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以舉國之力對抗,爲何安史之亂還打了八年之久呢?

唐朝以舉國之力對抗,爲何安史之亂還打了八年之久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了安史之亂,此時的大唐雖然統治階級已經驕奢淫逸,但整體國力仍處在有唐朝的巔峯狀態,在歷史上也是空前水平。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古代農業社會,人口多寡直接決定着國力的強盛。天寶末年,大唐人口達到了5288萬,超過了隋大業五年的最高峯。人口多了,開墾的土地就多。據史料記載,天寶八載時,全國大小糧倉所存儲的糧食達到9600多萬石,是大唐四年的糧食產量。當時市面上一斗糧,只需十幾文錢。

杜甫《憶昔》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開元盛世,實至名歸。

隨着國力的強盛,大唐的軍事力量也臻於鼎盛。玄宗先後成立了九大節度使,一個五府經略使,共十大藩鎮威懾四方。周圍不論是突厥、吐蕃、西域諸國,還是契丹與奚,都向大唐俯首稱臣,即使有個別刺頭,也被打得服服帖帖。

而叛亂之前的安祿山,在十大藩鎮中掌控平盧、范陽、河東三鎮,手握兵馬二十餘萬。所控制的河北、東北一帶,佔大唐領土的五分之一左右。

唐朝以舉國之力對抗,爲何安史之亂還打了八年之久呢?

打大仗,比拼的是綜合國力。所以,安祿山即便兇悍無比,其實力對大唐來說,仍是以一隅對全局,不佔任何優勢。而且叛亂還發生在統治階級人心未失的盛唐時期,安祿山的勝算就更小了。

然而大唐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卻打得異常辛苦,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拖了八年之久。那麼,大唐舉國之力對付安祿山三鎮兵馬,爲何還打了八年之久呢?

從戰爭過程來總結,我認爲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戰爭之初玄宗失誤頻頻

戰爭開始時,安祿山佔了個大便宜,他利用了玄宗的信任,使戰役開始的十分突然,打了大唐君臣一個措手不及。安祿山利用重兵突襲,一個月就佔領了東都洛陽,這一下將玄宗打得很疼,按說他應當清醒過來,然而玄宗卻昏招迭出,犯下了三大錯誤:

其一,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是一員名將,雖然在洛陽前線與叛軍打了敗仗,但卻帶回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他三次上奏玄宗,然而氣頭上的玄宗一字不看,錯過了認識叛軍的實力的機會,對時局做出正確的判斷的機會。

其二,高仙芝與封常清根據戰場形勢做出了退守潼關的決定,雖然撤退時有些混亂,但此舉在戰略上是正確的。然而玄宗卻偏信宦官邊令誠的一面之詞,處死了二位大將,犯下了臨陣殺將的錯誤。

唐朝以舉國之力對抗,爲何安史之亂還打了八年之久呢? 第2張

其三,叛亂的第二年,哥舒翰鎮守潼關,安祿山無計可施;郭子儀、李光弼東出井陘,與河北的顏真卿一起,切斷了安祿山與范陽老巢之間的聯繫,此時河北人心未失,二十三郡中有十七郡歸順了朝廷。形勢對大唐極爲有利。只要就此堅持下去,叛軍用不了多久就會失去信心。

而玄宗樂觀地估計了形勢,盲目催促哥舒翰出關與叛軍決戰,結果功敗垂成。這是最大的一個失誤。

大火在初發階段最好撲滅,然玄宗卻屢屢錯失良機,導致潼關失陷,長安不保,不得不狼狽出逃,使安祿山叛亂的火焰越燒越大,時間越來越長。

其次,安祿山在河北經營日久

隨着長安的淪陷,河北的大好形勢頓時化爲烏有。使安祿山得以將河北經營成爲牢固的後方。

唐朝以舉國之力對抗,爲何安史之亂還打了八年之久呢? 第3張

由於歷史淵源,河北大族與李唐興起的關隴貴族很不對付。隋末竇建德在河北的統治深入人心,河北對大唐的反抗最爲激烈。隨後,李世民屢屢打壓河北世族大家。武則天時期,契丹竟然侵擾到了河北腹地,被打退後,河北又遭到了武則天的侄子河內王武懿宗的殘酷屠殺。

所以,河北對李唐王朝的感情不深,甚至骨子裏有着敵視,不用太大的波折便倒向了安祿山一邊,使叛軍擁有了充足的補給與兵源。還培養了戰後藩鎮割據的土壤,成爲導致大唐亡國的一顆毒瘤。

第三,大唐內部鬥爭不斷

不論哪個朝代,各階級之間與統治階級內部,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鬥爭。然而隨着安史之亂這個更大矛盾的爆發,爭鬥各方卻沒能暫時罷鬥一直對外,反而愈演愈烈。

玄宗的皇位並非自然傳承,而是通過努力爭取來的,他上位後,爲了防止兄弟子孫竊取大位,採取了很多防範措施,就連太子李亨都防得很緊,從不讓他染指軍隊。

安祿山起兵後,玄宗幾次宣傳要御駕親征,無奈未能成行,讓太子帶兵出征又不放心,只給了李亨一個元帥的虛銜。假如戰爭的關鍵時刻,太子出現在前線,不論對鼓舞士氣還是加強指揮,都有很大的好處。

唐朝以舉國之力對抗,爲何安史之亂還打了八年之久呢? 第4張

李亨靈武登基後,宰相李泌爲他制定了先使敵軍疲於奔命,再直搗老巢范陽,這一一勞永逸解決叛亂的計策,史稱“彭原對策”。

然而,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卻在南方擁兵自重。李亨一怕李璘威脅自己的皇位,二怕他強了自己的功勞,未能按計實行,而是就近拿下了長安,搶先佔了光復帝都的功勞。使之後的戰爭變成一個釘子接一個釘子的拔,每一場都是硬仗,而且往往幾經反覆,使戰爭打成了曠日持久膠着狀態。

不但如此,由於安祿山的前車之鑑,肅宗李亨和代宗李豫看見哪個節度使心裏都發毛,生怕他們步安祿山的後塵,不論郭子儀、李光弼,還是僕固懷恩,誰都不信。每次戰役都要派個太監去監軍,甚至當統帥,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比如鄴城之戰,六十萬大軍愣是沒打過史思明五萬。

大敵當前,大唐父子不睦、君臣不信、將帥不和,沒能調轉槍口一致對外,大大拖延了平叛的時間。

大唐帝國的種種問題,重重矛盾,給了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四個野心家發揮的空間,也使一場本應控制在局部戰役,越打越大,演變成爲使大唐傷筋動骨的大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