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除了經歷天災之外,大規模爆發民變另有什麼原因?

明朝除了經歷天災之外,大規模爆發民變另有什麼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民變指的是明代主要的農民起事運動。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從1627年(明熹宗天啓七年)叛亂軍與明軍作戰開始,直至清朝順治年間才結束的一場戰爭,被稱爲明末農民戰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除了經歷天災之外,大規模爆發民變另有什麼原因?

明朝民變發生原因

由於傳統觀點過度強調自然災害和階級矛盾,忽視了政治和軍事因素。事實上,天災和階級矛盾在明末並不比其它朝代更甚,而明政府的賑災工作是中國曆朝歷代力度最大的。

民變大規模爆發另有原因,除了前面所述士兵不願打仗外,崇禎帝大規模清洗造成的政治亂相也是引發民變的重要因素,持續兩年多的大清洗造成了中樞癱瘓,才使局面迅速惡化。從各種角度看,民變的性質並不是單純,尤其是在民變中後期,逃兵脅裹難民,流動掠奪,並以此爲職業,不接受政府的賑濟安置,他們的行爲漫無目的,帶有強烈的流寇色彩,對經濟、社會造成的破壞比自然災害更巨大、更持久,導致更多難民加入其中,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不值得提倡和美化。

內憂和外患猶常常相生相伴。大明朝的內憂,從根本上說都是由外患引起的,無論是山東孔有德的叛亂,還是陝西發生的民變,都是士兵懼怕打仗而作亂,只是作亂的方式和呈現的景象不一樣。山東的孔的德的軍隊不願去遼東打仗,成建制叛亂,意欲割踞一方,掀起巨大波瀾;陝西的士兵三五成羣地脫離部隊,各佔一處窮鄉闢壤,落草爲寇,呈現星火燎原之勢,後又迫於壓力四處流動,如水銀泄地。相比較而言,由於陝西的民變散處各地,以大山爲依託,且具有流動性,比山東孔有德的叛亂更加難以剿滅。

還有就是進入小冰期,氣候持續惡劣。皇權旁落,離心離德,期間又不合時宜地增收三餉,激起民變。

明朝除了經歷天災之外,大規模爆發民變另有什麼原因? 第2張

明朝民變參與主體

傳統歷史教材受階級鬥爭學說的影響,常把明朝民變美化成農民大起義,起因是自然災害和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這一觀點對於民變主體和起因的表述並不準確,關於民變主體,組織者和骨幹力量並非普通農民,而是逃兵,民變的首領大多有軍事背景,其中王嘉胤是長城邊的定邊營逃卒、王左掛、張獻忠是延綏逃卒、神一元是遼陽逃卒、李自成是驛卒。逃兵又分爲土寇(地方駐軍)和邊賊(長城沿邊軍鎮士兵)。

他們的關係是:“邊賊倚土寇爲鄉導,土寇倚邊賊爲羽翼”。逃兵狡黠兇悍,具有一定的軍事素質、較強的生存能力和組織能力,這些特點使明末的變亂從一開始就呈現出範圍廣、發展快、戰鬥力強、難以撲滅的特點,這與以往的農民起義有所不同。

明朝民變歷史影響

民變初期,民軍力量弱小,無力與官軍進行正面衝突,處於被官軍圍殺的態勢,其活動主要特點是到處流動躲官軍,並乘虛突襲官府。在走投無路時容易選擇投降,但走出困境後又很快重操舊業,呈現出“旋撫旋叛”,反覆無常的特點。

王左掛一支民軍力量相對較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於民軍分佈範圍很廣,戰鬥規模很小,任何一場戰鬥或是任何一支民軍的失敗,都無礙大局,改變不了民變規模不斷擴大的總體格局。

總觀明朝上下,不管民變規模大小始終伴隨着明朝。通過農民起義戰爭可以看出那些不甘心忍受壓迫和屈辱的農民大衆一次一的打擊了地主階級和統治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