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齊桓公死後,爲什麼齊國的實力很快就衰落了呢?

齊桓公死後,爲什麼齊國的實力很快就衰落了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任管仲爲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而後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爲中原第一個霸主。然而,齊桓公去世後,爲何齊國霸主地位瞬間倒塌?

公元前643年,這個稱霸春秋盡四十年的霸主最終去世了,“停屍不顧,束甲相攻”也成爲了齊桓公一生中最爲恥辱的事情。在自己去世後,齊國內部開始了激烈的權力之爭,自己的五個兒子相繼擔任國君,但是齊國的霸主地位卻再也沒有了,那麼齊國在齊桓公去世後到底都發什麼些什麼呢?

當初齊桓公和管仲本來是立了公子呂昭爲太子,同時也囑託當時的宋襄公擁護太子,但是易牙、豎刁等人作亂,齊桓公去世之後兩人在在宮中築起高牆,隔絕內外信息的交流,並且兩人發佈矯詔擁立公子無虧爲國君,公子呂昭不得已逃往宋國。

由於宋襄公曾受到齊桓公的託付,公元前643年送所出兵討伐公子無虧,由於齊國內部的不和諧,易牙、豎刁以及公子無虧全部被殺,齊國派人迎接公子呂昭。但是齊桓公的其他他四個兒子不同意,私人同時出兵討伐公子呂昭,於是公子呂昭再次逃往宋國,宋襄公救濟諸侯一起討伐。迫於諸侯聯軍的壓力,四公子妥協,公子呂昭即位,史稱齊孝公。

這裏我們還是不難看出,齊孝公儘管做了國君,但是齊國內部已經開始分裂,也就是說這時候的齊孝公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內部的不和諧。

齊桓公去世之後,公子重耳等人還是在齊國的,很有可能也是在齊孝公即位的事情上又提供過幫助的。公元前647年,宋襄公去世,同時晉國的晉惠公去世,重耳也離開了齊國。這時候的齊孝公已經擔任齊國國君四年之久,也沒有因爲宋國的失勢而發生內亂,這是爲什麼呢?

我們回顧一下之前的事情,齊孝公本人因爲內亂而出逃,其他的公子卻在國內各自有各自的組織,也就是說齊孝公在國內是沒有黨羽的,那些擁立他的人大部分是齊桓公之前留下的舊臣,我估計齊孝公還是沒有出發之前反對他回國的羣公子,並且採取了重用的方式,這也就是爲什麼他在齊國能站住腳的根本原因。

在齊孝公去世之後,齊國立刻發生了動亂,他的弟弟殺死了太子做了國君,也就是說他的這些兄弟們還是對最高權力充滿渴望的,但是爲什麼在齊孝公在位的幾十年裏有沒有出現過問題呢?

後來的內亂是因爲齊孝公對自己兄弟們的重用,或者說是對這些人沒有進行嚴厲的管制,但是他應該如何穩定自己的統治呢。這還是要說到晉文公身上去,宋襄公去世後,公子重耳成爲了晉國的國君,並且晉國主動和齊秦兩國結立友好同盟,也就是說這時候的齊孝公實際上是在晉文公的霸業下勉強維持着自己的政權,同時也是經常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齊桓公死後,爲什麼齊國的實力很快就衰落了呢?

齊孝公還是由於擔心自己在內部的政權穩定性而諂媚於晉國,也就說說這時候在他的心中,晉國已經成爲了大哥,這種內外牽制讓他無能爲力。在晉文公稱霸期間,齊國也是效仿秦國在晉楚之爭中選擇觀望,同時也是多次出兵討伐本來和齊國一直關係很不錯的宋國,因爲這時候的宋國由於自己的地理位置尷尬而不得不選選擇站邊於晉楚兩國。

同時這也是齊孝公最爲致命的失誤,他不但不主動幫助宋國,而且屢次出兵攻打這個曾經幫助自己上位的國家,但是在沒有取得成效之後將矛頭對準了魯國。

齊孝公即位之後,各大諸侯已經開始倒向楚國,因此多次討伐以宋國爲首的一些小的諸侯國,但是沒能取得顯著的成效,公元前643年,齊孝公攻打魯國,以爲這時候自己的友好鄰邦也開始孤立齊國。齊國的軍隊還沒到魯國的邊境,魯僖公就派展喜前去犒勞齊國的軍隊,展喜前去向自己的哥哥請教辭令,於是就帶着膏沫前去慰問齊國的軍隊。

