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淵晉陽起兵到達長安後,是如何攻城的?隋軍又是如何應對的?

李淵晉陽起兵到達長安後,是如何攻城的?隋軍又是如何應對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李淵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隋朝末年,在繁重徭役的壓迫和無休止兵役的摧殘下,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各地紛紛起兵反抗,農民起義的烽火遍佈全國。其中,北方三大反隋主力相繼轉戰中原、河北和江淮地區,隋王朝總體呈現崩潰形勢,統治基礎被動搖。在這種形勢下,統治階級內部分崩離析,並逐漸形成策劃起兵的新動向,準備各自尋求出路。

《舊唐書·李密傳》:“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於匡牀,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

李淵升任太原留守以後,一些關東世族子弟爲逃避徵遼東兵役,紛紛前來投靠李淵。河東地區的一些官吏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也和隋朝統治者同牀異夢。他們不斷勸說李淵起兵,建立新的王朝。最終,在形勢的推動下,李淵父子決定舉兵,率領三萬李家軍北上,越過黃河,直逼長安。

李淵晉陽起兵到達長安後,是如何攻城的?隋軍又是如何應對的?

《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 高祖》“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爲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

在平陽公主率領精銳部隊與李家軍匯合之後,李淵便着手部署、制定詳細的攻克長安的計劃。面對來勢洶洶的李家軍,長安城中的隋軍會作何反應?李家軍的攻城之計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主事將領辦事不力,長安宛若一盤散沙自從隋煬帝遠下江都後,長安城就處於閉門自守、人心惶惶、羣龍無首的狀態。此時,城中主事的是一個叫衛文昇的大臣。但自打衛文昇聽說李淵率領着浩浩蕩蕩的李家軍,越過黃河直逼長安後,他就一下病倒了,從此不省人事。

《隋書·卷六十三·列傳第二十八》衛玄少有器量見識,初仕北周,官至京兆尹,封興勢公。隋朝建立後,歷任淮州總管、衛尉少卿、資州刺史、刑部尚書、右侯衛大將軍等,進封同軌郡公。

按道理說,這衛文昇也曾是格外受隋煬帝倚重的大臣,爲官數十載,見過的大風大浪並不算少。可爲何在面對李淵之時竟會如此膽小怯懦呢?他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呢?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可以肯定他的怯懦不是裝的。爲什麼?

原來,早在李淵剛在太原起兵之時,一收到消息的衛文昇,就立即夥同其他幾個隋朝大臣將李淵家的祖墳給刨了,還搗毀了人家的宗寺。這得是多大的仇恨才能做出這樣缺德的事情。所以,一旦衛文昇落到李淵的手裏,他的下場有多慘可想而知。這也難怪衛文昇聽到李淵直取長安時會如此害怕了。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至一百八十四:時衛玄已年老,聞知李淵率軍向長安進發,自知不能守禦,憂愁恐懼,自稱有病,不再參預政事……十一月,李淵軍隊攻陷長安,衛玄歸居家中。同月,衛玄去世,時年七十七歲。

衛文昇病倒後,整個長安的管理指揮權就交到了另外一個大臣——陰世師的手裏。其實,此時長安城中的兵馬並不算少,城內的糧食也十分充足,足夠城中人士存活一段時日了。如若隋軍能夠衆志成城、共禦敵人,即使是李淵兵臨城下,估計要攻克長安也得耗費不少力氣。

李淵晉陽起兵到達長安後,是如何攻城的?隋軍又是如何應對的? 第2張

但是,你看這城中主事的要不就是逃了,要不就是病倒了,整個長安城人人自危,哪裏還有精力和鬥志去抵抗呢?

