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戰國後期,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鄭國爲何會銷聲匿跡?

戰國後期,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鄭國爲何會銷聲匿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後期,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鄭國爲何會銷聲匿跡?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紀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爲《春秋》。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諸侯稱霸是重要的歷史事件。

戰國後期,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鄭國爲何會銷聲匿跡?

提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齊桓公、晉文公。誠然,不管是齊國還是晉國,都是春秋時期的強國。但是,實際上,在齊國、晉國之前,鄭國纔是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諸侯國。其中,就鄭莊公這位君主,更是有“春秋小霸”之稱。不過,到了戰國時期,鄭國這一諸侯國卻銷聲匿跡,乃至於最終消失了。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鄭國,爲何到了戰國時期,鄭國不見了?

首先,鄭國之所以在戰國時期不見了,是因爲他被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消滅了。其中,韓滅鄭之戰,是公元前423年至前375年間韓國爲了滅亡鄭國而進行的多場戰役的總稱。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爲吞併了鄭國,才奠定了韓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地位,促使其可以堅持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消滅。而就鄭國來說,雖然在春秋初期率先崛起,但是,在鄭莊公之後,鄭國走向了衰落,這是其被韓國消滅的重要原因。鄭國東面是魯、宋,西北是成周、衛、晉,西南是陳、蔡、許和楚,周圍還有許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國。周平王東遷洛邑的時候,鄭國盡到了護衛周王室的職責,這讓鄭國君主曾以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

其中,就鄭莊公來說,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經常利用王室之名爲自己謀私利,兼併了周邊小國,侵奪許國,干涉宋、衛、魯等國,還助齊國趕走入侵的北狄。鄭莊公之時的鄭國,儼然是春秋春秋第一大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鄭國在春秋初期的崛起,無疑藉助了周王室的權威,也即可以稱之爲“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和曹操不同的是,鄭莊公沒能將周王室一直抓在手中,這和曹操一直掌握漢獻帝劉協的情況是明顯不同的。

戰國後期,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鄭國爲何會銷聲匿跡? 第2張

雖然周王室的疆域比較靠近鄭國,但是,周王室還是擁有自己的地盤。更爲關鍵的是,在齊桓公、晉文公崛起之後,周王室轉而扶持齊國和晉國,從而讓鄭國失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所以,在筆者看來,鄭國在春秋初期的強大,有點狐假虎威的意思,並不意味着鄭國真的有那麼強大。另一方面,在鄭莊公這位君主去世後,鄭國後面缺乏比較雄才大略的君主,這無疑讓鄭國持續走向了衰落。鄭莊公多寵子,在其死後,鄭國即陷入內亂。鄭昭公即位後不久,權臣祭仲入宋時爲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爲鄭國國君,是爲鄭厲公。鄭昭公逃到了衛國。

但是,對於鄭莊公之後的多位君主,要麼被殺,要麼被趕到其他諸侯國,也即都沒能坐穩君主的寶座。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大國則相繼崛起,比如齊國、楚國、晉國、秦國等。鄭國自鄭襄公開始,卿大夫輪流執掌晉國大權,而鄭國國君則勢力大衰。特別是在晉國和楚國爭霸的時候,鄭國因爲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所以遭到了戰爭的重創。當然,能夠在晉國和楚國的夾縫之中苦苦支撐,也是鄭國實力的一個體現。

三家分晉之後,鄭國最大之敵人已經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但是,鄭國仍內亂內鬥不止,鄭哀公爲國人所殺;韓國攻鄭,殺幽公。於是國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駘爲君,是爲鄭繻公。韓非稱鄭國發生了太宰欣取鄭事件,此事詳情已難以考證。鄭繻公在位時,與韓國的戰爭互有勝負,而且形勢曾一度好轉。繻公十五年,韓伐鄭,取鄭之雍丘;繻公十六年,敗韓於負黍;繻公二十三年,圍韓陽翟,也即韓國的都城反而被鄭國包圍了。

戰國後期,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鄭國爲何會銷聲匿跡? 第3張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戰國初期,鄭國雖然在整體實力上不如韓國。但是,作爲一個老牌諸侯國,鄭國還是可以和韓國一較高下了,也即鄭國不是一個軟柿子。在春秋時期,晉人以鄭爲大敵,可見鄭國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終不弱(鄭兵曾與晉、楚和諸侯聯軍開戰,諸侯的兵甚至畏鄭不敢越過鄭境,反被鄭軍所敗。鄭國軍力的強大於此可見,則爲千乘之國並非虛言。所以,韓國一時半會,也無法吞併旁邊的鄭國。當然,強攻解決不了問題的背景下,韓國想到了用智謀來對付鄭國。

最後,公元前375年,韓哀侯號召趙侯、魏侯到山西上黨一個叫屯留的小城會盟,與其他兩國共商聯合之事。出人意料的是,韓哀侯還叫上了鄭康公。鄭康公收到邀請後,可以說是非常興奮,認爲這是魏趙韓三國對鄭國的重視。於是,鄭康公不顧大臣勸諫,率領2萬精兵離開新鄭會盟去了。與此同時,韓國除了準備好突襲新鄭的15萬精兵外,也向會盟的魏、趙、鄭各派一支千人隊伍,送上慶典禮品。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鄭康公中了韓哀侯的調虎離山之計。在會盟進行時,韓國精銳15萬人集結完畢,便快速發動了對鄭國都城新鄭的偷襲。

戰國後期,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鄭國爲何會銷聲匿跡? 第4張

雖然當時鄭國都城還有不少大軍,不過,因爲鄭康公沒有在城中,加上韓國大軍突如其來,讓鄭國守軍沒有防備。最終,韓國大軍成功攻破了鄭國都城新城。而此時會場中的魏國、趙國、鄭國,還被矇在鼓裏,等一切結束,消息就傳到了這三位諸侯的耳朵裏後。魏、趙兩國處於自身利益考量,也默認了韓國吞併鄭國的結果,畢竟在戰國初期,魏趙韓三家還是比較緊密的聯盟關係,而鄭康公則是臉色發白,一臉懵逼後,也只能認命了。最終,伴隨着鄭國的滅亡,鄭康公也淪爲鄭國的亡國之君。鄭國被韓國滅了以後,鄭氏子孫播遷於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間,以原國名爲姓,便是鄭姓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