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什麼說朱高熾在繼位時就註定是個評價好的皇帝?當時的朝政是什麼情況?

爲什麼說朱高熾在繼位時就註定是個評價好的皇帝?當時的朝政是什麼情況?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朱高熾,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冊立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爲燕王世子,朱高熾作爲朱棣繼承人的身份得以確立。

建文四年(1402年)的江上之戰中,朱棣望着已是強弩之末的燕軍陷入了絕望:“難道帝王之路就要葬送在盛庸、平安之手了嗎?”就在燕軍即將潰敗之際,朱高煦率領的援軍終於趕到了戰場並擊敗了盛庸、平安,朱棣的帝王之路絕境逢生。

江上之戰後,爲了給幫助自己反敗爲勝的朱高煦一點甜頭,朱棣意味深長的對朱高煦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朱高熾)多疾。”朱棣的這句話說得是相當高明,因爲朱棣可以將其解釋爲朱高煦有可能會在朱高熾病逝後被冊立爲世子,而朱高煦也可以將其理解成朱棣暗示自己可以在朱高熾活着的時候取代朱高熾。

無論朱棣會如何解釋這句話,無論朱高煦會如何理解這句話,至少在永樂二年之前,朱棣並沒有更換繼承人的打算,因爲打着恢復太祖(朱元璋)成法旗號登上帝位的朱棣不可能剛一登基就把朱元璋給自己冊立的世子朱高熾廢掉。

爲什麼說朱高熾在繼位時就註定是個評價好的皇帝?當時的朝政是什麼情況?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在朝堂上與文官、武將討論立太子問題被時人認爲是朱棣有意更換繼承人的標誌,因爲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冊立的燕王世子,朱棣登基後朱高熾是理所當然的太子,根本用不着討論,但是,朱棣登上帝位靠的是跟隨自己的武將、治理天下要靠那些新歸附的文官,在立太子之前,他必須要清楚武將、文官的態度,所以,這次討論並不意味着朱棣想要更換繼承人。

如果武將、文官一致同意冊立朱高熾爲太子,朱棣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冊立朱高熾爲太子,但是很可惜,朱棣得到的答案是武將請求冊立朱高煦爲太子、文官請求冊立朱高熾爲太子。

這種情況下,朱棣必須認真考慮一下是選朱高熾爲繼承人還是選朱高煦爲繼承人,因爲這直接關係到以後的大明是繼續保持尚武還是轉變成崇文。

接下來,爲了進一步摸清武將、文官的態度,以便讓自己確定繼承人的最終人選,朱棣分別召見了武將中的代表人物丘福、王寧等人和文官中的代表人物解縉、黃淮、金忠等人,結果丘福、王寧等人只是明確的表達出了請求冊立朱高煦爲太子的態度,而解縉則在揣摩出了朱棣想要避免唐代玄武門之變和對朱高熾之子朱瞻基十分喜愛的心理後試圖用“好聖孫”和一首打油詩來幫助朱高熾守住太子之位。

虎爲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解縉

單從表面上來看,解縉的“好聖孫”和打油詩成功的打動了朱棣,使得朱棣在此後不久就冊立朱高熾爲太子,但是我們必須要清楚古代帝王最忌諱的就是臣子能摸清自己的心理,並且朱棣也會因此而擔心仁孝的朱高熾駕馭不了以解縉等人爲代表的文官集團,一旦朱高熾駕馭不了文官集團,那麼皇權必然會受到文官集團的削弱和壓制。

爲什麼說朱高熾在繼位時就註定是個評價好的皇帝?當時的朝政是什麼情況? 第2張

所以,朱棣冊立朱高熾爲太子就意味着他有意更換繼承人,這其中存在的邏輯就是朱高熾被冊立爲太子就能處理一些日常政務——朱高熾處理日常政務時難免會犯錯——等待朱高熾犯錯後,朱棣就能廢除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按照這個邏輯廢除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後,朱棣就不用擔心有人攻擊他違背太祖遺願。

通過朱棣在永樂二年二月冊立朱高熾爲太子、冊立朱高煦爲漢王后並沒有按照規定令朱高煦就藩的情況來看,朱棣確實有等待朱高熾犯錯後改立朱高煦爲太子的打算,這也正是解縉等人向朱棣密報朱高煦曾說過“我英勇,豈不類秦王世民乎”的話後朱棣依然不讓朱高煦就藩的原因。

