王李遵頊廢襄宗李安全,自立爲帝,這是西夏的夏神宗。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十二月,夏神宗李遵頊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禪位於他的兒子李德旺,自號“太上皇”。

李德旺繼位後改元乾定,爲夏獻宗。夏乾定四年(1226年)七月,夏獻宗發病而死,衆臣立他的弟弟清平郡王的兒子南平王李睍爲帝,史稱“末主”。頻繁地易主使西夏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更加嚴重。

外交方面,面對迅速崛起的蒙古汗國,西夏本應採取安內,“合衆弱以攻一強”的策略聯金、南宋共同抗擊蒙古,使西夏繼續生存和發展,但是自李安全開始,西夏的君主執行了附蒙侵金的政策。西夏從李安全開始,夏金關係開始惡化,兵戎相見。

到李遵頊統治時期,公開執行附蒙侵金的外交政策,夏金之間關係的破裂和頻繁的戰事給西夏帶來了嚴重的危機。從李安全皇建元年(1210年)到李遵頊退位(1223年),13年間,夏金之間歷經大小戰事40多次,這在西夏曆史上是極爲罕見的。戰爭“十年不解,一勝一負,精銳皆盡,而兩國俱弊”,爲蒙古滅西夏、金創造了有利條件。

同時,戰爭使人民因戰事而流離失所。金關閉了榷場,停止了西夏使臣在金都城進行的貿易,甚至停止了同西夏的全部商業貿易,西夏在經濟上陷於困境。西夏周邊的少數民族也乘機入侵西夏,西夏社會危機重重。附蒙侵金政策不僅沒能挽救西夏,反而使西夏遭受蒙古的沉重壓榨和威脅,也引起了西夏人民和部分大臣的強烈不滿。

李德旺繼位後,雖然改變了李安全、李遵頊時的外交政策,由附蒙侵金轉變爲聯金抗蒙,但爲時已晚,當時的西夏已是“國經兵燹,民不聊生,耕織無時,財用並乏”。1226年,蒙古軍攻破應裏縣(今寧夏中衛市)後,發現西夏國“倉庫無鬥粟尺帛之儲”,這足以說明西夏在滅亡之前已經是外強中乾了。

說到西夏的滅亡,我們彷彿又看到了那戰馬嘶鳴、殺聲連天的古戰場。蒙古國剛剛建立的時候,成吉思汗就制定了一套長遠計劃,開始對周邊鄰國進行軍事進攻,以軍事手段攻滅蒙古周圍的金、西夏和西遼。要攻金,必先滅西夏以安後方。因而攻打西夏揭開了蒙古軍隊曠日持久的擴張戰爭的序幕。成吉思汗對西夏的軍事進攻先後有6次,其中4次都是由成吉思汗親率大軍進攻的,包括西夏最後滅亡,時間跨度20餘年。

西夏爲何被納入蒙古的戰爭範圍?竟是爲了掃除滅金的障礙 第2張

夏天慶十二年(1205年),成吉思汗在滅乃蠻及蔑兒乞部後率軍第一次入侵西夏,破堡力吉里寨,又攻乞鄰古撒城,經落思城,破城後大肆洗劫,甚至南下深入河西走廊地區,縱兵搶掠瓜、沙等州。這是蒙古對西夏的一次擄掠性的戰爭,也帶有一定的軍事試探性,爲蒙古以後的南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夏應天二年(1207年)秋,成吉思汗以西夏不納貢稱臣和李安全廢主自立爲由,率大軍第二次入侵西夏。這次進軍以迫使夏、金解除盟約,使西夏臣服蒙古爲主要目的。進攻目標爲西夏北部的斡羅孩城。由於西夏集重兵抵抗,蒙古軍隊難以更進一步地深入西夏,所以這次戰爭持續了一年多後,蒙古軍隊攜帶大量的戰利品而歸。

夏應天四年(1209年),蒙古軍第三次攻入西夏,攻克斡羅孩城,經過數月的艱苦戰爭,最後佔領西夏都城北大門——克夷門,進而圍攻西夏都城中興府。由於中興府防守堅固,在攻城不克的情況下,成吉思汗採用了引黃河水灌城的殘酷戰略方針,使中興府城中居民被溺死者無以計數,城牆也有坍塌的危險。

西夏被迫屈服,向蒙古稱臣納貢。這次戰爭完成了成吉思汗的第一個戰略目的:一方面,通過戰爭獲得了大量的戰利品,取得了經濟上的補給;另一方面,戰爭使夏、金解除了盟約,從而使蒙古完成了對金的戰略包圍,徹底解除了蒙古滅金的後顧之憂,成爲成吉思汗擴張戰爭的轉折點,也成爲西夏衰敗的轉折點。

夏光定七年(1217年),成吉思汗在攻金的同時,派遣木華黎先後4次率軍隊攻打西夏。在西夏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包圍中興府。神宗李遵頊懼怕戰爭,命太子留城領兵防守,自己逃往西涼府避戰,西夏無力抵抗,只得再遣使求降於蒙古。

夏乾定二年(1224年)九月,蒙古大將孛魯統兵攻破西夏的銀州(今陝西榆林魚河鎮),殺西夏軍,擄掠西夏牲畜,奪據西夏邊地要隘,對西夏進行第5次進攻。西夏獻宗德旺遣使向蒙古請降。

夏乾定四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叛離蒙古,密與金朝議和,不服從徵調,不遣質子等爲由,親統大軍10萬,第6次征伐西夏,此年十一月,蒙古軍進攻靈州,圍西夏首都中興府。傳說西夏皇帝乾順豢養一條黑鼻樑黃犬,能預兆軍事和戰爭:相安無戰事時,它的聲音平緩親近;將要有軍情或有軍事進攻,則聲音嚎啕。

