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劉文靜:唐朝二號開國功臣,最後結局如何?

劉文靜:唐朝二號開國功臣,最後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建王朝,權力鬥爭是非常激烈的。從秦始皇建立秦帝國,到清朝滅亡,權力鬥爭就沒有停止過。封建王朝的權力鬥爭,往往是皇族內部的事情,然而,皇帝家的事情,往往又是國家大事,所以一些臣子難免陷入其中。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我們今天說的唐朝第二號開國功臣劉文靜,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他的死,很多人說是由於他和大臣的矛盾造成的,其實他的死,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李氏父子權力鬥爭的結果。

李淵在殺死劉文靜的過程中充當何種角色?

劉文靜被殺的原因和經過,在《唐書》中有記載,《舊唐書·劉文靜傳》中是這樣描述的:

“文靜自以爲才能幹用在裴寂之右,又屢有軍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議多相違戾,寂有所是,文靜必非之,由是與寂有隙。”

“……文靜曰:‘起義之初,忝爲司馬,計與長史(裴寂)位望略同;今寂爲僕射,據甲第,宦官嘗不異衆人,東征西討,家口無託,實有不安之心,因醉酒或有怨言,不能自保。’”

對文靜這樣的話,李淵說到:“文靜此言,反明白矣。”對此,裴寂直接說:“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惡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今若赦之,必遺後患。”

劉文靜:唐朝二號開國功臣,最後結局如何?

李淵聽了裴寂的話之後,於是將劉文靜殺死,而且劉文靜的全家也統統被殺死了。劉文靜在臨刑之前說到:“高鳥逝,良弓藏,故不虛也!”

以上就是劉文靜被殺的全過程,從史書中的這些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劉文靜的死,和裴寂和李淵是密不可分的。

裴寂確實和劉文靜有嫌隙,所以,在李淵面前,裴寂進獻讒言,藉機陷害。而李淵呢,他對劉文靜也是素來嫉恨,最終李淵聽了裴寂的話,將他殺死。

以上這些記載,我們都可以看出,文靜的死是由於裴寂造成的,而李淵在文靜被殺的過程中,充當的是主謀和決策者的角色。

那麼,疑問來了,李淵作爲唐帝國的開國皇帝,他不是不知道劉文靜對唐朝開國的貢獻,那麼,爲什麼李淵還要殺死這位開國功臣呢?這背後是不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劉文靜:唐朝二號開國功臣,最後結局如何? 第2張

李氏父子的權力爭鬥

公元617年至626年,李氏父子集團內部有着非常激烈的權力爭鬥。當時因爲外敵強大,所以李氏集團內部需要團結一致,共同抵抗外敵,奪嫡鬥爭呈現明爭暗鬥的局面。

而當時的矛盾也主要存在於李淵和李世民之間。也就是這時候,劉文靜成爲了李世民的親密夥伴和堅定的擁護者。

最能體現劉文靜擁護李世民的事件就是晉陽起兵。在晉陽起兵的時間上,李淵和李世民之間出現了不同。

李世民出於自己的考量,希望李淵能夠快速起兵,其目的就是趕在李建成達到晉陽前起兵,這樣隋朝官員就有罪名逮捕李建成了。

一旦李建成被逮捕,隋朝就會以李淵造反的名義,將李建成殺死。如果李建成被隋朝殺死,李世民就能夠順利成爲太子。

即便隋朝不殺李建成,李世民佔盡了起兵的先機,這對他日後奪嫡也是有很大用途的。

然而,李淵對晉陽起兵,顯得並不那麼着急,李淵遲遲不起兵,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時機不成熟,因爲李建成和李元吉等家人還沒有到達晉陽,如果起兵,兩個兒子隨時有危險,作爲一家之長的李淵,不可能不考慮自己的兒子們。

而這時候,李淵對李世民急着起兵的意圖也有察覺,但是面對李世民的催促,李淵也只能說:“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也”這樣的話。

即便如此,李世民依舊沒有放棄努力,他除了多次直接或間接勸李淵起兵外,還“陰養士馬”“私下部署賓客”“潛結死士,與文靜等協議,剋日舉兵”。

因爲李世民的原因,公元617年5月4日李淵誅殺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在李建成未到太原之時,就發動了起義,這一點是違背李淵初衷的。而劉文靜在這當中,站在李世民這一面,這也註定了他後續的悲劇。

義寧元年十二月,唐朝攻佔長安,李淵進封唐王。之後,李氏集團內部有過一場確立王位繼承人的問題。

根據史書記載:“高祖及爲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爲世子,上將立世民,固辭而止。”

這句話中,李淵要立李世民爲世子,而李世民拒絕了,李世民既然拒絕了,李淵也沒有多說什麼。

當時,李淵、裴寂和大部分功臣是支持李建成當世子的,而劉文靜等人支持李世民。

因爲李淵掌握話語權,所以,他依照封建王朝的制度,讓李建成成爲了世子,李世民成爲了秦王。

在這一問題上,劉文靜再次站在李世民這一邊,李淵當然不滿意,這造成李淵對劉文靜進一步不滿,除掉劉文靜成爲李淵必定會做的一件事。

劉文靜被殺

劉文靜成爲李淵的肉中刺、眼中釘,距離死也就不遠了。之後,李淵找到各種辦法打擊報復他。

李淵竟然將謀反的罪名安在了劉文靜的頭上。很顯然,李淵這一招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畢竟人家劉文靜是開國功臣,開國之初,就以這樣的罪名來殺劉文靜,很難服人心。再加上李世民處處幫助劉文靜,這樣的罪名根本動不了劉文靜。

然而,李淵畢竟手握大權,他在武德二年九月的時候,還是匆匆將劉文靜殺死了。在殺死劉文靜的過程中,李淵再次受到了裴寂一句話的提醒:

“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惡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今若赦之,必遺後患。”

最要命的就是“外有勁敵”這四個字,這裏的勁敵指的就是突厥。

當時,劉武周勾結突厥進犯,齊王李元吉放棄太原向南逃竄,河東地區幾乎全部淪陷。李淵在慌亂中下旨:“宜棄河東之地,謹守關西而已。”

在這種危機的情況下,李淵非常警醒,他最擔心的就是集團內部再次出現問題,李世民和劉文靜是和突厥關係最爲親密的兩個人,他必定會非常小心。

所以,在前線危機的情況下,李淵決定不讓李世民前去和突厥作戰,而是派出不善作戰的裴寂開赴前線。

同樣,除了對李世民有所提防外,他對關在監獄中的劉文靜也是“厚愛有加”,爲了防止後患出現,直接下詔將劉文靜的全家殺了。

不過,對於劉文靜,唐王朝是知道他的功勞的,於是在貞觀三年的時候,李世民爲其平反,並以唐帝國一等功臣的殊榮將其圖像掛於凌煙閣之中。

總之,劉文靜的悲劇,絕不僅僅因爲他和裴寂之間有嫌隙。他的悲劇,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是李氏父子矛盾衝突的一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