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西漢、西晉與清朝都有出現過大規模的皇室鬥爭,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西漢、西晉與清朝都有出現過大規模的皇室鬥爭,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歷史上的皇室鬥爭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某些特定背景下,孩子多了未必是好事,例如皇室。

在皇室,人丁興旺是把雙刃劍。往好處想,同姓人脈由於血緣的維繫,感情親近,巨大向心力下形成一面堅固圍牆,牆之內,是資源和權力,牆之外,是來自於士族、權臣的覬覦。周朝把這形容成“衆星捧月”,相當形象。

但缺點也是明顯的。每當天下平定,同姓藩王間總會因權力劃分展開鬥爭,兄弟相殘,甚至朝代更迭。爲此,皇帝們想出了許多規避手段,例如王爺不許出京,還有的不許進京,但也總會疏漏。

西漢、西晉與清朝都有出現過大規模的皇室鬥爭,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楚漢之爭階段,劉邦求賢若渴,想要最大程度籠絡能人爲我所用,於是開始分封異姓王。

異姓王擁有獨立疆土,人口與武裝,對中央統治是很大的威脅,因此劉邦又在天下平定以後消滅了他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韓信。

但是,這也造成一個困境:同姓王缺乏制衡,久而久之,越來越“放縱”。(劉邦立同姓王的初衷,其實也是爲限制異姓諸侯,還定下“非劉不王”的規則)

漢高祖死後,呂雉控制了大部分朝政,開始分封呂姓家人。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這下可就亂套了。

以劉章、劉興劇、劉襄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爲起點,截止漢景帝終止,漢朝內部就沒太平過。

漢文帝繼位,表面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安定,但劉恆的庶出身份一直未能讓諸王徹底放棄奪位的野心。

漢景帝時期,晁錯提出“削藩”,上了個《削藩策》,朝野上下大爲震動,諸侯人心惶惶,他們擔心從此開始,就沒有好日子過了。不久,七個王爺公然反叛。

這次禍患史稱“西漢七王之亂”,歷時僅僅三個月,周亞夫率軍平定,七王皆死。因爲它,“是不是削藩”就成了後世各朝各代皇帝頭疼的事。

西漢、西晉與清朝都有出現過大規模的皇室鬥爭,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第2張

無獨有偶,西晉時期,也來了一場八王之亂,歷時整整十六年之久,死傷無法去計算,損失也不能彌補。

晉武帝司馬炎逼迫魏帝退位,自己成了晉朝的開國之君,沒多久病逝,死前將皇位傳給了兒子司馬衷。

司馬衷給人留下來的形象,是軟弱、無能,數次成爲傀儡,實則未必,因爲登基剛剛不久,就和賈南風一起鬥倒了楊太后和兩個輔政大臣。只不過,他爸留給他的藩王太多了,還都是叔叔爺爺輩的。

從司馬倫囚禁賈南風開始,前前後後有八個同姓王爺進都城奪位,當然,理由是多種多樣的,在“勤王”、“清君側”等明目背後,其實是獨攬大權。

晉朝的輝煌還沒有開始,就在內部消耗中看到了消沉的影子,往後,是五胡亂華,東晉偏安一隅,南北朝建立。

西漢、西晉與清朝都有出現過大規模的皇室鬥爭,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第3張

清代,康熙也面臨了類似的難題,就是其晚年的九子奪嫡。

康熙和首位皇后赫舍裏生有一子,兩歲就被立爲太子,即著名的廢太子胤礽。

隨着太子慢慢成長,和兄弟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衆阿哥一想,“爲何不想辦法廢掉他?”於是,就出現了兩次針對胤礽的彈劾。到底是父子情深,康熙對太子感情很深,兩立兩廢,才徹底對他失望。

胤礽以及胤礽黨羽倒臺以後八阿哥、四阿哥、十四阿哥都積極參與進爭儲君的戰鬥中,特點各有不同:

老八胤禩木秀於林,結交的官員多次向康熙舉薦爲太子人選。

老十四手握重兵,身上軍功無數,也最得康熙喜歡。

老四則平和冷靜,友愛兄弟,不爭不搶(表現出來的樣子)。

結局我們都知道了,老四成了雍正。

之所以叫九子奪嫡,是因爲參與進來的皇子起碼有九人,而算上大官(例如索額圖,明珠,阿靈阿,隆科多等),那就不止這個數了。

和前面介紹西漢、西晉動亂不同,九子奪嫡並沒有演化出太大的干戈,幾乎都沒有動兵,究其原因有二:

一,這些皇子不是諸侯王,手裏沒有武力。

二,清代的皇子沒有命令,不能離開京城,所以也就生不出全國範圍的皇室動亂。

縱觀這三次鬥爭,基本可以概括封建政權的內部矛盾。皇帝生兒子,如何安置兒子,這麼看來,還真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