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隋唐兩個朝代爲什麼執着於攻打高句麗呢?

隋唐兩個朝代爲什麼執着於攻打高句麗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自高句麗誕生之日起,中原王朝就不斷的大規模進攻高句麗。隋朝隋文帝開始,包括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位皇帝先後率大軍攻伐高句麗。那麼,隋唐時期爲何要不遺餘力消滅高句麗?

隋唐兩個朝代爲什麼執着於攻打高句麗呢?

高句麗是滿洲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從公元前37年建國到公元668年滅亡,持續時間長達705年。而中原集中一統的封建王朝,一般到200多年就算不錯了,可以說高句麗的歷史悠久,國基穩固。

從歷史上,朝鮮早期是沒把渤海國視爲其國曆史,但高句麗一直是被視爲其國曆史,並命名爲朝鮮的三國時期。中國早期的講世界史,講朝鮮史時候也會講這個朝鮮的三國時期。但近代,因爲擔心韓國對滿洲地區提出主權要求,又開始把高句麗說是與朝鮮沒有血緣關係,並把高句麗說成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權。

如果從中原王朝把周圍都看做藩屬國,那所謂藩屬國都可以說是地方政權。但這些地方政權不僅根本不聽中原王朝的,而且還經常來騷擾中原王朝。

要問隋唐爲什麼拼了老命也要打高句麗?而且隋朝就是因爲拼了命地打,結果給自己拼死的。這唐朝還不長記性,接着還要打?

這高句麗,雖主要建國在滿洲地區,但跟其他在此起家的北方民族不同,基本沒有大舉進入中原,最多隻是軍事騷擾中原王朝的邊境。既然現在說高句麗是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權,怎麼還分出邊境了?也許應該是內部邊境嗎?通過幾次和中原王朝正面衝突,也說明高句麗的軍事力量不夠強大,還達不到其他北方民族那樣強盛。

中原王朝在隋唐之前,就跟高句麗交手幾次。最早先說曹魏的時候,以前中原王朝在遼東地區有一些據點,而且出現過一段時間公孫氏軍閥政權,高句麗協助曹魏把公孫氏政權消滅。其後曹魏忙於與南方交戰,這邊也就沒什麼兵力。於是高句麗來侵佔了曹魏在遼東土地。等曹魏結束南方戰爭後,騰出手,就派大軍來剿滅高句麗。具體一打,就知道還是很難打的,打了很多苦戰,甚至魏國的大將王欣也死於高句麗之手。但高句麗的軍事實力還是弱於魏國,最後魏國攻下高句麗都城。

但以前我寫的文章就分析過,中原王朝不具備長期佔領滿洲蒙古的條件,軍需根不上,也無法長期駐軍及派人員治理,更大原因在清朝人口暴漲之前,也沒有中原人願意移民那裏。所以魏國最後撤軍。另外就是慕容鮮卑也多次與高句麗交手,也曾攻下高句麗首都。

如果把魏國和慕容鮮卑都算在中原王朝範圍,這就是隋唐之前就打過高句麗。

魏國和慕容鮮卑以及隋唐這四個政權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統治者都有鮮卑血統。但曹操那時,滿族沒入關,還沒大氣候。我認爲曹操可能是鮮卑人後裔,雖鮮卑後來纔打進中原,但那時候已經有一定實力,其中一些人可能遷移到中原居住,遷移來的鮮卑人可能就包括曹操祖先。最後因爲鮮卑人很大一部分融入滿族,故才認爲曹操可能是滿族人。慕容鮮卑就不用說了,那是百分百如假包換的鮮卑。

隋唐兩朝皇室的母系是來自鮮卑,也是沒有爭論的。有爭論的只是他們父系是否是來自鮮卑,現在研究李世民祖上有鮮卑姓氏大野氏。而且其祖先經歷基本是和鮮卑人經歷一致的。現在考證文章很多,而且網上很容易找到。有興趣可以查看。

打過高句麗的四個朝代有一共性就是皇室的鮮卑血統,所以他們對滿洲地區土地有感情,這或許是他們打高句麗一大原因。

而其他原因,基本就是表面的,也可以說雙方直接衝突原因,那就是一邊高句麗要想繼續擴大領土,經常騷擾中原王朝邊疆地區。另一方面,就是這些中原王朝當時是比較穩定時期,有中央財力來支持打。但經過都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付出很大代價,隋朝就是因對高句麗戰爭,不僅軍事上大敗,死傷甚衆,還鬧得國內財力緊張,引起農民起義。李世民對高句麗戰爭基本也是如此,沒得一點便宜,而且死傷很多。

