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諸葛瑾常吃敗仗,爲何孫權還要重用他呢?

諸葛瑾常吃敗仗,爲何孫權還要重用他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瑾是三國時期孫吳重臣,經弘諮推薦,爲孫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爲“神交”,並努力緩和蜀漢與孫吳的關係。諸葛瑾在東吳功績不多,爲何能夠一生受到孫權的器重,官運亨通?

諸葛瑾常吃敗仗,爲何孫權還要重用他呢?

諸葛瑾是東吳名臣。他的長處是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德行服人,至於治國理政、統兵作戰,就不是諸葛瑾的強項了。事實表明,諸葛瑾指揮打仗的水平確實很差,他戎馬一生,參加過多次戰役,有時甚至擔任統帥,但幾乎沒有打過勝仗。

然而,就憑着如此令人看了直犯尷尬癌的戰績,諸葛瑾在東吳卻是官運亨通,歷任孫權討虜將軍府長史、中司馬,綏南將軍、南郡太守,左將軍,最後官至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地位僅次於大司馬呂範和上大將軍陸遜,是東吳政權中的核心人物。

爲什麼呢?是孫權眼瞎嗎?當然不是,孫權一向有識人之明,他之所以重用諸葛瑾,不僅僅是看KPI指標,而是有着更深層面的考慮。

諸葛瑾的戰績令人尷尬

諸葛瑾早期主要在孫權的幕府中任職,建安二十四年東吳襲取荊州後,諸葛瑾出任綏南將軍、南郡太守,從此離開孫權幕府,擔任獨當一面的大將。此後一段時間,諸葛瑾參與了幾次重大戰役,主要有:

南郡、江陵之戰

黃武元年九月,魏軍大舉南進,曹丕親至宛城督戰,遣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攻南郡、江陵。江陵守將時爲朱然,孫權派諸葛瑾、潘璋前往救援朱然。《三國志·諸葛瑾傳》注引《吳錄》記載了諸葛瑾在此戰中的表現:“瑾性弘緩,推道理,任計畫,無應卒倚伏之術,兵久不解,權以此望之。”

諸葛瑾是個慢性子,他位居援軍統帥,率領着“大兵爲之救援”,本應積極進攻魏軍以解朱然之圍。但他每天開會商議,制定作戰計劃,進行沙盤推演,就是沒有認真出兵和魏軍交戰過。以至於“兵久不解”,連孫權也很有意見。此時再任由諸葛瑾拖下去只怕要出大問題。

於是潘璋出手,趁春季水漲,用着火的竹筏順江而下燒壞魏軍的浮橋,迫使曹真退兵。朱然在江陵城內也沉着應戰,堅守城池,圍攻江陵的夏侯尚眼看師久無功,也只好退兵。此戰中諸葛瑾完全束手無策,進退失據,雖然最後有“全師保境”之功,但那主要是朱然和潘璋的功勞,諸葛瑾不過是撿了個便宜。

江夏、襄陽之戰

黃武五年五月,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八月,孫權趁魏國大喪,親自領兵進攻江夏,同時命諸葛瑾、張霸等進攻襄陽。魏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先敗孫權,後敗諸葛瑾,並斬張霸。孫權本打算趁人之危賺點便宜,沒想到被司馬懿打得慘敗。諸葛瑾這次可沒那麼走運了,不但被司馬懿打敗,而且還賠上了部將張霸的性命。

第四次合肥之戰

嘉禾三年五月,爲配合蜀漢諸葛亮北伐,孫權起兵攻魏,三路北進,陸遜、諸葛瑾等攻襄陽,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陰,孫權自率大衆圍合肥新城,史稱“第四次合肥之戰”。曹睿親御龍舟東征,未至壽春,孫權退還,孫韶、張承也退軍。三路大軍中兩路已退,只剩下陸遜和諸葛瑾這一支孤軍,他們將如何應對呢?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了二人的表現。孫權退兵後,陸遜派去和孫權聯絡的親信韓扁也被魏軍俘獲,諸葛瑾寫信給陸遜建議跟着大部隊儘快退兵,否則到了枯水季節就不好走了。陸遜擔心再次泄密,得書不答,而是催人種菜種豆,又和諸將下棋射箭娛樂,擺出一副要打持久戰的樣子。

諸葛瑾急了,親自趕到陸遜的大營,陸遜這才告訴諸葛瑾,如果急着撤退,魏軍一定會緊跟追擊,那樣說不定會變成大潰敗,所以要先穩定將士之心。陸遜還把自己的計劃告知諸葛瑾,由陸遜率陸戰主力佯攻襄陽城,這樣魏軍就會把兵力集中到城內。

而諸葛瑾則指揮水軍準備船隻,就緒後和陸遜一起登船出發。諸葛瑾依計行事,魏軍果然害怕陸遜真的來攻城,悉數集結到襄陽城內,來不及追擊,陸遜和諸葛瑾順利返回東吳。

這一戰對於東吳來說是失敗了,問題只是在於吳軍能不能安全地撤退。這個問題不是諸葛瑾能夠解決的,他只是急吼吼地想着快點跑,最終還是陸遜深謀遠慮,有計劃有秩序地撤退,否則在魏軍追擊之下,急着回家的吳軍很有可能四散奔逃,變成潰退。全靠有陸遜,才讓諸葛瑾避免了一次潰敗,保住了一點面子。

