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高熾當了太子,爲何朱高熙沒有反對呢?

朱高熾當了太子,爲何朱高熙沒有反對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子之爭,每朝每代都會出現,畢竟都想當皇帝,擁有無上的權利,而太子是機會最大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可是皇帝只有一個,如果想篡權的話,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朱元璋和朱棣怎麼走過來的我們也大概瞭解,其中的艱難是難以形容萬一的。而且篡權不成就是死,所以這條路可不好走。要不是生存不下去了,這條九死一生的路估計正常人都不會選。

既然篡權這麼難,那想當皇帝就只剩另一種情況了,就是當太子。等皇帝駕崩了,太子順理成章的繼位,這條路看着要簡單許多,可是兇險程度不次於謀朝篡位,只不過最大的不同就是失敗了也大概率能保住一條命。怎麼說也是皇帝的兒子嘛。

朱高熙的反擊行動

經過朱棣和解縉的談話,決定立朱高熾爲太子,朱高熙自然也想當太子,所以對解縉恨的牙癢癢,找機會就把解縉趕出了京城。但是這並不影響朱高熾的地位。於是朱高熙一直在尋找機會,攻擊朱高熾,搶奪太子之位。

永樂十年,做足準備的朱高熙行動了。由於這幾年朱棣北上討伐蒙古,而且經常出去巡查,所以不在京城的時候就命令太子監國。

朱高熙花大價錢買通了朱棣身邊的近臣,在朱棣面前扇陰風點鬼火,造謠說太子想着早日登基,拿下大權,那樣就不會束手束腳了。朱棣這個人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疑心重,聽到這些謠言,就算了解兒子老實,他也開始懷疑了。可見朱高熙看的很準啊,下手也是狠的邪乎。

等朱棣回到京城,叫過來朱高熾就是一頓無端訓斥,而且還對太子監國期間行使的權利進行否定,也就是說,朱棣回京之前太子說的話都不算數了。這個打擊不能說不大,太子等於是被架空了,更重要的是心理影響,讓太子監國的是你,說太子的政策都不算數的也是你,太子成什麼了?這活沒法幹了。

朱高熾當了太子,爲何朱高熙沒有反對呢?

朱棣並沒有打算敲打一下朱高熾就完事的想法,別的問題在朱棣這也許不是啥大事,不過一涉及到權力,朱棣就非常敏感了,所以他對朱高熾想分權的謠言非常重視,如果是真的,朱棣是不介意換個太子的。

第一次對話

於是朱棣找了個大臣,進行談話。這個大臣叫楊士奇,內閣之一,爲人低調,沒有跟誰特別親近,也不參與黨爭,朱棣認爲他是中立的人,就想聽聽他對太子的看法,和太子監國時候的表現。楊士奇回答的非常巧妙,正是由於他回答的巧妙,纔打消了朱棣心中的疑慮,緩解了太子黨的危險局勢。

楊士奇是這麼回答的,太子監國的時候非常努力,對於大臣合理的意見能夠聽取,但是意見不好,也不會認同,對於近臣的不恰當要求,他會當面駁回和訓斥。你看,回答的多好,完美的表現出一個太子中規中矩的形象,不消極怠工,也不逾越權利,幹活的同時還不拉幫結派。朱棣覺得這纔是他想要的太子,嗯不錯,太子就讓朱高熾先當着吧。

提起這咱們的介紹一下楊士奇了。他真的是中立派麼?歷史證明,他是正兒八經的太子黨,不然爲啥幫朱高熾這麼大的忙啊!政治沒有無緣無故。楊士奇至正二十五年生人,家境貧寒,一歲多父親就去世了,後來楊士奇的母親改嫁了,繼父是個當官的,對他還可以。惋惜一年後,繼父被貶到了很遠的地方,生活又被打回原形了。

可是他沒有放棄生活,在之後艱苦的日子裏,他當過老師,混過社會,還做過逃犯。後來因爲肚子裏有墨水,碰到了好機會,參與撰寫《太祖實錄》,從此走上仕途。永樂二年的時候,楊士奇就做了太子的部下,他看出朱高熾是個寬厚的人,朱高熾會勸阻朱棣殘暴的行爲,會容忍弟弟對自己的攻擊和算計等等,這些讓楊士奇覺得朱高熾會是一個好皇帝,所以堅定的站在了朱高熾身後。

不過楊士奇瞭解官場如戰場,最重要的就是低調,所以即使他爲太子出力很多,但是基本不和太子親近,隱藏的非常深,這也是爲什麼朱棣認爲楊士奇是中立派的原因了。最先上桌的魚都是蹦噠的歡的,低調纔是王道。

招招致命

那麼接着來說朱高熙,這一次出手沒能扳倒太子也在太他意料之中,要是這麼容易的話,那也太兒戲了,不過朱高熙清楚,這次雖然沒有對太子造成致命打擊,但是起碼在朱棣的心裏留下個懷疑的種子,只要日後慢慢培養這顆種子生根發芽,太子被換掉也是早晚的事,所以朱高熙繼續鼓動大臣,侍衛向皇帝吹風,挑撥是非。