在朱棣有意廢除朱高熾、改立朱高煦爲太子的情況下,朱高熾於永樂八年、永樂十年、永樂十二年遭遇了三次危機。

永樂四年(1406年),丘福、王寧等靖難武將請求冊立朱高煦爲太子的消息開始在民間傳播,此事被朱高煦描述成解縉爲了鞏固朱高熾的太子之位而故意在民間製造輿論,結果導致朱棣勃然大怒,由於朱高熾在此事中沒有過錯,所以朱棣沒有以此事爲藉口向朱高熾發難。

可是到了永樂八年,被貶往交趾的解縉居然在回京述職時私自拜見了朱高熾,這被朱棣視爲是解縉依仗太子輕視自己,結果導致解縉被下獄,太子屬官王汝玉、李貫、蕭引高等五人被處死,太子朱高熾的勢力遭到重創。

爲什麼說朱高熾在繼位時就註定是個評價好的皇帝?當時的朝政是什麼情況? 第3張

永樂九年(1411年),朱棣結束第一次北征回到南京,由於沒有收到錦衣衛有關太子所犯過錯的密報,所以朱棣只是向文官楊士奇、耿通等人詢問了太子監國期間的表現,楊士奇、耿通等人明顯清楚朱棣有意等待朱高熾犯錯後更換繼承人,於是耿通給了朱棣“太子事無大過誤,可無更也”的回答。

永樂十年,朱高煦密報耿通、楊士奇等人與太子結黨,聯繫到之前耿通、楊士奇曾多次爲太子開脫的情況朱棣認爲朱高煦的密報是實情,所以就將耿通凌遲處死、將支持太子的楊士奇等人下獄,朝中支持太子的勢力遭到重創。

永樂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凱旋,按照慣例,朱高熾應該提前安排使臣在邊境迎駕,可是朱高熾安排的使臣金忠竟然延遲至朱棣距離北平只有兩日路程時才迎駕,這對於朱高熾來說絕對是致命的錯誤,因爲朱棣完全可以以此指責朱高熾目無君上、不忠不孝,然後再廢除朱高熾的太子之位。

對此,楊士奇等文官也十分清楚,所以在朱棣問罪時,楊士奇等人皆言:“殿下孝敬誠至,凡所稽違,皆臣等之罪”。

至此,朱棣終於明白太子之位只能是朱高熾的,因爲通過楊士奇等人在明知迎駕延誤是死罪的情況下還能爲了保住朱高熾的太子之位而主動站出來認罪可知,楊士奇等人爲了保住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是不惜捨棄自己的性命的,如果此時自己還要堅持改立朱高煦爲太子,那麼接下來被捨棄性命的可能就是朱高煦了。所以,朱棣只是將楊士奇等人關進了監獄,並沒有處決他們。

永樂十四年,朱棣在收到了文官對朱高煦“私募勇士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的密報後,爲了保護朱高煦而強令朱高煦就藩,朱高煦這個對朱高熾太子之位最大的威脅消失。

永樂十八年,唐賽兒起義在山東爆發,朱棣意識到北征、下西洋、平定交趾、編纂《永樂大典》已經使大明的國力損耗十分嚴重,自己的繼承人在登基後必須以休養生息來使大明恢復國力,所以,由文官集團支持的朱高熾就是最佳的人選。

爲了給朱高熾登基後進行休養生息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朱棣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接連三次發動北征,爲了便於朱高熾駕馭文官集團,朱棣每次北征凱旋後都會找藉口將一些支持朱高熾的朝臣和朱高熾的屬官關進監獄。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朱高熾繼位,改明年爲洪熙元年,之前被朱棣關進監獄的朝臣和屬官全部被釋放並得到重用。

可以說,朱高熾是一個在繼位那一刻就註定了歷史上會有着極高評價的皇帝,因爲文官集團在付出瞭解縉和耿通等人被處死、多人被朱棣關進監獄的代價後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換來一位平庸的皇帝,即使朱高熾真像劉賀那樣或者是違背文官集團的意願行事,那他也不可能像劉賀那樣做個昌邑王,他只可能在繼位幾個月後突然暴斃,然後文官集團一樣會在歷史上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因爲朱高熾在歷史上評價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文官集團地位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