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時期爲何各地出現的進士數量差距很大呢?

清朝時期爲何各地出現的進士數量差距很大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它提供了人才晉升的通道,爲國家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也讓寒門子弟實現階級跨越有了方法。

在中國古代,進士的取錄人數一向被視爲判定一個省份、一個地區文化教育水平發達與否的重要標誌。

清朝時期爲何各地出現的進士數量差距很大呢?

不過,由於複雜歷史的原因,中國各個地區的教育水平千差萬別。如果完全按同一張試卷、同一套標準來衡量全國的所有考生,就難免會畸重畸輕。爲了平衡這種教育水平的差異性,也是爲了統治的鞏固,明朝甚至還特意制定了南北榜,按名額分別取士,不然在同樣的條件下,北方人很難考中。

到了清代,這種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僅以進士考試中最難考中的“前三甲”——狀元、榜眼和探花來看,就很容易發現這一點。

清代前三甲地域分佈

江浙徽贛閩粵桂湘鄂直魯豫陝貴晉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清代獨中狀元的以江蘇人最多,有50個,是第二名浙江省的2倍多,也比其他所有省份的全部總和還要多。如果說江蘇的教育水平最發達,人文最昌盛,估計清代人是不會反對的。

江蘇在科舉考試中雖然厲害,但也呈現出省內的不平衡性。這其中,蘇州一府就獨出25個狀元,比浙江全省還多,佔全國的22%。常州府則出了8個狀元,太倉5個。

浙江的湖州出了6個狀元,杭州出了5個狀元,嘉興4個。

廣西的4個狀元都出在了桂林。

山西省整個清代一個狀元也沒有。

陝西好一些,有一個,就是嘉慶時期扳倒權臣和珅的王傑。但他中狀元並不光彩,因爲本來這一科的狀元是江蘇人、著名史學家趙翼,只因乾隆帝在最終確定等級時,突然問到本朝有沒有出過陝西的狀元,閱卷官回答還沒有,於是就將陝西籍的王傑提到第一名。

清朝時期爲何各地出現的進士數量差距很大呢? 第2張

這件事也成爲趙翼一輩子的隱痛,他還專門寫詩:“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千秋自有無窮眼,豈用爭名在一時?”滿紙辛酸,撲面而來。

有人對明清進士的名單做過統計,總共51342人,如果按姓氏進行排序,也很有意思。

其中排第一位的是王姓,有3444人。

排第二位的是張姓,有3170人。

排第三位的是李姓,有3030人。

排第四位的是陳姓,有2382人。

再以下,分別是劉姓,楊姓,吳姓,周姓,黃姓,徐姓,趙姓,朱姓,胡姓,林姓,鄭姓,沈姓,何姓,高姓,郭姓和馬姓。

這個分佈,大致和人口的姓氏分佈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