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存在了二十六年的薛延陀汗國是怎麼滅亡的?

存在了二十六年的薛延陀汗國是怎麼滅亡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西域曾經擁有的往事被後人記住的有多少?有多少民族多少古國是今天的人還能瞭解的?大多數都化作了塞外黃沙被淒厲的朔風吹散在時空裏……隋唐之際的麴氏高昌國可能一些人知道,然而,唐朝初年的出自西域還有一個僅存在了二十六年的汗國,那就是薛延陀汗國。它不僅是一個古國,而且還是曾經生活在西域和漠北廣袤大地上的一支古代民族,具有不可取代的歷史文化意義,我們不應該就此遺忘。

薛延陀汗國的由來

薛延陀汗國正是以民族稱謂命名的,薛延陀自稱“我鐵勒部人”。因此,一般都將它歸爲史上鐵勒族中比較強大的一支。據新舊《唐書》等史書記載,薛延陀的先民曾與“薛”姓部落雜居,這一部落本是漢末三國時期流落塞外的漢人,慢慢與其他部族融合胡化,後來吞併了稱爲“延陀”部衆,合二爲一號稱“薛延陀”。他們的風俗習慣大體與當時的突厥族相同。早年柔然族強大時曾爲從屬,後來突厥強大了又歸於突厥的控制之下。 薛延陀早期駐牧於金山(今新疆阿爾泰山)一帶。唐朝貞觀初年,他們的首領夷男率領部衆7萬帳(帳一般有數人,類似於戶的概念)歸附於突厥頡利可汗。唐太宗打敗頡利以後,轉而歸附於唐,並在鬱督軍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國。鬱督軍山就是於都斤山的另一種音譯,就是今天蒙古國的杭愛山。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朝派喬師望(學術界有推測他後來可能是唐朝的首位安西都護)冊封薛延陀首領夷男爲“真珠毗伽可汗”,表明薛延陀汗國正式建立(對於建立汗國的時間,學術界意見並不統一)。當時,薛延陀的軍隊已經達到20餘萬,與活動在北方的回紇、僕骨、庫莫奚等部族都有密切的往來,顯然,薛延陀已經成爲西北大地一支不容小瞧的汗國勢力。同時,薛延陀與唐朝之間也建立了聯姻關係,唐朝將新興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領,也足以說明對該勢力的重視。在關係融洽時期,薛延陀經常以馬、牛、羊、駝、貂皮等進貢唐朝。數量之大,動輒千萬,甚至數萬,由此可見其畜牧業和狩獵業的發展水平。

存在了二十六年的薛延陀汗國是怎麼滅亡的?