李淵穩打穩紮,熬的都是心態李淵進入關中地區後,並沒有着急攻城,而是分別派遣自己的部隊去做攻城前的準備。他下令讓李世民帶兵經略鄠縣這一帶,而心腹劉弘基等人則去經營扶風等地,同時留下李建成把守永豐倉。

那麼,面對唾手可得的長安城,爲何李淵會如此淡定?其實不是他不想拿下長安,更不是畏懼鎮守在城中的隋軍,而是他想做好最充分的準備,以最小的成本及損失拿下京都。

《隋朝歷代皇帝簡介(一)》李淵遂命劉弘基、慰撫使殷開山率兵一部南渡渭水,奪取長安故城。李世民引兵赴司竹園,使新附的地方武裝李仲文、何潘仁等部屯於阿城,其兵力發展到13萬人。

此外,這長安城本就已經人心惶惶、羣龍無首。此時採取拖延戰術,兵臨城下、只守不攻,既可以最大程度地動搖隋軍軍心,又可以一點點虧空城內的各種糧餉,而後不費一兵一卒拿下這座城。

畢竟狗急了會跳牆、兔子急了還會咬人。戰場上最忌諱的便是急功近利,因此對比之下,溫水煮青蛙就爲穩妥。故在完成一系列準備工作後,李淵才同時匯聚幾股力量,從長安城的西北方向漢長安城故址匯合。

兵力雄厚,攻克長安勢在必得從太原起兵的3萬人馬,經過幾個月時間的沉澱,此時李淵手頭的兵力已呈現幾何級的發展,部隊實力雄厚。除了各地豪強武裝的歸降及平陽公主手中的一萬多精兵,李建成在攻城之前也率領着人數多達一萬的精銳部隊,前往長安接應父親。所以,到了最後攻城的時候,李淵手上的兵力已經超過了20萬人。

《隋朝歷代皇帝簡介(一)》十一月,李淵匯合李建成、李世民、劉弘基之兵20餘萬攻打長安,軍頭雷永吉率先登上城頭,京城長安被攻克。

李淵晉陽起兵到達長安後,是如何攻城的?隋軍又是如何應對的? 第3張

除了兵力上的雄厚,李淵在攻城之前還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命令李家軍以長安城爲中心,向四周邊郊的輻射,大量砍伐可用於製作武器的竹木,打造攻城器械。據史料記載,當時李家軍爲了打造這些裝備,幾乎將整個長安城的竹木全伐光了。所以,李淵此時手中的軍備數額之大可想而知。

《大唐創業起居注》:“繞京竹木,殲於斯矣”

萬事俱備,此時不攻城,更待何時?

攻克長安易如探囊取物一系列的部署工作準備好後,李家軍便對長安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面對唐軍的進攻,長安城中的各隋軍將領儘管都在頑強抵抗,奈何寡不敵衆,屢屢受挫。加之受李淵先前的拖延心理戰術的影響,此時的隋軍已呈現疲軟態勢。很快,攻城的突破口就被軍頭雷永吉打開了。唐軍順着這個突破口衝入城中,順利拿下長安。

約束部下,穩定民心在古代,戰爭最終的受害者還是平民百姓。百姓作爲組成國家的最基礎單位,當主宰他們的君王被易主或受制於人,無力再維護其生命安全的時候,等待他們的將是無比悲慘淒涼的結局:錢財被搜刮、房屋被佔據、身邊的妻女被人擄走。

但作爲手無縛雞之力的平民,他們毫無反擊之力。所以當他們面對不公和暴行之時,只能默默忍受。因此,這也是在李淵攻城之前,長安內部爲何人人自危,城中皆一派混亂不堪景象的原因所在。

慶幸的是,李淵對於百姓的擔憂和惶恐心態深有體會。故在攻城之前。李淵就下令與李家軍約法十二章:禁止士兵侵犯百姓財產、禁止殺害隋朝宗室及損毀寺廟、需恪守軍紀軍法,不得禍亂無辜百姓……因此,當李淵的軍隊進入長安城後,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搶劫事件,城中百姓皆歡欣鼓舞。

可以說,李淵這一“爲民解憂”招,是走到了老百姓的心窩裏了。爲什麼這麼說?原來,自隋末爆發戰亂以來,百姓就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自打隋煬帝逃出長安後,城中已是亂成了一鍋粥。餘留在城中的將領不僅沒有安撫人心,反而趁機作亂,搜刮百姓民脂民膏,哭訴無主的平民只能嚥下眼前的委屈。

李淵晉陽起兵到達長安後,是如何攻城的?隋軍又是如何應對的? 第4張

此外,儘管隋煬帝缺乏擔當,但老百姓畢竟仍是隋朝一員,他們對於自己所在朝代的歸屬心及家國情懷是根深蒂固、難以動搖的。如若此時李家軍占城之後,還要禍亂無辜百姓。那麼,這本是後來者的李淵,若想在長安建立穩定的新政權,估計得下許多苦功夫。

禮遇隋朝楊侑,李淵在打什麼算盤?

