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利瑪竇是來華的傳教士,他的經歷反應了當時的文化

利瑪竇是來華的傳教士,他的經歷反應了當時的文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古代史上,經常見到異族人的身影,明朝時期就有一位叫利瑪竇的外國傳教士,他給後世留下了很多關於明朝中國的民間採風記錄,真實的反映了當時那個階段人們的生活。

中國朋友“讓我告訴僕人謝絕訪客,說我不在家。我告訴他,我們不能說謊話。他聽了笑道,在中國這並不是罪過……

利瑪竇是來華的傳教士,他的經歷反應了當時的文化

利瑪竇 資料圖

利瑪竇是耶穌會的傳教士,歷史上第三撥來華的基督教人士。元朝那會兒,他的意大利老鄉馬可·波羅在遊記裏記載着,中國的許多地方都建有也裏可溫寺。“也裏可溫”,就是“拜上帝者”的意思。再早的,是唐朝的景教,傳教士阿羅本得到了唐太宗特派儀仗隊隆重歡迎的待遇。

前兩撥熱鬧一陣之後,在中華文化裏幾乎沒留下一丁點痕跡。到利瑪竇東行,卻可說碩果累累,單憑他和徐光啓合譯的《幾何原本》,已足以讓他無法輕易消失。

《利瑪竇中國書札》收錄的是利瑪竇當時寫給他的會長和朋友們的書信。對部分中國讀者來說,以下內容可能會是最先引發興趣的部分—

(1)這就是南京,那座在中國人的眼中,世界上最壯觀美麗的城市。事實上,我也認爲這是所有這些東方城市中最美麗的。

(2)我發現了他們十分完善的治理國家的方式。沒有任何宗教的組織結構能與他們的立法制度相比,非常規範,各司其職。

(3)如果說中國沒有偉大的哲學家,是因爲他們從沒有過真正的哲學。但一旦有人教給他們,他們會在許多方面超過我們的。

(4)這個國家重視讀書,對科學很感興趣,但是,很藐視武力。

利瑪竇是來華的傳教士,他的經歷反應了當時的文化 第2張

中國人的生活場景想必總有令他愕然不解之處。今天想來,一羣明朝人與利瑪竇站在一起的情形,頗能激起不乏幽默細胞的人會心一笑:

(1)中國人十分崇拜一些神像,可願望未能實現時,他們會毫不留情地砸毀這些神像。可很快又會平息下來,再拜其他神像。

(2)由於我們的建築風格與他們的截然不同,我們便成了他們參觀的對象……如果要是收門票的話,我們還能賺一些錢呢。

(3)每當我到一些人家拜訪時,都得到了盛情的款待。而他們的妻子和孩子會從各個角落裏冒出來,跑來看我。

作爲傳教士,利瑪竇談得最多的是信仰。在他看來,中國人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他們將現世視爲天堂,沉醉於盛宴戲曲、歌舞笙簫和世間一切陋習”。晚明的社會風氣有股爛蘋果的味道,但顯示利瑪竇過人之處的並非這種旁觀姿態的批評,緊接着他說:“正像世界各國的高官顯貴們一樣,他們也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盡情地享受着這一切。”

這句今天聽起來很平常的話意味着,說話者在400多年前已清楚人性之惡的相通與雷同,其視野不爲民族人種所限而偏頗。

他念茲在茲的傳道,是從舉辦“歐洲遠來異物”展覽開始的。“我用這些世界地圖、地球儀、自鳴鐘、星盤和其他作品給人們講課,在當地人中贏得了世界上偉大的數學家的稱號”。“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出於對我們的繪畫、印刷品、聖像和鐘錶的好奇才來的”,這些登門拜訪與禮貌的回訪,被利瑪竇視爲傳教的機會。

一次,利瑪竇身體不適,中國朋友“讓我告訴僕人謝絕訪客,說我不在家。我告訴他,我們不能說謊話。他聽了笑道,在中國這並不是罪過……在這裏,人們言行上有些不拘小節,於是就將我們的行爲視爲奇蹟。這也爲在他們中間傳播基督信仰打下了基礎”。

利瑪竇死後,史無前例,萬曆皇帝御賜他安葬在北京二里溝墳塋。同在中國的傳教士說:“如果我們的人能夠達到利瑪竇神父的水平,贏得他那樣的聲譽時,那我們真的可以說已經很成功了。”

萬曆年間,中國還是很可以撐撐場面的。中西方恰好處於均勢,那是儒耶相遇的蜜月期。打那往後,即便有一段康乾盛世,也不過是帝國的背影。再沒有一個西方人,像利瑪竇那樣懂得欣賞併發自內心地讚歎中國的文明。

交往背後的實力對比,晚近以來變化太快,雙方都不大適應。尤其是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時候,心理更失了平和與耐心,教案與義和團的發生也就不顯得突兀了。歷史,就這樣進入了缺乏修養的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