鼎盛時期與唐朝結怨

在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以前,薛延陀汗國與唐朝的關係都是保持非常友好的關係。此後,因唐朝將敗落的東突厥部衆安置在以“白道川”爲中心的漠南地區,雙方纔逐漸產生矛盾。 自漢至隋,歷史經驗反覆證明,中原王朝扶植起來的北方遊牧民族在強大之後總要向南侵擾,掠奪財物和人口,中原王朝即使採用和親的辦法,往往只能解決一時之難,而不能保持長久和平。魏徵等不止一次向太宗分析過這種歷史必然。當時,殷鑑不遠,突厥族崛起以來,從隋朝到唐朝初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威脅。其實,對於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其他部族來說,又何嘗不是?隋煬帝大業年間,居於西北的鐵勒諸部都臣屬於東突厥。處羅可汗徵稅無度,鐵勒諸部頗有怨言,處羅誅殺鐵勒酋長一百多人,終於導致各部武力反抗。薛延陀首領乙失鉢爲易咥小可汗,轉而臣屬西突厥。貞觀二年,西突厥內亂,乙失鉢的孫子夷男率部落七萬餘帳再次臣屬東突厥後,又遇到頡利可汗的殘暴統治。夷男率部衆再次反抗,頡利派大軍鎮壓卻被夷男打敗,頡利的突厥部衆反而歸附薛延陀不少。這一年十一月,鐵勒諸部共推夷男爲可汗,夷男並未輕易接受。第二年,唐太宗認爲團結薛延陀夷男,有利於唐朝對東突厥實行最後的反擊,便遣遊擊將軍喬師望穿越西北大漠暗裏聯絡夷男,冊拜夷男爲珍珠毗伽可汗,賜以鼓纛。 當薛延陀進一步強盛之後,唐太宗爲防止其向東南擴張,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貞觀四年,唐滅東突厥後,把大多數東突厥部衆遷到黃河以南安置,設置了很多羈縻州府,委任原東突厥貴族擔任州府長官。東突厥降衆得到唐朝的優容使薛延陀汗國很不滿意,他們認爲唐應當更照顧作爲盟友的薛延陀,而不應愛護東突厥這個階下囚。爲此,薛延陀在塞外漠北地區迅速擴大勢力,佔據了大部分原東突厥的地盤。汗國疆域東起大興安嶺西端,西抵西域北部阿爾泰山,佔據北疆一部,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境內包括回紇、僕固、同羅、拔野古、阿跌諸部,並將牙帳由鬱督軍山遷至都尉捷山北獨邏河之南(今蒙古國土拉河流域),進入了全盛時期。 同時,漠北的回紇勢力也開始慢慢壯大,立牙帳於土拉河上,不過這時他們附屬於薛延陀汗國。唐朝根據以往經驗,很快也採取扶助回紇來抑制薛延陀擴張。另一方面,對薛延陀內部也做了一些努力。例如貞觀十二年,下詔封真珠毗伽可汗二子大度設﹑突利失爲小可汗,立兩個兒子爲南北部的長官。表面看這一舉動是對薛延陀的優崇,實際上是在分化夷男的勢力。在這一間隙中,639年,唐太宗派侯君集滅亡高昌國,進一步控制了西域。跟着還冊立頡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本名阿史那思摩)爲乙彌泥孰可汗,名義上使其統治內遷河套南的東突厥舊部,實際上是在南面監視薛延陀。唐太宗的目的是要在薛延陀和大唐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使薛延陀不能直接攻擊中原。 太宗安排阿史那思摩重返草原,東突厥人早看出薛延陀並不高興,也不願冒險回去。於是太宗遣司農卿郭嗣本出使薛延陀,賜夷男璽書,其文大意是:“當年大唐滅東突厥,並不想佔其土地,只想趕頡利下臺。現在東突厥部衆繁衍已多,按照當初的計劃,安排他們迴歸故土。大唐冊你薛延陀可汗爲大,突厥可汗爲小。你在磧北,東突厥居磧南,不要相互抄掠,若有違反,大唐各問其罪。”阿史那思摩率部落渡過黃河,薛延陀卻以擔心當年歸附自己的東突厥部衆叛歸阿史那思摩爲由,安排精銳騎兵,伺機突襲阿史那思摩。唐太宗連忙下敕制止,薛延陀則回答:“至尊讓我們莫相侵掠,薛延陀怎敢不奉詔。但是東突厥反覆難信,它沒有滅亡之前,連年殺中國人,動輒數以千萬計。至尊破東突厥,應當收其餘衆爲奴婢,分給百姓,可是卻把它像兒子一樣養活着,結果呢?結率卻率衆而反(貞觀十三年四月,突厥貴族結率謀刺太宗,殺衛士數十人,後被斬)。他們都是人面獸心,絕不可信。臣受至尊大恩很重,請爲至尊誅殺他們。”唐太宗沒有答應,薛延陀感到唐朝可能當真十分袒護突厥部。一系列動作終於引起夷男疑懼,於貞觀十五年乘唐太宗封泰山之機,命長子大度設率回紇等部追擊思摩,直抵長城。