展喜見到齊孝公就說,煩請貴國的國君擡一下自己的腳趾頭,讓在下犒勞貴國的軍隊,什麼意思呢?因爲自己帶的是膏沫,也就是洗髮水之類的,意思是說魯國現在非常窮,只能拿洗髮水前來慰問,因此給齊孝公使用時魯國的恥辱,希望齊孝公擡一下腳趾頭,讓自己犒勞他的手下人。

齊孝公就問,魯國現在怕不怕齊國,展喜就說,小人怕,君子不怕。齊孝公就問爲什麼不怕。展喜給出的回答是,當初姜子牙和周公旦兩個人一起輔佐周王室,後來得到封地,兩人定下盟約,說齊魯兩國世世子孫無相害也,現在盟約依舊記在史書上。

後來貴國齊桓公先君召集諸侯,尊王攘夷並且和魯國結盟,這都是對先輩功業的繼承,現在齊孝公即位了,魯國是小國因此不敢忘記當初的盟約,魯國的君子們都希望齊孝公能繼承齊桓公的遺志呢,所以斷定齊國不會攻打魯國,因此不怕。

展喜這也是睜着眼睛說瞎話,人家齊國的軍隊頭開到大門口了。但是振振有詞,句句在理,齊孝公也很明白,這是給自己帶高帽子呢,那又有什麼辦法呢,只好撤軍。齊國也在這個世後將自己的軍事矛頭指向了魯國。

爲什麼齊桓公死後,齊國的霸業很快就衰歇了呢?

第一大原因便是齊桓公本身的問題。齊桓公本人的能力並不算強,在賢臣鮑叔牙等人以及運氣的幫助下,他才得以繼位。當上國君後,鮑叔牙與管仲一同輔佐他,從齊國的對內治理和對外交往,都有他們協助,齊桓公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個甩手掌櫃。

等到鮑叔牙、管仲相繼去世後,齊桓公身邊沒有了賢臣輔助,他便不聽管仲生前勸告,重用了易牙、開方、豎刁等奸臣。當年,這三大奸臣曾經爲了齊桓公殺掉自己的孩子、背棄自己的親人,以及將自己閹割來討好他,管仲認爲他們爲達目的不擇手段,如果給予重用,將來一定會成爲禍患,但桓公執意寵信這三人,最終嚐到苦果。

三大奸臣得到了重用後,齊國的朝政被他們肆意擾亂,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此外,齊桓公也因年老多病被逐漸架空。等到桓公四十三年時,因爲桓公的重病,朝中終於爆發了動亂,他的兒子們因爲爭奪繼承權而各自爲戰,大臣們則是紛紛站隊,齊國國內上演了一出鬧劇。人們忙着爭權,完全忽視了桓公,最終,他悽慘病逝。

第一大原因是桓公識人不明、荒廢朝政;第二大原因是奸臣篡權、禍亂朝政;這第三大原因,便是諸子奪權、敗壞朝政。最初,齊桓公和管仲一同立了公子昭爲太子,但桓公病重後,以易牙爲首的一派擁立了公子無虧繼位,公子無虧繼位三月後,便被當年受過桓公囑託的宋、曹、衛、邾等國聯合推翻,公子昭得以上位。

不過,公子昭雖然成功繼位,但引來了新的敵人,那就是他的四個弟弟。於是,很快齊國又迎來了新一輪的諸子爭鬥,被逼無奈下,身爲齊國君主的公子昭還要躲到宋國避難。公子昭雖然生前抵擋住了其它公子的進攻,但他死後,其子便被弟弟公子潘殺死。

對於這一亂象,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道:“桓公十有餘子,要其後立者五人:無詭立三月死,無諡;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國君的頻繁更換當然不利於統治,況且,國君要防備其他公子的奪位,更是小心翼翼,怎會把心思放在治國上呢?因此,齊國霸業的衰敗也就合情合理,十分正常了。

齊桓公死後,爲什麼齊國的實力很快就衰落了呢? 第2張

齊國在齊桓公去世以後,有於之前結盟的諸侯紛紛倒戈,齊國處於奶油外患,齊孝公雖然多次在國際上積極出現,但是卻在晉國稱霸途中失去了目標,將自己的矛頭指向了這些正在被大國欺凌的小國身上,然而卻沒有能取得成效。

齊國霸業的隕落實際上還是在政治上出現了嚴重的目標失誤,以至於多方得罪徒勞無功、進退失據,直到最後被中原的諸侯國所孤立,甚至被遺忘,成爲了北方一個看似強大卻處處受制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