永樂十二年,這顆種子發芽了。朱棣北巡迴京,監國的朱高熾負責迎接工作,結果也不瞭解出了什麼問題,迎接儀式耽誤了。經過長年累月的挑撥,朱棣也誤認爲朱高熾這是在藐視他,不把他放在心上了,於是臭罵了朱高熾一頓,大概意思就是,老子外出辛辛苦苦吃風喝土的,你卻連個接待工作都做不好,就你這樣的還怎麼監國,整個是個蠢貨…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只是朱棣長時間聽信讒言,小事也就變成大事了。原來是太子黨的官員,這次見皇帝真生氣了,都覺得太子處境不妙。於是紛紛投到朱高熙門下,或者表示中立。

第二次對話

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官場的人情冷暖就表現出來了,但是楊士奇沒有動搖,他還是站在太子這邊,偏偏朱棣認定楊士奇是中立的,就又找楊士奇聊天,直接問楊士奇,你認爲太子有沒有別的想法?要不然爲什麼接待工作都做不好呢?

楊士奇勇敢地回答

太子孝敬,凡所稽遲,皆臣等罪。

意思是太子一直很孝順你,而且很忠心。接待工作沒做好,和太子無關,是我們下屬出了問題,皇帝要罰就罰我吧。

朱棣聽完心情好了許多,只要不是太子故意出問題就行。按說這不是大事,到這應該就結束了,惋惜楊士奇的話得罪了另一個大人物,就是朱高熙,朱高熙簡直要氣瘋了,這個楊士奇,壞我好事,一定要給你點顏色看看。

於是指使大臣狀告楊士奇,給楊士奇按了個可大可小的罪名,還跟朱棣上書說應該對楊士奇進行懲罰。其實朱棣不打算處置楊士奇的,但是禁不住大臣輪番告狀,最後朱棣自己也有些煩了,無可奈何準備將楊士奇關進監獄,但是經過太子等人一段時間的周旋,再加上平常楊士奇表現不錯,而且政績比較突出,朱棣還是沒捨得關押這名賢臣,批評教育一頓,這事就算翻篇了。

朱高熾的太子之位算是暫時穩住了,可是這次打擊不能說不重,許多太子黨成員都不在看好太子,往常熱鬧的太子府,現在門可羅雀,這就是現實。

膨脹後的失誤

朱高熙這次出手雖然沒能扳倒太子,但也可以可以說是大獲全勝,太子黨受到嚴重打壓,有更多的人站在了他這一邊,他幾乎以爲自己要成爲太子了。雖然朱棣打壓了太子,但是並沒有打算廢除太子,只不過朱棣對太子的打壓讓朱高熙誤會了,朱高熙認爲過不了多久,太子之位就是自己的了。

年輕人嘛,畢竟不夠沉穩,越走越順的朱高熙開始膨脹了,行事高調,囂張,嘚瑟,甚至說出了

我英武,豈不類秦王李世民乎?

還自比李世民了。這一切都被朱棣看在眼裏,朱棣對朱高熙的表現很不滿意。看明白朱高熙的慾望以後,在永樂十三年,朱棣決定封朱高熙去青州。但是朱高熙怎麼可能走,走了的話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費了麼?於是又開始耍賴想留在京城。

再次對話

就在朱高熙拖着不走的時候,朱棣再一次約談了楊士奇,想聽聽楊士奇對朱高熙去留的看法。

看來楊士奇魅力是真大,都這麼向着太子了,朱棣還是願意聽他說話,而且一想聊天就找他,可見他說話是真好聽啊。想聊就聊吧,陪王伴駕本來也是臣子的義務。

朱棣問楊士奇,我聽說,朱高熙最近有點膨脹,有點嘚瑟,行爲有點不合禮儀,你聽說過麼?是不是確實有這麼回事?楊士奇敏銳的發現,下刀子的時候到了,這是皇帝對朱高熙不滿意啊,但是下刀子的角度也很有講究,角度不對,殺不死,那後邊更麻煩,不過楊士奇的手法相當到位!

