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世民答應與薛延陀和親,爲何中途反悔了?

李世民答應與薛延陀和親,爲何中途反悔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貞觀前期,李世民與薛延陀結盟,對付強大的東突厥汗國。他曾答應與薛延陀和親,爲什麼中途悔婚了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治國尊從儒家思想,施仁政,行王道,得到天下文人與黎民百姓的支持與擁護,但面對爾虞我詐的國際環境,如果死搬教條,一味強調仁義信用,就成了自縛手腳。而朝廷中往往就有一些冥頑不靈的士大夫,食古不化,不知變通,給李世民處理國家大事帶來了困擾,對待薛延陀的問題,就是典型事例。

薛延陀部落是匈奴別種鐵勒部的一支,隋大業年間,東突厥崛起,薛延陀等部落都依附其下,居住在漠北。唐初,東突厥頡利可汗倒行逆施,導致衆叛親離,而薛延陀部首領夷男素有威望,被壓迫的各個小部落想推舉夷男爲可汗。

夷男心癢難耐,但攝於頡利可汗的淫威,不敢自立可汗。貞觀三年,李世民派遣使者冊封夷男爲薛延陀真珠可汗,並賜予“鼓纛”(戰鼓與旗幟)。真珠可汗的腰桿一下就硬了起來,漠北各部紛紛臣服與薛延陀。其實,李世民此舉是“遠交近攻”之策,讓真珠可汗在背後牽制東突厥,爲消滅東突厥做準備。

李世民答應與薛延陀和親,爲何中途反悔了?

貞觀四年,李世民消滅了東突厥,薛延陀的勢力更加強大,但李世民沒有掉以輕心,分別冊封真珠可汗的兩個兒子爲小可汗,以離間其內部關係,分散其實力。貞觀十二年給真珠可汗下詔:“中國教訓頡利是弔民伐罪,我們重視禮儀,不滅別國,我冊封李思摩爲突厥可汗,你在漠北,他在漠南,各守疆土,禁止相互挑釁,否則各問其罪!”

面對李世民的教誨,真珠可汗竟然拋之腦後,率大軍欺負突厥,並劫掠大唐邊境。

李世民大怒,派遣李世勣率領精銳騎兵大破真珠可汗於諾真水,嚇得真珠可汗慌忙派遣自己的叔父前來請罪,並向大唐皇室求婚。房玄齡建議和親,李世民便同意了,並接納了真珠可汗豐厚的聘禮禮單:馬五萬匹、牛、駱駝萬頭、羊十萬口。

這時少數民族將領契苾何力進諫說:“不能與薛延陀和親,希望陛下悔婚!”李世民說:“朕已經收了人家的禮單,怎能失信呢。”契苾何力說:“真珠可汗二子相爭,他已年老,沒有幾年活頭,到時陛下可一舉平定薛延陀。”李世民略一尋思,便同意悔婚。

李世民答應與薛延陀和親,爲何中途反悔了? 第2張

此舉在羣臣中炸開了鍋,大家紛紛上奏:“天子金口玉言,豈能失信於蠻夷!”“大唐已經將和親之事曉諭四方,連兒童都知道,我們怎能反悔呢。如果反悔,薛延陀必定懷恨在心,造成邊境不寧。”“陛下君臨天下十七年,以仁德對待四方,以誠信征服天下,怎能不善始善終呢,悔婚實在沒有道理。”……

羣臣無休無止的勸諫,好像皇上如果悔婚,就成了殘暴不仁的昏君。

李世民終於忍不住,用天威壓制了爭論:“你們食古不化,不知變通,以前狄強漢弱,非和親不能安撫,現在真珠可汗匍匐在我腳下,不敢驕傲。他想借着大唐的威風降服周邊部落,然後與我爲敵,如果我悔婚,周圍部落必定認爲大唐拋棄了他。你們記住我說的就好,不用爭論了!”

冥頑不靈的腐儒反對此舉的理由太多了,連司馬光都說:“恃強棄信而絕之,雖滅薛延陀,猶可羞也。”因爲儒家思想只有面對不仁不義之國,才能發動戰爭。敵國統治者昏庸暴虐,國內民怨沸騰時,可以出兵解民倒懸,討伐不仁;或者他們背信棄義在先,叫做討伐不義。但是,凡事要根據實際情況,抓住事物的本質,而腐儒死搬教條,只知機械執行古訓,不知根據實際變通。

李世民答應與薛延陀和親,爲何中途反悔了? 第3張

孔子當年住在陳國,要去蒲邑辦事,恰逢公叔氏造反,扣留孔子,對他說:“你答應不去衛國我就放你。”於是,孔子與他訂立盟約不去衛國,結果一出城門孔子便飛奔衛國而去。子貢說:“老師,我們剛訂盟約,怎能背信棄義。”孔子說:“快走吧,這種盟約連鬼神都不會相信!”

這纔是真正的儒家,高超的水平。薛延陀打着大唐的旗號擴充自己的勢力,打算羽翼豐滿後反咬主人一口,如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此時與他講究信義不是與狼謀食嗎。

當真珠可汗拉着牛羊聘禮來到大唐,碰到了無比苛刻的點驗官員,結果以失期不至,數目不夠爲理由悔婚。其後真珠可汗一蹶不振,於兩年後的貞觀十九年一命嗚呼。兩個兒子果然鬧得不可開交,李世民於貞觀二十年一舉平定薛延陀,從此北境安寧。

儒家思想對治理天下有很大的好處,但有些腐儒樣樣好古非今,迂闊而不切實際。還好李世民對國際形式有敏銳的洞察力,沒有聽信一面之詞,果斷悔婚,才解決了薛延陀這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