諾真水之戰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大唐王朝發生了不少和其他民族相關聯的大事,如今人們記住的或許是文成公主嫁入吐蕃這樣的喜事。實際上也有令唐太宗擔憂的戰事。 唐太宗這一年曾東巡洛陽,實際上是爲封禪作準備。消息傳到大漠後,夷男認爲這是最佳時機,對部衆說:“天子封泰山,精兵強將都跟隨,邊境必然空虛,我們這時攻擊思摩,如摧枯拉朽。”當時李勣被任命爲兵部尚書,掌幷州事,可他不在幷州,而是到洛陽謁見太宗。於是,夷男命兒子大度設領同羅、僕骨、回紇、靺鞨等二十萬大軍越過漠南,屯兵白道川,大舉攻擊阿史那思摩。思摩有四萬騎兵,不敵大度設,向南退卻,同時向洛陽告急。唐太宗立即任命李勣爲朔州道行軍總管,組織北伐,又爲李勣安排了四員大將,分兵五路迎敵。五路兵馬是: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爲慶州道行軍總管,出雲中;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爲靈州道行軍總管,屯靈武;涼州都督李襲譽爲涼州道行軍總管,發涼州;營州都督張儉出營州;李勣自率幷州大都督府勁兵7萬,出幷州。北伐大軍15萬人,從不同方面向北推進。 李勣統帥的主力急行軍趕到長城外。大度設率先鋒部隊3萬,追擊阿史那思摩,思摩撤入長城之內。大度設不見思摩,派人登上思摩丟棄的城牆,朝南亂罵。李勣領兵遠遠看見,一聲令下,大軍直撲薛延陀聯軍,殺聲如雷,塵埃漲天。大度設害怕,率衆沿赤柯濼北撤。李勣選麾下及阿史那思摩的突厥精騎6000人,拋下步兵,翻過白道山,咬住大度設,以數千對3萬,大殺一陣。大度設又北逃,至諾真水(位於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北),見甩不掉李勣,索性勒兵佈陣,大軍鋪開長約十多裏,使出殺手鐗——步兵取勝戰術對付李勣。李勣先令突厥騎兵衝陣,大度設的步兵取勝法果然厲害,突厥兵敗。李勣又令唐軍所向披靡的黑甲精騎突擊,結果大度設萬矢俱發,唐軍戰馬多被射死。黑甲精騎是李世民當秦王以來訓練有素的精銳,遭到敗績,李勣大怒,命令唐軍下馬,執長矟(即長槊,一種長矛,就是有毛纓的長矛)以步戰對步戰。唐軍矟長,敵軍刀短,終於佔了上風,挑殺敵軍像穿糖葫蘆一般,大度設大敗。同時,副總管薛萬徹率領數千騎衝擊薛延陀牽馬者,將戰馬掠奪殆盡。大度設兵敗,又失去戰馬,難以逃脫,李勣縱兵奮擊,斬首3000多級,俘虜軍民五萬多口。大度設逃走,薛萬徹追至漠北。薛延陀令殘兵退回漠北,正逢天降大雪,人畜凍死者十之八九。 次年,夷男遣使於唐,獻馬3000匹,謝罪請婚,唐太宗最終拒絕,徹底將薛延陀推向了背離唐朝的反面。

