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劉禕之爲什麼覺得武則天一定會處死自己?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劉禕之爲什麼覺得武則天一定會處死自己?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禕之,唐朝時期官員、學者,是武則天的心腹大臣,曾一度坐事放逐。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劉禕之早年才華出衆,以天資文藻,下筆成文出名。高宗上元年間,入弘文館成爲一名直學士(資歷淺薄,六品以下爲直學士)。

當時,劉禕之與元萬頃、苗神客等學士均被武則天看中,以著書立說爲名將他們組織起來,稱爲“北門學士”。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參與朝政,在政治上形成一股勢力,分宰相們的權。

高宗李治登基之初,長孫無忌便專權擅勢,所以,李治對宰相專權非常忌憚,對劉禕之等北門學士的行爲並不反感。對劉禕之的名聲與才華讚歎有加,任命他爲相王府司馬,成爲李治與武則天的幼子李旦的授業恩師。李治對劉禕之說:“相王,朕之愛子,以卿忠孝之門,藉卿師範,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

既是自己的心腹,又是愛子的老師,武則天對劉禕之更加器重,屢屢提拔。嗣聖元年(684),武則天臨朝稱制,在廢除中宗李顯,立李旦爲帝的政變中,以宰相裴炎,劉禕之與將軍程務挺、張虔勖四人爲中堅力量。劉禕之也因此被提拔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爲宰相。

劉禕之爲什麼覺得武則天一定會處死自己?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之後,武則天自立爲帝的野心顯露無疑,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劉禕之已成爲宰相,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果爲武則天篡位再立新功,封公封侯也輕而易舉,而劉禕之卻流露出對武則天的不滿。

其實劉禕之並沒有什麼反對武則天的實質行動,只是對他的下屬中書舍人賈大隱說了一句:“太后既廢昏立明,安用臨朝稱制?不如反政,以安天下之心。”雖然劉禕之同情自己的皇帝學生,所說的也都是實情,但當時武則天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如此言語無異於背叛。在那個告密盛行,酷吏成風的年代,所重的不是證據而是人心。

賈大隱爲了升官發財便將此事彙報給了武則天,她十分痛心,對左右說:“禕之,我所引用,乃有揹我之心,豈復顧我恩也!”沒過多久,朝廷有關部門便受到檢舉揭發劉禕之的材料,其罪名十分狗血:一是收受地方都督賄賂,二是與宰相許敬宗的小妾私通。

劉禕之爲什麼覺得武則天一定會處死自己?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2張

不過,武則天沒有將劉禕之交給酷吏,而交給了一名毫不相干的地方刺史審理,還是手下留情了。皇帝李旦聽說老師犯事,坐不住了,慌忙向母親求情,劉禕之的親人們聽說後紛紛前來向他祝賀,皇帝出面,看來此事必有轉機,而劉禕之卻悵然若失,說這下必死無疑。

作爲武則天十幾年的心腹大臣,劉禕之對她太瞭解了。那麼武則天爲何非要處死他呢?

其一,劉禕之既是帝師,又是宰相,名望地位非同尋常。如果踏實跟武則天干,自然是好事,一旦有了二心就變成了心腹之患。

如果武則天答應皇帝的請求放了劉禕之,無疑是替皇帝收買人心,提高皇帝的威望,相當於自掘墳墓。再說以武則天的狠辣,絕不會留下劉禕之這麼一個巨大隱患,一旦他與黃帝結盟反對自己,將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其二,朝廷派大臣宣讀寫有劉禕之罪狀的敕書,他卻說:“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爲敕?”成爲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句名言。武則天臨朝稱制後,將中央部門都改成了較女性化的名字,中書省爲鳳閣,門下省爲鸞臺。

原來,太宗李世民明白治理國家不是皇帝一個人的事,苦心孤詣制定了中央三省制衡的制度,形成君權與相勸的平衡。而武則天是一名女性,還想篡位爲帝,面臨的阻力非常大,如果繼續這種平衡的權力配置,她一輩子都別想當皇帝。

劉禕之爲什麼覺得武則天一定會處死自己?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3張

所以,她必須打破這種制度,獨掌乾坤,將刑賞之權全部收歸都自己的手裏才能駕馭羣臣。於是,通過告密瞭解羣臣的思想動態,通過酷吏懲治不擁護自己的官吏。證據無關緊要,關鍵是誅心。

而劉禕之被處死的罪名也並不是收受賄賂和私通小妾,而是“拒捍制使”,意思是抗拒朝廷使者,證明武則天對他那句名言不能容忍。沒有將他當成典型交給酷吏,而是賜死於家中,給他留個全屍,對武則天來說已經是念及多年的感情,網開一面了。

劉禕之被賜死後,百官看到當初榮寵之至的宰相落得如此下場,明白了大勢所趨,一個個不是趨炎附勢便是噤若寒蟬,武則天通往女皇的道路變得越來越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