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濟南之戰李景隆被擊敗後,朱棣爲何還要退兵?

濟南之戰李景隆被擊敗後,朱棣爲何還要退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濟南之戰李景隆被擊敗後,朱棣爲何還要退兵?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此事發生在“靖難之役”的濟南之戰。建文二年(1400年),統帥六十萬大軍的李景隆被朱棣擊敗,倉皇逃往濟南,朱棣緊追不捨,李景隆殘軍再度大敗,燕軍遂圍濟南城。山東參政鐵鉉、都指揮盛庸死守濟南城三個月,城池將破之際,盛庸卻將朱元璋的畫像和排位擺上了城頭,導致朱棣進退不得,再加上平安騷擾燕軍糧道,朱棣最終被迫撤軍。

濟南之戰李景隆被擊敗後,朱棣爲何還要退兵?

朱棣大破李景隆兵圍濟南,鐵鉉城破之際以畫像計退燕軍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第一次被朱棣擊敗之後,朝廷非但沒有降罪於李景隆,反而調集六十萬大軍使其再度北伐。結果,李景隆與朱棣在白溝河一場大戰,眼看即將勝利,卻因帥旗突然折斷而再度慘遭戰敗,慌忙率領殘兵撤往德州,燕軍追擊,李景隆又撤往濟南。

五月十五,燕軍進攻濟南,李景隆十萬殘兵敗將根本毫無抵抗力,旋即戰敗,李景隆逃走,燕軍遂圍濟南。此時,濟南城內只有都指揮盛庸所部,在外督辦糧草的山東參政鐵鉉聽聞消息連忙趕赴濟南,與盛庸歃血爲盟,意圖死守城池。

靖難以來,燕軍雖然屢戰屢勝,卻被牢牢限制在河北一帶而不得擴展,若能夠攻佔濟南,燕軍便可切斷朝廷南北聯繫,進可南下渡江,退可畫疆自守,形勢將大爲好轉,因此朱棣對濟南可以說是勢在必得。而鐵鉉也深知此理,因此與盛庸堅守濟南,勢必不讓朱棣奪取。

六月八日,燕軍兵臨城下,朱棣勸降無果後遂下令攻城,然鐵鉉親臨城頭指揮固守,燕軍久攻不下只能將濟南合圍,以待良機。轉眼三月已過,濟南城仍然久攻不下,便有人獻計可掘開黃河引水灌城,鐵鉉得知消息後,又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朱棣差點被殺死在城門洞中。

濟南之戰李景隆被擊敗後,朱棣爲何還要退兵? 第2張

朱棣驚怒之下對濟南展開猛攻,並用大炮轟擊城牆、城門,眼看城池將破,鐵鉉卻又使出了一記損招,他講朱元璋的畫像懸掛在了城頭之上,又親自書寫了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擺放在城牆各個垛口,結果導致燕軍進退不得。

與此同時,在河間一帶活動的平安所部又經常襲擾燕軍糧道,再加上燕軍出征數月,兵將早已疲憊不堪,在姚廣孝的建議之下,朱棣這才無奈撤軍。眼看燕軍撤退,鐵鉉又與盛庸整軍追擊,接連收復德州等地,結果朱棣又被趕回了河北一帶。

朱棣敢於起兵靖難公然造反,爲何卻對鐵鉉的畫像之計無可奈何

燕王朱棣既然敢於靖難,以一隅之地公然起兵造反,在濟南的戰略地位如此重要的情況下,爲何卻對鐵鉉的畫像之計無可奈何,最終被迫退兵呢?我想應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自古以孝治天下。中國自古便是個宗法制國家,官員將君王稱爲“君父”,百姓將官員稱爲“父母官”,而自漢朝以來,歷朝歷代又均對孝道推崇備至,君王以“孝道”治理國家,同時也以“孝道”教化百姓,因此“孝道”早已是根深蒂固。雖然祖宗畫像和靈位對於他人來說不過一件死物,但受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對於其後世子孫來說,這卻是極爲重要,乃至神聖的象徵。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不敬祖宗畫像和靈位,也會因不忠不孝而被罵的狗血淋頭、擡不起頭,更何況是對燕王這種志在天下之人,他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父親畫像、牌位動刀動槍。

濟南之戰李景隆被擊敗後,朱棣爲何還要退兵? 第3張

2、以祖訓起兵不敢不敬。“人心”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對統治者而言卻是極爲重要之物,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朱棣靖難本就被罵做“亂臣賊子”,而他爭取民心的關鍵便是“祖訓”。朱棣自起兵之日起,便高舉“清君側”這杆大旗,爲的便是“名正言順”,而所謂“清君側”便源自於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的“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以“祖訓”起兵的朱棣,面對鐵鉉掛出的朱元璋畫像、擺出的朱元璋靈位,若是敢繼續進攻,便再也無法以“清君側”的名義進行征戰,那便真的成了不忠不孝的“亂臣賊子”了。

正所謂“打蛇打七寸”,朱棣再怎麼英明神武,燕軍再怎麼能征善戰,鐵鉉這一招正好打在了朱棣的“七寸”,只要朱棣不想做不忠不孝的亂臣賊子,那麼他就只能選擇退兵。

而這也是朱棣對鐵鉉恨之入骨的原因,不僅將其凌遲處死,而且就連家人也不放過,其父母被髮配海南,長子充軍,次子充做官奴(後被虐待而死),妻子楊氏和年僅四歲的女兒則被髮配到教坊司爲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