樊城、柤中之戰

赤烏四年四月,趁曹芳即位不久,政局未穩,吳軍再次兵分三路攻魏,衛將軍全琮攻芍陂,車騎將軍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據《三國志·齊王紀》注引幹寶《晉紀》載,樊城被圍後,司馬懿督軍南征,認爲南方溼熱,不宜久留,於是積極備戰。

“乃令諸軍休息洗沐,簡精銳,募先登,申號令,示必攻之勢。然等聞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殺獲。”司馬懿能夠“大殺獲”,也就意味着吳軍損失慘重。這次朱然也救不了諸葛瑾,諸葛瑾又吃了一回敗仗。

諸葛瑾官運亨通,越做越大

諸葛瑾參加的四次大戰役,無一取勝,有兩次是勉強安全撤退,還有兩次則是不折不扣的敗仗。按理說,以這樣的戰績,不被追責治罪就很不錯了,但諸葛瑾卻不一樣,他不但安然無恙,而且還屢屢升遷,直至進入東吳軍隊的最高層,擔任大將軍、左都護。

當時大司馬呂範已死,東吳軍隊中只有上大將軍、右都護陸遜的地位與諸葛瑾相當。在重武輕文的東吳政權裏,諸葛瑾可以說是除了孫權之外排名數一數二的人物。孫權爲什麼重用諸葛瑾?是因爲孫權不知道諸葛瑾打仗很差火嗎?

不,恰恰相反,有跡象表明,孫權對諸葛瑾的軍事水平非常瞭解。自從江陵之戰後,孫權就已經知道諸葛瑾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在後來的幾次戰役中,孫權不再讓諸葛瑾單獨擔任統帥之職,而是安排陸遜、朱然等名將和他共同行動,目的是讓諸葛瑾有打勝仗的機會,即使在戰敗情況下,也能全身而退,保住名聲。

諸葛瑾爲什麼得到孫權的特別青睞?孫權爲什麼處心積慮要扶諸葛瑾上位,爲他打怪升級加經驗值創造機會?綜合起來分析,孫權考慮的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

諸葛瑾是“淮泗集團”的標杆人物

東吳孫氏集團的文官武將來源很雜。孫堅是吳郡富春縣人,但出身孤寒之家,在江東沒有多少社會基礎,孫堅以武職起家,轉戰南北,收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例如程普、韓當、黃蓋、徐盛等。孫堅死後,孫策在淮南依附袁術,在這一時期,孫策又網羅了一批出身淮水、泗水流域地區的人士,例如張昭、張紘、周瑜、呂範、諸葛瑾、蔣欽、周泰等等。

這批人出身於淮泗地區,因此被稱爲“淮泗集團”。孫策渡江略地江東,依靠的就是淮泗集團的力量。孫策死後,輔佐年幼的孫權立足江東繼續創業的,仍然是淮泗集團。此後孫吳政權逐漸吸納江東本土士人進入統治階層,但始終仍以淮泗集團爲根本。孫權臨死前指定的三名輔佐孫亮的顧命大臣,諸葛恪、滕胤、呂岱,全部都是淮泗集團人士。

可見,在孫吳統治者眼裏,江東士大夫並不完全可靠,淮泗集團纔是真正的“自己人”。但是,淮泗集團有個弱點,這些人雖然大多出身地方豪族,但門第都不高。張昭雖然號稱名士,但主要得益於他自身的努力,彭城張氏並非名門望族。在當時的社會觀念裏,沒有名門望族參與的政治集團,難免會被人瞧不起,也缺乏吸引力。

在淮泗集團中,只有諸葛瑾出身的琅琊諸葛氏門第較高,是西漢名臣諸葛豐之後,可以算得上是名門望族。諸葛瑾的叔父諸葛玄一出仕就是二千石級的豫章太守,這是隻有名門望族子弟才能享有的特殊政治待遇。由此也可看到琅琊諸葛氏在時人眼中的崇高地位。

諸葛瑾是孫權所依賴的淮泗集團中唯一的名門望族、高第世家子弟,是個標杆性的人物,孫權不斷扶持諸葛瑾上位,目的不外乎是提升孫吳政治集團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以吸引更多的士大夫,將更多的人才納入麾下。

諸葛瑾爲人謹慎

《三國志·諸葛瑾傳》稱讚諸葛瑾“以德度規檢見器當世”。“德度”是指社會道德規範,“規檢”是嚴格遵守的意思,這是說諸葛瑾做事小心嚴謹,嚴格遵守道德。

《三國志·諸葛瑾傳》注引《吳書》評價諸葛瑾:“瑾才略雖不及弟,而德行尤純。妻死不改娶,有所愛妾,生子不舉,其篤慎皆如此。”諸葛瑾妻子死後不再續娶,與愛妾所生的子女,都不養大(意思是殺死或丟棄)。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似乎不近人情,但當時的人覺得這恰恰是諸葛瑾爲人謹小慎微、堅守倫理道德的表現。

