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戰神”爲何沒一個善終?

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戰神”爲何沒一個善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公元755年12月16日,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戰爭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整個大唐從此由盛轉衰。因爲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爲主,所以這次戰亂也被稱爲“安史之亂”。

這場叛亂爆發於唐玄宗時期,當時社會經濟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可畢竟是封建社會體系,這也代表着土地兼併的加快,導致諸多百姓遷徙流亡。可唐玄宗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帶着楊貴妃一家過起奢靡腐敗的生活。社會矛盾的計劃,加快了此次戰爭的爆發。

當時的宰相楊國忠,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徇私誤國。安祿山因爲和他的矛盾,蓄謀了這樣一場戰爭。不過此時的大唐已經沉澱百年,“四大戰神”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僕固懷恩驍勇善戰,歷時八年平定了這次戰亂。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最後卻無一善終,這到底是爲何?

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戰神”爲何沒一個善終?

高仙芝

高仙芝最早是高句麗人,卓越的軍事天賦,讓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被拜爲將軍。安史之亂期間,高仙芝率軍多次征討安祿山,都以勝利告終。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就這樣一個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不僅沒有得到封賞,反而還被唐玄宗下令將頭斬了下來。

安史之亂時期,高仙芝奉唐玄宗之命鎮守疆域。一個叫邊令誠的人,不停向其索要賄賂。可在高仙芝眼裏,這也不過是個平民百姓,自己也沒有過多搭理。可後者偏偏盯着其不放,想方設法地報復他。後來因爲戰況因素,高仙芝轉移退守潼關,這也讓其抓住了機會。

邊令誠從中作祟,隨後回到朝廷向唐玄宗報以高仙芝貪污軍糧。加上朝廷上的一些人對高仙芝有所忌憚,便在其中“添油加醋”。沒有腦子的唐玄宗聽信了他們的說法,下詔書將其召回朝廷並下令斬首。

哥舒翰

在高仙芝被殺害之後,哥舒翰奉唐玄宗之命抵擋安祿山的進攻。不過提出這個想法的,正是楊貴妃的弟弟楊國忠,這其實是他設下的一場“騙局”。因爲在楊國忠眼裏,他要的是整個大唐,誰獲得了兵權,誰就是自己的敵人,必須將其徹底地處理掉。

此時的唐玄宗已經年老昏聵,楊國忠一旁煽風點火。明知道戰局不利,還下令讓哥舒翰去討伐。哥舒翰內心其實是不願意的,可這畢竟是皇上的命令,自己不服從也是死,那爲何不戰死?最終的結局也可想而知——全軍覆滅。

僕固懷恩

在品史君看來,僕固懷恩應該是所有戰神中最慘的一個。在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僕固懷恩是跟隨郭子儀的軍隊作戰,屢建奇功並得到了朝廷的重賞。因爲後來的權力過大,朝廷的宦官開始在背後各種“誣陷”,自己得不到李唐王氏的信任,先後多次將其降職。

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戰神”爲何沒一個善終? 第2張

這對僕固懷恩來講,是一種莫大的羞辱。可自己爲了能夠活命,決定起兵叛亂,最終被李唐王氏所鎮壓,落得病逝的結局。在這場戰爭結束後,僕固懷恩還被列入到“叛臣傳”之中,也不知道活在九泉之下的他會做出如何感想?

李光弼

這個人應該是“四位戰神”中軍功最大的一個,安史之亂爆發後,隨郭子儀一同在河東屢勝叛軍。在被委以重任後,長期在河東、河北將史思明逼入絕境。在太原同敵軍的較量中,幾乎將叛軍全部殲滅,以至於當時史思明聽到李光弼的稱號,就要逃跑。

安史之亂在被平息之後,李光弼得到了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等人的妒忌,多次向朝廷進讒言,想要將其置於死地。因爲多次被陷害,李光弼已經心灰意冷。當時朝廷多次爲其下旨,他認爲這是又在害他,所以抗旨不從,最終抑鬱而終。

安史之亂的功臣最終只剩下了郭子儀,這也和他的個人能力有關。一方面是因爲自己的武力強盛,另一方面自己也知道如何在官場上保命。不管身處何地,從來都是第一時間爲國排憂解難,最終得以善終,以85歲的高齡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