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廣身上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爭議?爭議是由何而來的?

李廣身上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爭議?爭議是由何而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李廣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人類,站在當下,與歷史對比總是渺小的。筆者,爲古人定性,也因他的時代差距而顯得“自不量力”。那不如單就現象之所以存在做個討論:李廣身上的爭議從何而來?

李廣出身武術世家,尤其對射箭有獨到見解,據說這是祖上傳下來的絕技,不受旁人。周亞夫成名時,李廣還是個少年郎,欣欣向榮,血氣方剛,因爲身手好,從軍沒多久即顯名,這也是他軍旅生涯的開端。

評價將軍,當然首看戰績。很可惜,史料缺失,加上古代“戰地記者”行業的匱乏,李廣戰績,沒留下多少(指武帝時期)。可有兩點,是我們能知道的:老年李廣在自盡前羞愧絕望,提到自己從青年時與匈奴交戰不下七十次;這七十次裏,沒有著名的勝利,因爲像霍去病封狼居胥這般大捷,不可能不留下記載。

李廣身上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爭議?爭議是由何而來的?

李廣的戰術在今天來看也很灑脫。《漢書》裏提到:從中央下來督戰的宦官遇到三個匈奴人,被他們射傷了。李廣判斷,這三人是匈奴的神射手,於是帶着近百人去追。結果遇到匈奴數以千計的人兵馬。

這種情況出現有兩種可能:開頭三人跟督戰宦官的相遇純屬偶然,或者這三人根本就是誘餌,目的是讓李廣追擊,而後進入埋伏。

史書在講述這段時,頗爲讚賞李廣的勇敢,因爲他的處理方式很漂亮:就地下馬,靜坐不動。黃昏之後,匈奴人不知道虛實,還以爲漢軍在周圍早有埋伏,便退去了。

但我在讀這段時,卻替李廣捏了一把汗。

這種灑脫在領兵打仗時沒有被稀釋,反而成爲李廣特色。

武帝繼位初,戍守邊關的將軍裏數李廣跟程不識最著名,因此史書也樂於拿這二人對比:李廣手下的兵沒有統一陣型,沒有嚴格戶籍登基,吃過飯後自由活動,夜間不巡邏。相反,程不識的軍隊管理嚴格,跟李廣正相反。

程不識本人,則給出了很客觀的分析:

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猝)犯之,無以禁;而其士亦佚(逸)樂,爲之死。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李廣失去防範,但是因爲得軍心,敵人不敢犯。

可是同一句話,反過來說就是另一個意思:李廣得軍心,卻失去了防禦。從防禦,便可以窺見,他或許是缺乏整體作戰規劃的,這也就造成上面所說的,李廣著名戰績少。

李廣身上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爭議?爭議是由何而來的? 第2張

熟悉戰略戰術你會知道,主將把軍營安排成“缺乏部署”,有時候是外鬆內緊,爲了迷惑敵人。可是瞭解過李廣的性格,就會立刻否定這種猜測。

李廣被匈奴人俘虜後,動用武力逃脫。回來以後就被貶爲庶人了。李廣丟了軍銜在霸陵耕種,日子挺鬱悶的,主要活動就是:喝着小酒兒遛彎兒。

這天李廣遇到霸陵尉,對方不善,很兇的問到:“這麼晚了瞎溜達什麼!”(按照當時規定,入夜不出)

李廣道:“我是前任將軍。”

霸陵尉回答:“現任將軍也不行!”

周亞夫治軍嚴明,他的軍營是不許乘車進入的,天子來視察,也要一視同仁,這博得古今中外一致好評。但是到了李廣這裏,卻又是另一種樣子。爲了避免被說雙標,於是《漢書》將故事背景設置成:兩個醉鬼的狹路相逢。原文:

還至亭,霸陵尉醉(2),呵止廣(3),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故也。

可是哪裏想得到,李廣復出那一日,第一件事就是把霸陵尉給斬了。誠然這是他宣泄鬱悶的方式,但未免有些意氣用事。這種意氣,多多少少會反映在領軍打仗中。

李廣身上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爭議?爭議是由何而來的? 第3張

前文說,李廣身上的爭議大,這個問題是分爲三步形成的:

首先,他是個武藝高強的人,卻不是善於排兵佈陣的將,這與其性格分不開。若是作爲手下,他可以出色的斬首敵方主將,可自己領兵,卻不能直搗單于王庭。

其次,晚年李廣遇到了優等生衛青,而衛青是個典型的共擊型將領。李廣的防守型已經跟不上那個時代主旋律,而他亦不服老,大漠迷路,多少拖了別人的後腿。人們總是“恨鐵不成鋼”,也是這樣,“鐵”揹負了更多的期望和指責。

最後,唐王昌齡有詩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即指李廣,後人的傳頌多少擡高了李廣在西漢的整體位置。位置越高,期待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