《三國志·諸葛瑾傳》還載,諸葛瑾對孫權有所進諫,都是以溫和委婉的方式進行,使孫權容易接受。正是諸葛瑾這種小心翼翼的做事風格,讓孫權覺得這個人非常靠譜,因此放心重用。

諸葛瑾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孫權其人很有才幹,但他和父兄一樣都是暴脾氣,經常遷怒於人。這就需要有個高情商、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來替他協調、緩和與下級的關係。

這個高情商的人,就是諸葛瑾。據載,朱治、虞翻、步騭、殷模等人都曾因孫權的一時之怒險些要被重罰,都是諸葛瑾巧妙設法,不動聲色地化解孫權的情緒,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風波。

諸葛瑾與孫氏宗室也有密切交往,常受孫權委託處理涉及宗室的事情。比如孫權堂兄弟孫皎,“與諸葛瑾至厚”。孫皎曾與甘寧發生爭執,孫權致書訓誡,說“今故煩諸葛子瑜重宣吾意”,也就是讓諸葛瑾去處理孫皎與甘寧的糾紛。

孫權侄子孫鬆也結交諸葛瑾。孫鬆去世時諸葛亮特別緻信諸葛瑾表示悼念。這說明諸葛瑾曾介紹孫鬆給諸葛亮認識,二人關係非同一般。

孫權是多疑的人,諸葛瑾能夠結交宗室而不引起孫權的猜忌,還能受命協調敏感的宗室關係,可見諸葛瑾情商很高,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多疑的孫權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

諸葛瑾是孫權傾吐真心話的對象

古代帝王處於孤寡之位,內心往往極爲寂寞,難得有可以傾吐真心的對象。而諸葛瑾由於情商高,說話辦事小心穩妥,正好可以成爲孫權推心置腹傾吐真心話的對象。陸遜在曹丕死後曾上表孫權,稱曹睿治國有方,不宜輕易對魏用兵,孫權把陸遜的上表拿給諸葛瑾看,批評了陸遜的看法。當時諸葛瑾和陸遜分別爲左右都護,地位相當,孫權可以當着諸葛瑾的面批評陸遜,卻從來沒有當着陸遜的面批評諸葛瑾,可見在孫權的內心,對諸葛瑾的信任遠勝於陸遜。

諸葛瑾在對蜀外交中起特殊作用

諸葛瑾與諸葛亮時同胞兄弟,這一層關係,使諸葛瑾在對蜀漢的外交中居於特殊的地位。事實上諸葛瑾也曾多次充當使者與蜀漢交涉,特別是在吳蜀關係緊張的時期,諸葛瑾代表東吳去索取荊州、在劉備起兵伐吳時勸說劉備退兵,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使。諸葛瑾硬是把這些任務一肩挑起,確實很有擔當,這也是他能夠得到孫權另眼相看的重要原因之一。

諸葛瑾常吃敗仗,爲何孫權還要重用他呢? 第2張

諸葛瑾之子諸葛恪被內定爲未來輔政人選

諸葛瑾之子諸葛恪,自幼聰慧過人,引起了孫權的注意。“權甚異之,欲試以事”。這是指孫權有意培養諸葛恪,讓他在各種崗位上鍛鍊,增長見識和才幹,以便在孫權死後可以輔佐新皇帝。諸葛恪不負厚望,先是平定了丹陽郡的山越,又屯駐柴桑以防備司馬懿南侵,屢立功勳,歷任騎都尉、左輔都尉、撫越將軍、丹陽太守、威北將軍,陸遜死後,諸葛恪代陸遜任大將軍,駐武昌,領荊州事,負責長江上游防務。

諸葛恪做事剛愎自用,孫權對此有些意見,但諸葛恪總的表現基本令孫權滿意。孫權臨終之際,急召諸葛恪入宮,命諸葛恪輔相幼主。諸葛恪之所以會被孫權委以重任,除了他本人足智多謀之外,還在於他是諸葛瑾的兒子,是孫權最爲信賴的淮泗集團的第二代中的佼佼者,因此早就被孫權內定爲諸葛瑾和陸遜的接班人,並且有意識地加以鍛鍊培養。

另一方面,諸葛恪作爲未來接班人的特殊地位,也提升了諸葛瑾的地位。孫權把諸葛瑾安排好了,當然有利於讓諸葛恪更加死心塌地效忠於東吳。可惜的是,諸葛恪的性格與父親諸葛瑾完全不同。也許是諸葛瑾平時小心謹慎過了頭,反而引起諸葛恪的牴觸和反感。

諸葛恪下定決心不像父親那樣只做低調的好好先生,於是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了強勢的個性和獨斷專行的作風,最終因連年用兵失敗,失去人心,被孫峻謀殺。諸葛恪被誅之後,其弟弟諸葛融自殺,兒子諸葛竦、諸葛建先後被殺,琅琊諸葛氏中諸葛瑾這一支遂不復存在。這也是東吳淮泗集團走向衰落的標誌性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