根據一些專家研究推測,連李世民都可能受傷,纔不得不草草收兵。最後到唐高宗的時候之所以能滅高句麗,完全是因爲高句麗的內亂。但結局對中原王朝並沒有什麼好處,因爲中原王朝沒能控制原高句麗地區,最後還是撤出。真正的收益者是朝鮮半島上的新羅,高句麗在朝鮮半島上的土地大多被新羅所佔。

隋唐兩個朝代爲什麼執着於攻打高句麗呢? 第2張

隋唐時期爲何要不遺餘力滅掉高句麗

一:就是高句麗不安分老是想要搞事情。從隋朝政權建立開始高句麗就一直與大隋作對是想盡辦法的擾亂人家邊境。當初楊廣代替北周建立隋朝時,高句麗就一直支持北周殘餘勢力對抗隋,還聯合突厥,契丹摻入中原內戰之中搞得大隋很是惱火。後來隋的政權逐漸穩固,高句麗見勢頭不對又假意向隋稱臣,但是它同時又向中原的另一個政權陳交稅納貢連表面功夫都不做足。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隋和陳之間的關係自然水深火熱,又怎能容許高句麗這樣兩頭搖擺。何況在隋和南陳對峙的過程中,高句麗一邊向隋稱臣一邊又聯合突厥、契丹和南陳想方設法地攻擊隋。後來隋統一中原後仍然不斷挑起戰事。楊堅在征討高句麗檄文裏說的是:這高句麗既然向我大隋稱臣,背地裏又聯合突厥、契丹不斷地讓我邊境實在不枉爲人臣如今我朝出兵討伐也是爲了長遠打算不能放着不管啊,如今是必定要把它拿下來保這天下太平。可見隋對不安分的高句麗也是十分忌憚,怕它控制了突厥契丹等勢力任由它發展,以後一定是個大患。

其實後來唐取代隋其中也多多少少有高句麗的推波助瀾,到了唐的政權建立後,政事金濟空前繁榮。朝鮮三國各有各的打算,其中新羅投稱大唐這也算是大唐的一部分了,而這時高句麗和百濟又一起打新羅,這擺明就是向大唐挑釁試問哪個當權能忍受這種行爲。而且在這期間還對唐太宗李世明的警告置若罔聞,這簡直就是在作死的邊緣不斷地試探啊,而且一邊試探還一邊討巧賣乖。

二:就是高句麗確實有實力。它與突厥契丹等遊牧政權經濟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穩定的農業發展,制度也相對完善加之人口衆多幅員遼闊相對的國庫也就更加充足。遊牧政權會受天災人禍的影響而若有穩定的農業發展就不同了,大興農業國有剩餘,長此以往國庫充盈對任何一個當權者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若它真的心甘情願的臣服也就罷了,可是它偏是不安生。

若是放任不管,任其壯大到時再一統朝鮮對中原來說可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或許能夠顛覆中原朝政也未可知呀,這種例子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宋不就是被金取代的嗎當然了這都是後話了。何況它的政權穩定,軍隊戰鬥力充足。在與朝鮮三國三足鼎立相互牽制的時期都有餘力去與隋唐對抗,恐怕隋唐也早就將它視爲異己了哪能容忍它日益壯大啊。

三:就是領土問題,這個問題放在今天也是一個讓人重視的問題。這其實同時也是一個關乎大國尊嚴的問題,同樣的高句麗也是這個問題。遼東一帶早就被視爲中原領土的一部分,可以作爲分封地,也讓它們自己發展但前提是一定得承認自己是中原的一部分還得老老實實的。而高句麗卻不但沒有臣服之心也沒有安安分分夾着尾巴,反而明目張膽的與隋唐對抗擾其邊境。這顯然是一次又一次地摸了老虎的屁股。再者說,從古至今但凡是有關領土問題,一向的態度就是寸土必爭。歷史東征西討的事件也不少,更何況是早就被納入版圖的地域呢。我自己的地方當然是要拿回來的,而且是我想什麼時候拿就什麼時候拿。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江南。江南是中原最富饒的地方,盛產糧食被譽爲是天下的糧倉。歷朝歷代沒有哪一個君王是不重視江南的,而高句麗長期以來對江南虎視眈眈。這種關乎天下民生大計的事情,怎麼能放任不管呢?一但江南受到高句麗的擾亂那天下必定打亂,到那時全國的百姓吃飯都是個問題,到時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肯定會導致朝政不穩,要是到那時在發兵去打高句麗,那一定是必輸無疑!爲什麼呢?因爲那時無論百姓還是朝中大臣都是人心惶惶,那還有那份士氣去戰場廝殺?況且真的到了那時軍隊又沒有足夠糧草供給就再奈何不了高句麗。雖說高句麗沒有太大的動作,但是自己的在意的寶貝哪能任由他人虎視眈眈,更何況這個人是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