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隋唐五任皇帝爲什麼一定要滅掉高句麗?

隋唐五任皇帝爲什麼一定要滅掉高句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唐五任皇帝爲什麼要誓死攻滅高句麗?翻開隋唐史,攻滅高句麗之戰佔據着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自隋文帝開始,中國就將征討高句麗做爲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執行,儘管多次面臨失誤,儘管可能導致朝代興替,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消滅高句麗!

這是爲什麼?查查《高麗好大王碑》,再看看《商頌》。如果不行,再查查,高麗王蒙的傳說,和《大荒東經》《山海經》比較比較,就更明白了。高句麗是發源於中國東北境內的一個民族,這一點無論從中國史籍還是朝鮮史籍中都可得到證實(見《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漢書·王莽傳》),現代學者對此也多有論述。

高句麗建立的政權一直居於中國轄域之內,而且這個政權始終臣服於中原王朝或在中原王朝分裂時期分別臣服於南北各王朝,除個別時期外,幾乎未獨立過。那麼,高句麗政權即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則無異議。

隋唐時期征伐高句麗的戰爭就是在統一的中央政權征討地方政權這個大原則下進行的,對此,隋唐統治者有一致的認識,即並其爲中國領土。

一、隋文帝以滅掉高句麗爲國策

隋唐五任皇帝爲什麼一定要滅掉高句麗?

當是時,黃門侍郎裴矩告知北周權臣楊堅(爾後,稱帝,是爲隋文帝):“高句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爲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中書侍郎溫彥博亦堅持說:“遼東之地,周爲箕子之國,漢家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不亡之”。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在滅陳統一全國後,遂決定正式將滅高句麗做爲一項戰略任務提了出來,他在給高句麗的詔書中說:“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然而,高句麗騎兵萬餘人繼續侵擾遼西。隋文帝乃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爲行軍元帥,周羅喉爲水軍總管,率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已無力戰鬥;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於是水陸兩路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

隋文帝功敗垂成,實爲可惜。

二、隋煬帝對外征伐高句麗,竟弒於內患之臣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更是念念不忘高句麗之患,一直在尋找藉口討伐高句麗。

公元六一一年,隋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爲由,下詔征討高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國應徵的士卒全部到達涿郡,號稱二百萬,統由煬帝御駕親征。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聲勢浩大,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展開。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數日後隋軍浮橋接成,依次渡河,殲滅東岸的高句麗軍萬餘人,乘勝進圍遼東城。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邊打邊退,引誘隋軍,致隋軍疲於奔命,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高句麗軍乘其後撤,從四面抄擊隋軍。

公元六一三、六一四年,隋煬帝又發動二次攻高句麗之戰。皆以失敗告終。

這下子,楊廣惹下了大難,山東有一個自稱“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厭戰的情緒,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鼓動百姓起事造反,隨後,瓦崗寨翟讓、李密起義,李淵太原起兵,可憐大隋二世而亡。

可以說,隋實際上間接亡於徵高句麗之役。

隋唐五任皇帝爲什麼一定要滅掉高句麗? 第2張

三、唐高祖疲於突厥之患,但指示後繼者必滅高句麗

唐高祖武德九年,新羅、百濟派使臣到長安,向唐高祖申訴:高句麗榮留王“閉道,使不得朝,又屢相侵掠”。唐派員外散騎侍郎朱子奢,前往高句麗和解。

實際上,高句麗確實不同於突厥、吐谷渾、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國。雖然表面上向唐稱臣,但一直對唐有敵視態度。儘管李淵無暇征伐,但後繼者李世民則趁高句麗羽翼尚未豐滿之際,大舉討伐之,有未雨綢繆之意。

四、李世民臨終遺恨——未能滅掉高句麗

太宗貞觀十六年,百濟又“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唐朝作爲大國,面對小國既能做到寬懷大度,又能盡情盡理。但高句麗寶藏王卻拒不接受,從而引起唐太宗征伐高句麗。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唐廷多次東征。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五月初二,張亮率水軍渡海襲佔卑沙城。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舉國震恐,自後黃城至銀城(今遼寧鐵嶺南)一帶空無人煙。後來,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徵佔高麗的預期目的。

貞觀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決定再次東征。朝議認爲高麗依山爲城,易守難攻,應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採納這一建議,唐軍數次擊敗高麗軍,高麗王被迫於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三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即鴨綠江),在泊溝城大敗高麗軍。唐軍偏師連續進發騷擾,使高麗已窮困凋弊,唐太宗乃決定二十三年徵發三十萬大軍,一舉滅掉高麗,並命人大造艦船。後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東征之役遂罷。

五、唐高宗意氣風發,遂滅高句麗

高宗李治即位後,本來與高麗、百濟之間幾年內相安無事,百濟還曾遣使入朝。然而,永微六年(655年),高麗與百濟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遂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麗。唐與高麗、百濟之間烽煙再起。

顯慶四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大敗高麗軍。百濟依恃高麗爲援,多次侵擾新羅。唐高宗遂決定先攻下百濟、再滅高麗,於五年三月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爲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十萬出兵百濟,並詔令新羅出兵策應唐軍行動。

百濟傾國迎戰,仍被蘇定方大破,國王扶余義慈被迫率衆歸降,百濟遂滅。

隋唐五任皇帝爲什麼一定要滅掉高句麗? 第3張

唐在百濟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使高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新羅文武王六年,新羅再“請兵於唐”。同年,高句麗發生內亂,莫離支男生在其父莫離支蓋蘇文死後,繼其父位,“爲其弟(男建)所逐,遣子乞師”。唐出兵,最終攻滅高句麗。

盛唐貌似今天的美國......高瞻遠矚啊......然而史學界很多人認爲,唐代統治者征戰高句麗是其人生中的一大敗筆,有窮兵黷武之嫌。

很多人並不知道,隋唐歷代統治者對高句麗所據之地認識很明確。尤其是唐朝的天下是由李淵父子打下來的,作爲開國二君,深知隋亡的原因。太宗繼位後,接受隋滅的教訓,行事處處小心謹慎,終生未犯大錯,天下出現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獨在徵高句麗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卻和暴君楊廣如出一轍。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更是將最後消滅高句麗提上了日程。高宗雖然沒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卻是逢上歷史的最好機遇。

讀遍這些歷史,我總在想一個問題:在六七世紀的東亞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國來說,高句麗不管怎麼說也是一個小國,它卻爲何讓隋唐的皇帝們如此牽腸掛肚,動員中華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後快?

唐太宗的一席話令人深思,貞觀十九年,在出徵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好一個“不遺後世憂也”!太宗這句話堪稱經典,道出了征伐高句麗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