薛延陀汗國的覆滅

薛延陀汗國挑戰唐朝權威失敗後,夷男遣叔叔泥熟朝貢,並請求和親。對此,唐太宗徵求羣臣意見,他說:“歷史上,北方民族多爲中原邊患。近來薛延陀崛起,我們應當有所準備。我設計了兩套方案:一,精選十萬大軍,滅其國家,俘其首領,可保我邊境百年安定;二,答應和親,採取羈縻,這樣足以保證邊境三十年安定。不知哪一套方案更好?”宰相房玄齡支持第二套方案,太宗內心也傾向息兵,採用第二套方案。恰好唐將契苾何力(出自敕勒族的契苾部落)在回部落探望母親時,被薛延陀扣押,夷男勸他歸附薛延陀,契苾何力斷然拒絕,還當衆割左耳明志,忠於唐朝。唐太宗擔心契苾何力的安危,派出大臣崔敦禮到漠北談判,答應在契苾何力釋放後,唐太宗把宗室女新興公主嫁給夷男。 643年,夷男又派他的侄子突利向唐朝進貢5萬匹馬、1萬頭牛和10萬隻羊,作爲聘禮,契苾何力也一同返回。唐太宗以隆重的儀式歡迎突利。然而,在契苾何力的建議下,唐太宗考慮放棄和親。最初唐太宗讓夷男親到靈州(今寧夏銀川)娶新興公主,認爲這樣夷男會拒絕,他會有很好的理由斷絕這次婚姻。沒想到夷男同意去靈州,說明在戰役失敗以後,薛延陀對與唐朝修好並非完全的緩兵之計。但是唐太宗對薛延陀已經不再有當初的看法,他又發現了另一個藉口——說沒有給夠到要求的所有彩禮(爲了進貢足夠的牲畜做彩禮,夷男在他下屬部落徵收,徵收時間超過了想象,牲畜沒有經過戈壁就死亡了),於是果斷撤銷婚約。大臣褚遂良強烈反對,說皇帝不能言而無信。唐太宗辯解說如果公主嫁給了夷男,夷男的可汗之位將在敕勒有更大的合法性,唐朝將更加難以控制薛延陀。 這一次和親的失敗決定了薛延陀汗國的命運。雖然薛延陀對唐朝態度日益反覆,但在下定決策的事件上,卻是唐太宗再次做了手腳,一如先前對薛延陀勢力的分化,薛延陀汗國對唐朝的親近與疏遠,太宗的策略未必沒有相當的責任。 貞觀十六年、十七年,薛延陀汗國一再與東突厥互相寇掠,太宗明顯偏袒東突厥,遣使譴責夷男,夷男敢怒不敢言。貞觀十九年薛延陀汗國的一代梟雄夷男病故,太宗這時候在遼東戰場攻打高麗,得到消息後在戰場爲夷男舉哀。嫡子拔灼自立爲頡利俱利失薛沙多彌可汗。拔灼性格暴戾,動不動就誅殺部下,羣情慌慌。爲了轉移矛盾,拔灼趁太宗遠在遼東,南下攻唐夏州(今陝西榆林),守將執失思力和將軍田仁會設置陷阱,在夏州擊敗了拔灼。拔灼撤退後,很快又再次襲擊夏州。被唐將執失思力打敗,拔灼逃走,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其首領藥羅葛吐迷度,與僕骨和同羅反叛拔灼,遂致騷亂,其餘衆五六萬人竄回故土,諸姓酋長相互攻殺。這期間唐校尉宇文法,是出使烏羅護、靺鞨的使者。在返回唐朝時,他遇到了薛延陀的阿波設,宇文法率領他的靺鞨部隊,擊敗阿波設。導致薛延陀人相信唐朝主力已經抵達漠北。在恐慌中,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當回紇聽到這個消息後,襲殺了拔灼,順便屠戮他們找到的薛延陀王族成員。在回紇接管了薛延陀的大部分領土後,許多薛延陀人向唐軍投降。 這時,太宗不再相信他們的誠意,決定徹底消滅薛延陀。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領所部兵,分道並進,很快戰敗薛延陀。薛延陀部衆7萬多人立夷男的侄兒咄摩支爲伊特勿失可汗。敕勒九姓不服,咄摩支爲求擁戴,遣使向唐朝表示“願保鬱督軍山”。這時,太宗已經決意安定北部疆域,自然不會再理會薛延陀汗國的求和,令李勣到塞外統一指揮戰事。貞觀二十年六月,李勣僅率二百騎兵到達敕勒九姓部,招九姓健壯,屯於鬱督軍山。薛延陀酋長梯真達官率衆歸降。咄摩支南奔荒谷,李勣遣大將蕭嗣業前往招慰,咄摩支歸順封后武衛將軍。其餘部衆依然觀望,李勣大怒,領聯軍奮擊,斬首5000多級,俘虜3萬餘口。七月,咄摩支到達京師,拜爲右武衛大將軍,薛延陀汗國就此滅亡。 原屬薛延陀統治的鐵勒各部附唐。貞觀二十一年,唐朝在原來薛延陀汗國從東到西的地界一共置6府7州,各以部族首領爲都督﹑刺史。又設燕然都護府於單于臺(今蒙古呼和浩特西) ,於是大漠南北均屬唐,而回紇於鐵勒諸部中始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