自打李家軍浩浩蕩蕩地進入長安城後,隋朝宮中的宦官、大臣皆一鬨而散、各自謀保命出路去了。而此時李淵最關心的人是代王楊侑,他已經下過命令,必須對楊侑以禮相待,禁止任何人傷害他。那麼,李淵爲何會對這個隋朝宗室如此看重?他打的是什麼算盤?

楊侑在何處?當李家軍攻破長安、各路留守大臣四下逃往時,代王楊侑仍靜心留在東宮休憩。不是他不想逃,而是他無路可逃。既然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何不給自己留個最後的體面?而此時,楊侑身邊的侍臣早已各自逃命去了,留在他身邊只有侍讀姚思廉一人。

姚思廉這個人,自幼飽讀詩書、富有才華,是當時有名的大才子。當了代王的侍讀之後,因其本身的學識淵厚,深得楊侑的倚重。表面上看,這楊、姚二人雖是主僕關係。但私底下,兩人時常交心夜談,視彼此爲知己。所以,姚思廉對楊侑是忠心耿耿、誓死追隨。

《二十四史簡介》:入隋,任漢王府參軍。父察曾撰樑、陳二史,未成,遺令他續撰之。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

故當李家軍浩浩蕩蕩地包圍東宮殿宇,欲要衝撞代王時,姚思廉當即大喝一聲:“你們唐國公早在攻城之前下令,禁止任何人傷害隋朝宗室,你們是要違反軍令嗎?且唐國公聲稱自己舉義兵是要匡扶帝室。既如此,你們就不得對代王無禮。”

《資治通鑑》:“唐公舉義兵、匡帝室,卿等毋得無禮貌”

許是姚思廉的話語鏗鏘有力,又許是他氣勢十足,果真把士兵們給震住了,衆人皆不敢輕舉妄動。過了一會兒,李淵來到了東宮。他對待代王楊侑非常地恭敬,甚至好言請求代王遷居到大興殿後。楊侑十分清楚爲何李淵對待自己如此恭敬,但奈何自己已是刀俎上的魚肉,處境艱難,也只能聽之任之。

處置前臣我們都知道李淵這個人,最擅安撫人心、籠絡人才。在姚思廉以一個書生的微薄之軀保衛舊主、誓死追隨一事上,李淵就看出這個白面書生很不簡單,是個有勇氣、有擔當、有膽識的人才。所以,他對姚思廉十分重視。建朝後,李淵下令將姚思廉封爲李世民秦王府裏邊的學士。

《二十四史簡介》:姚思廉,入唐,爲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

而對於唐軍抓獲的陰世師等留守大臣,李淵則直接下令這將些人開刀問斬。不是李淵沒有人性,而是這些人太過於陰險。我們上文提到過,李淵在太原剛一舉兵的時候,衛文昇得到了消息,就夥同其他幾位大臣把李淵的祖墳給刨了,還下令把李淵的家廟也給毀了。而這幾位主事的大臣裏,就有陰世師。所以對於李淵來說,唯有將其除之才能後快了。

李淵晉陽起兵到達長安後,是如何攻城的?隋軍又是如何應對的? 第5張

但李淵也僅是下令問斬了以陰世師爲首的十多個人,其餘留守臣子皆放了,一概不追究。李淵這樣做,不僅讓隋朝的舊臣官吏感恩戴德,更讓原本對其入主長安保持觀望態度之人心中的疑慮得以消遣。

要知道,這長安城裏邊,個個都是隋朝舊人。雖李淵早前下令禁止傷害百姓,但這城中除了老百姓之外,還有許多是隋朝官吏的家屬。這一代君主的更迭,意味着上一代的臣子及家眷很可能要被放逐或被處置。然李淵不僅沒有問責他們,還選擇一再寬恕處理,這些人自然心花怒放,便更加心甘情願地歸降於他。所以長安城的秩序,很快就得到了恢復。這李淵蛇打七寸的套路,當真讓人不得不服。