成吉思汗最後攻滅亡西夏的那次戰爭,這條黑鼻樑黃犬放聲狂嚎,這次狂叫達3年之久。西夏皇帝以爲是黃犬老而狂叫,已經沒有了先前能預兆軍事的本能,便沒有理會。而成吉思汗也知道西夏皇帝身邊的這條黃犬數年狂叫,並沒加強軍事防禦,成吉思汗的軍隊南下,大軍席捲而吞滅了西夏。

其實,成吉思汗攻滅西夏也不是輕易就得手的。當時,蒙古軍隊沿黃河直接攻取西平府靈州(今寧夏吳忠市)。靈州西平府是西夏的南大門,因此,當蒙古軍隊圍攻靈州城之際,末主李睍派10萬大軍前往救援,關乎西夏國命運的一場惡戰在黃河平原上展開。西夏軍傷亡慘重,西夏國民紛紛逃進山裏“穿鑿土石避之,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數千裏幾成赤地”。西夏軍隊的主力消耗殆盡,從此再已無力抗擊蒙古軍隊的進攻。

寶義二年(1227年)正月,蒙古大軍圍困中興府。中興府被圍後,成爲一座孤城,外援斷絕。四月,成吉思汗率大軍南渡黃河,揮師進入今寧夏南部固原。閏五月,天已大熱,成吉思汗駐軍於六盤山。成吉思汗駐軍六盤山之後,派察罕爲特使去中興府勸降,末主李睍拒絕。

西夏爲何被納入蒙古的戰爭範圍?竟是爲了掃除滅金的障礙 第3張

蒙古軍隊包圍西夏都城中興府已達半年,中興府城中軍民協力防守,使蒙古軍久久不能攻克。但天不假年,1227年6月,強烈的地震使中興府房屋倒塌、糧盡援絕、疾病流行,偌大的中興府城已經抗禦不了自然災害帶來的打擊。西夏末主李睍在無奈中遣使向成吉思汗乞降。此時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已病入膏肓,不久死在六盤山清水縣,成吉思汗留下遺詔:“死後祕不發喪。夏主投降時,將他與中興府內所有兵民全部殺掉。”

七月,西夏末主李睍無奈率大臣,帶着貢物、男女、駝馬赴蒙古軍大營獻城投降,這時的蒙古軍謊稱成吉思汗重病在身,令李睍在賬外行禮。西夏末主的乞降並未換得自己的性命與城中百姓的安居,蒙古將帥遵成吉思汗遺命,將西夏的都城——中興府付之一炬,以摧毀中興府中的“王氣”,就連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山上的避暑行宮都未能倖免。

昔日宏麗的建築,成爲瓦礫一片,一派亡國的景象,城內的百姓被殺者十之八九。末主李睍跟隨蒙古軍隊行至薩里川(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時,被拖雷殺死,成了蒙古汗國對外擴張的殉葬品。至此,立國190年的西夏走到了它的盡頭,一個曾經擁有今寧夏大部、甘肅大部、青海及內蒙古部分地區,“方圓二萬里”的西夏從此滅亡。風雨西夏,党項悲歌,這個曾經繁榮的國度及其璀璨的文明隨着歷史前進的車輪神祕地消失了。

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中興府爲寧夏府,改中興路爲寧夏路,從此,“寧夏”一名一直沿用至今。“寧夏”一名也使我們聯想到蒙古人建立元朝後,要使原來的“中興府”成爲“安寧的夏國故地”的良好願望。

西夏之所以滅亡,首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衆所周知,自唐末五代以來形成的方鎮割據局面,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各民族經濟聯繫的加強,以及政治上的大動盪、大分化,總的趨勢是分裂割據局面日益縮小,統一局面日益擴大。這種統一的趨勢發展至遼、宋、西夏、金時期,隨着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民族融合的加強,以及民族政權力量的消長,已經成爲不可抗拒的歷史洪流。

其次,西夏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爲蒙古滅西夏打開了突破的缺口。西夏內部皇位更替頻繁,政見不一,統治階級內部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最後,西夏統治者在戰略決策上的失誤,是西夏滅亡的重要原因。所謂戰略決策上的失誤,是指西夏統治者採取“附蒙侵金”的錯誤政策。附蒙侵金只能加速西夏的滅亡,正如學者丁謙所指出:“餘讀西夏亡國之史,不能不深憾於遵頊之愚昧也。當貞祐初,蒙古聚強,業已統一漠北,南向以窺中國之境,金兵當之輒敗,爲西夏計,苟能稍知大局,自當聯結金宋,合力設防,或可相毗以安,乃乘金人受侵,竟爲狗偷鼠竊之謀,希圖小利,卒之十年連戰,勝少敗多。金人殘挫之餘,尚足與敵,其兵力之不兢,可以概見。遵頊既死,不及一載,國即先金而亡。”

西夏爲何被納入蒙古的戰爭範圍?竟是爲了掃除滅金的障礙 第4張

另外,蒙古成吉思汗滅夏戰略戰術的成功運用,是西夏滅亡的又一重要原因。成吉思汗根據西夏首都在東部、兵力部署內重外輕、東強西弱的狀況,在軍事上採取由遠及近,由表及裏,先弱後強,先掃清外圍,切斷其退路,然後集中優勢兵力,猛攻其腹地首都興慶府的戰略方針。在奪城時,又採取攻堅和誘降並用的方針,使蒙古軍隊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像一把尖刀一樣插入了西夏的心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