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對秦半兩進行了怎樣的改進?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對秦半兩進行了怎樣的改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對秦半兩進行了怎樣的改進?

形制

戰國秦錢,多隨軍事而流佈,與六國商用流通者絕少,故多發現於秦軍經略六國之通路。如由秦入蜀之“金牛道”,由秦入楚之“商於道”,由秦入韓魏之“易陽道”等。故錢重而流佈範圍甚小。錢型多爲大錢(錢徑在3釐米以上)。

秦始皇承襲先王舊業,仍用半兩錢。秦統一貨幣時,中央也曾鑄造過“重如其文”的半兩錢。這種錢的特徵是錢徑稍大(在3.3釐米以上),錢肉較早期稍薄,重8g左右。

隨着國勢由盛轉衰,出於市場商品流通的需要,錢幣亦隨之縮小而減重。至秦後期錢型變小,錢徑多在3釐米以下,重約3-4克。

漢高祖得天下(公元前206年),戰亂初定,社會經濟亟待恢復,故雖承秦制仍用半兩錢,但卻以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使民放鑄。引發物價暴漲,貨幣惡性貶值,至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又恢復八銖錢,其後又屢屢改制,雖面文爲“半兩”,而各大小輕重無常。

秦朝半兩與戰國時期半兩面文相同,錢型基本無變化,鑄造工藝有改進。私鑄錢往往摻雜其間,有時不易辨別。官錢往往經過加工,面文篆書多取方折,字體端整,筆畫粗細均勻。陝西、內蒙古、湖北等地秦朝墓葬和窖藏出土的秦朝半兩錢,依其大小重量約可分爲三種:第一種錢徑3釐米以上,與戰國半兩普通錢大小近似,鑄行於秦朝早期。第二種錢體縮小,錢徑3釐米以下,多在2.7—2.8釐米左右,鑄行於秦朝晚期。第三種爲劣質小錢,有所謂“莢錢”者,指漢初榆莢狀小錢,有特定時間及含義,重量在3克以下,甚至1g克多。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對秦半兩進行了怎樣的改進? 第2張

意義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着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着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爲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爲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着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爲,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爲科學的制式)。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爲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爲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史記平準書索隱》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釐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