政路艱難,玩的都是套路

話說,這攻克長安城也算是一次輝煌的勝利。畢竟,長安城的象徵意義可不是其他的城市可比擬的,就連繁華大都市洛陽都無法與之匹敵。可以說,此時李淵建國稱帝的基礎已經鋪墊得差不多了。可他爲何還不着急君臨天下,甚至還聲稱要擁立代王楊侑稱帝?小Z認爲原因有三。

其一:廢廣立侑,挾天子以令諸侯彼時的隋煬帝遠在江都,而年僅十三歲的楊侑又無任何羽翼,對李家構不成威脅。擁立楊侑稱帝,不僅與李淵所立下“匡扶帝室”的口號並行不悖,還可以爲他的舉兵披上一層合法化的外衣,搶先佔據道德、政治的制高點;甚至可以將楊侑發展爲傀儡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如此利好的計策,李淵自然不會拒絕。

【註釋】典故出處:《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其二:稱帝乃冒天下之大不韙李淵作爲隋朝的大臣、楊廣的表哥,他一開始舉兵打的都是“匡扶帝室”的旗號。如果此時他直接稱帝,便要顧忌自己身後的百年名聲問題——是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

畢竟“奪權篡位”這四個字並不光彩。但若只是奪權,興許還能以“皇上尚且年幼,國師嘔心瀝血、含辛茹苦將其撫養成人”及“天子年幼無依,國公不忍其操累過度,故親自理政,此忠心實乃日月可昭”等美化後的語言來扭轉成後人對他的評價。

故擁立楊侑稱帝,便是隻有篡位之實而無篡位之名。如此一來,李淵把政無論在倫理還是程序上,都顯得名正言順。如此一來,既可光明正大的獨攬大權,又可以堂而皇之地傳檄天下,充分發揮權力的作用去團結一切力量,爲李家軍的壯大提供緩和之機,而後將隋王朝取而代之。

其三:避其鋒芒、韜光養晦在這天下大亂之際,除了北方新秀李淵,南北兩地的武裝勢力巨頭仍在蓬勃發展。地方農民揭竿起義、武裝軍閥擁兵自重等問題此起彼伏。隋失其鹿,逐鹿者衆多,人人都想在這塊鹿肉上分得一斤半兩,故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爲了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各地勢力佔山爲王。他們借擁護楊家後人當皇帝一舉,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以此吸引更多的人來投奔他們,不斷擴充兵力。如若此時李淵直接稱帝,不僅會成爲衆矢之的,還得坐實“反隋謀逆”的罪名。

在古代,謀逆是株連九族、挫骨揚灰的死罪。一旦被扣上這樣的罪名,基本沒有好下場。所以,李淵也是深知“稱帝”其中的利害關係,纔會選擇避其鋒芒,擁立代王稱帝。

李淵晉陽起兵到達長安後,是如何攻城的?隋軍又是如何應對的? 第6張

這規避鋒芒的迂迴政策,除了李淵之外,宇文化及也在效仿。自發動“江都之變”後,宇文化及先後除去了隋煬帝及兒子楊杲、楊暕及其一衆家眷。爲了掩人耳目、讓自己的篡權行爲合法化,宇文化及便擁立隋煬帝的侄兒楊浩爲帝。

可惜此後不久,宇文化及便被李密打敗,楊浩也被毒殺了。李密自立爲帝,國號爲許。

《資治通鑑》:公元618年禁衛軍兵變,弒君隋煬帝,擁其稱大丞相,後率軍北歸,被李密擊敗,退走魏縣,自立爲帝,國號“許”,年號“天壽”,立國半年,翌年被竇建德擊敗擒殺。

小結:

李淵從太原起兵到攻克長安,只用了短短的5個月時間。這座昔日輝煌的都城中曾經的紙醉金迷、鶯歌燕舞,如今都被戰鼓雷鳴、旌旗獵獵所取代,隋朝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