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蜀漢位置險峻,曹魏爲何沒有選滅掉東吳?

蜀漢位置險峻,曹魏爲何沒有選滅掉東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63年,鄧艾攻下綿竹,直逼成都。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爲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公元265年,魏國相國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爲“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晉滅東吳,一統天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

對於魏蜀吳三國來說,蜀漢是最先滅亡的一方。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爲屏障,阻擊魏軍主力。對於魏滅蜀之戰來說,本來會是一場比較膠着的戰役。但是,鄧艾偷渡陰平,順利迫使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那麼,問題來了,蜀國擁有山川之險,爲何司馬昭還是先滅蜀漢,而不是東吳呢?

蜀漢位置險峻,曹魏爲何沒有選滅掉東吳?

首先,對於蜀國的山川之險,李白曾在《蜀道難》中表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對於李白來說,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在《蜀道難》中,李白指出劍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果然,在魏滅蜀之戰中,姜維等蜀漢將士退守劍閣,就成功阻擋了鍾會率領的10多萬大軍。如果不是鄧艾急中生智,想到了偷渡陰平的策略,鍾會大軍很可能就要因爲糧盡退軍了。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東吳來說,長江之險比起山川之險,實際上就比較容易跨越。況且,長江實在太長了,東吳也不可能在長江的每一個地方都佈下重兵,這讓曹魏大軍顯然可以有機可趁。不過,即便如此,司馬昭還是選擇先發動魏滅蜀之戰。究其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

一方面,這是因爲在蜀漢後期,鄧艾等人多次擊敗姜維,給了司馬昭消滅蜀漢的信心。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來,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姜維死傷甚多。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場戰役之後,姜維在蜀漢上下遭遇了非常大的壓力,乃至於姜維只能效仿丞相諸葛亮,請求自貶爲後將軍,行大將軍事。景耀五年(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所擊敗,姜維退駐沓中。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姜維北伐中原不僅難以取得戰績,反而讓蜀漢損兵折將,這在司馬昭看來,無疑是一個消滅蜀漢的良好機會。

蜀漢位置險峻,曹魏爲何沒有選滅掉東吳? 第2張

更爲關鍵的是,因爲姜維北伐的失利,蜀漢內部也呈現出分崩離析的態勢了。在蜀漢後期,宦官黃皓弄權,更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除了姜維和宦官黃皓之間的矛盾,姜維北伐還遭到了諸葛瞻、董厥等人的反對,也即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看來,姜維北伐損耗了蜀國的國力,應該奪取姜維的兵權。凡此種種,導致姜維只能留在沓中,不敢回到成都。如果不是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內部很可能爆發更爲嚴重的內訌。

相對於內部矛盾重重的蜀國,吳國反而保持着比較平穩的局面。太平三年(258年),孫綝迎立孫休爲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爲丞相,孫綝權傾朝野,孫休與張布、丁奉合謀,遂除孫綝。在除掉權臣之後,孫休這位皇帝頒佈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相對於比較平庸的後主劉禪,孫休顯然可以稱之爲一位賢明的君主了。因此,從司馬昭的角度出發,自然更願意進攻蜀漢,而不是東吳了。

另一方面,在筆者看來,雖然蜀國坐擁山川之險。不過,攻打蜀漢的話,只需要調動步兵、騎兵就可以了。但是,進攻擁有長江之險的東吳,則需要建造船隻了。在漢末三國時期,打造船隻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消滅東吳的話,因爲派出的兵馬至少需要20萬人,這意味着曹魏需要至少半年的準備時間,以此打造船隻並訓練水師。所以,非常明顯的是,攻打東吳的成本相對較高,花費的時間也相對較長。但是,攻打蜀漢的話,則相對簡單和容易了。

蜀漢位置險峻,曹魏爲何沒有選滅掉東吳? 第3張

最後,早在公元222年的時候,曹丕就三路進攻東吳,意圖消滅對方。在這場戰役,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 ,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桓濡須一路擊破曹仁。但是,因爲天氣、水土不服等因素,曹丕三路伐吳之戰,最終沒能取得成功。而這,無疑會對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造成影響。對於東吳來說,要比曹魏更加熟悉水戰,這讓司馬昭不敢輕易發動消滅東吳的戰役。除此之外,司馬昭的身體狀況,也是他先發動魏滅蜀之戰的重要原因。景元五年(264年)三月三十日(公曆5月2日),因爲消滅蜀漢的功績,魏元帝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爲相國,封爲晉王,加九錫。

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時年五十五歲,葬於崇陽陵。在魏滅蜀之戰結束的兩年後,司馬昭就病逝了,這意味着在發動魏滅蜀之戰前,司馬昭就很可能身體有恙。前面已經說過,進攻蜀漢的話,不需要太長的準備時間,但是,進攻東吳的話,建造船隻、訓練水師勢必要耽誤太久的時間。對於司馬昭來說,無疑希望在生前就能實現消滅蜀吳一方的目標,從而爲司馬炎建立西晉奠定良好的基礎。於是,基於以上幾個原因的,考慮,司馬昭在公元263年8月果斷髮動了魏滅蜀之戰。不過,司馬昭可能想不到的是,蜀漢滅亡的17年後,西晉才發起了晉滅吳之戰,從而徹底結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