楊士奇回答說,我經常陪在太子身邊,他們都覺得我是太子的人,類似的話,別人不會對我說的。不過皇上兩次封地給漢王(第一次把朱高熙分封到了雲南),他都不肯去,現在要遷都了,他還要留在這,希望陛下深思一下。

惟陛下熟察其意。

朱棣本來就多疑,一聽這話,丁點都不敢多想了,馬上把朱高熙封到了樂安州,也不聽朱高熙說啥了,必須走,馬上走,不走不行。朱高熙這纔不得不上任青州。就這樣,朱高熾在楊士奇幾次力挽狂瀾下,穩定住了太子的位置,讓儲位之爭暫時告一段落。楊士奇,真政治高人也。

另一位重要人物

那麼下面我們來介紹另一個太子黨的重要成員,他叫楊榮,也是內閣大臣之一。洪武四年出生,建文二年,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而楊榮後來出名,得到重用,也非常有意思

建文四年的時候,朱棣進入京城,準備登基當皇帝,正在興頭上,偏偏被楊榮給攔住了。楊榮對朱棣說,現在彆着急進宮即位。朱棣覺得自己碰到了瘋子,自己經歷了這麼多痛苦,拼殺了這麼久,就是爲了登上皇位,這時候竟然有人阻攔,那就讓他去死吧。

朱棣正起殺心的時候,楊榮又說話了,應該先祭陵,還是先即位呢?朱棣猛然醒悟,無論怎麼說,在即位之前都是應該先祭奠先人的,自己太着急了,竟然把這麼重要的禮節給忘了,趕緊掉頭跑去祭陵。

就這樣,楊榮給朱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瞭解,朱棣發現楊榮擅長分析謀斷,就對楊榮重點提拔重用。有一次晚上,邊關傳來急報,說開始打仗了,蒙古正在進攻寧夏,信是守將派人加急送來的,朱棣收到消息後趕緊去找內閣大臣商量,當天值班的正是楊榮,朱棣就趕緊把情況告訴楊榮,想聽聽楊榮的意見。

誰瞭解楊榮聽完急報一點都不着急,悠哉悠哉的,要不是朱棣在,沒準楊榮還得喝杯茶,抽袋煙。朱棣看楊榮這樣,正準備發火的時候,楊榮纔開口說,陛下在等一會,用不了多久,就會有好消息傳來的。

朱棣納悶了,這是爲什麼啊,你怎麼這麼確定?楊榮回答,寧夏城高牆厚而且經常和蒙古打仗,他們有豐富經驗,蒙古不敢戀戰,久攻不下,他們自然會撤退。果然沒過多久,寧夏傳來消息,蒙古撤退,邊關恢復穩定。朱棣更加看重楊榮了,因爲這個擅長謀斷的本事在戰爭中用處非常大,於是提拔楊榮從軍。

而朱棣重用楊榮就是因爲楊榮也是中立派,不參與政治團體,並沒有捲入黨爭裏面。惋惜朱棣又判斷錯了,這個楊榮正是太子的親信,只是太低調了,隱藏的很深。歷史的規律看來低調不一定能幹成事,不低調肯定幹不成事。

合稱三楊

還有一位太子黨成員,我們也來認識一下,這個人叫楊溥,洪武五年生人,是楊榮的同學,後來也進入了翰林,他很早就去太子身邊了,只是這個人其實很普通,不顯山不漏水的,沒有特別擅長的才能,只是安靜的完成自己的任務。直到永樂十二年,咱們說過的太子迎駕工作沒做好這件事,起因和經過都說過了,這就不重複了。

這件事讓太子黨受到了打擊,許多太子黨的官員都被關進了監獄,其中就有這個楊溥。而且還被關進了高級監獄,錦衣衛詔獄。那個時候的詔獄不是誰都能進的,你身份不夠,詔獄可不接待。詔獄的級別在監獄中,屬於當時的最高等級了,所以在詔獄蹲過的人,那說出去也是很唬人的呢。

朱高熾當了太子,爲何朱高熙沒有反對呢? 第2張

惋惜能活着從詔獄出來的人太少了…楊溥就是一個不幸中的幸運兒,經過十年的牢獄生涯,活着出來了。而楊溥牛就牛在他和一般犯人不一樣,一般人進了詔獄大多都得死,所以監獄生活就是能混一天是一天,生活常態就是被毆打和挺刑,挺不過就招,招了就是死,沒有精神生活,沒有享樂,沒有自由…

所以進去的人基本都是墮落和頹廢,在我看來沒有希望的生活這些人的表現纔是正常的,楊溥身在監獄裏,該吃的苦頭一點也不少,環境也是並沒有改善,可是他竟然在這樣的環境裏堅持讀書,而且一讀就是十年,雖然我也不瞭解他哪來的書。

在每天都有死亡威脅的壓力下還能認真讀書,可見楊溥把生死看得多透徹。後來朱棣想起來楊溥,就問楊溥什麼情況了,下邊人就把楊溥的事告訴了朱棣,這樣的人才,朱棣是不捨的殺掉的,但是自己又不想用,就決定留給兒子吧,於是安排人看好楊溥。終於十年後楊溥被釋放,並得到了重用。

最後在楊士奇等人的幫助下,朱高熾終於坐穩了東宮,並且後邊順利地登上了皇位,這期間楊士奇等人功不可沒。朱高熾能把他們收入麾下,也是一件幸事!可以說,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朱高熾的後來,不過他們能爲朱高熾所用,又何嘗不是在說明朱高熾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