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乾隆十三年爲什麼會發生大規模的剃髮案?這一年對乾隆而言意味着什麼?

乾隆十三年爲什麼會發生大規模的剃髮案?這一年對乾隆而言意味着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乾隆十三年,一場剃髮風波捲起了整個朝廷浪潮,這一年也是乾隆朝政局的轉折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百日剃髮是滿族的傳統喪葬習俗。從對民俗與政治關係分析中,可以明白地理解乾隆帝巧妙地利用民俗禮規實現在政務上的推陳出新。乾隆十三年對於增強乾隆朝的國勢,對於繼續保持康乾盛世巔峯期有着重要的意義。

一、剃髮案的深層追溯

1、乾隆沒有親信權臣

十多年來,乾隆帝從四書五經中尋找智慧和哲理,從歷史典籍中體會帝王的統治之術,從宋代理學名家的著作中明白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可以說,在長期的讀書和學習中,乾隆帝掌握了漢族封建文化的精粹,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文化思想體系。然而他畢竟身處九重深宮之中,閱歷有限,經驗不足。在官場政界的風雲迷霧中,面對的都是些久經歷練的老臣,他無法窺測出那些堆滿了謙恭之氣的面孔背後隱藏着什麼?

但有一點乾隆帝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要維護自己的統治,鞏固自己的帝位,就必須有一批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賢良之臣。他的周圍只有父親留下的人夥,這並不是他不想起用自己的親信之臣,只是因爲雍正帝鑑於自己兄弟爭立的教訓,防範周密,所以乾隆帝弟兄和前一輩皇子的情況大不相同,在藩邸時並無自己的私屬,再加上父親的嚴厲管教,他當了多年的皇子,也沒結交幾個官吏和好友,自然也就沒什麼可以引進的親信之臣。也就是說除了“用人惟舊”外,他別無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乾隆帝在朝中是孤立的,既沒有誓死效

忠之臣,張鄂兩黨的明爭暗鬥又使得新皇帝與舊臣僚之間多了一層隔闔。乾隆帝內心很清楚:自己皇位的繼承雖然是合理合法的,但要當好這個皇帝,必然要有衆多臣子的支持、推崇。在這種新舊更替、政權過渡、人心浮動、謠言四起(指雍正暴亡,引起人們種種猜測)的情

況下,冒然追究剃髮官員必然會引起官員的不滿、恐懼、猜疑、非議,無疑對自己新登大寶會是雪上加霜,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危脅。

乾隆十三年爲什麼會發生大規模的剃髮案?這一年對乾隆而言意味着什麼?

2、乾隆帝是一個明理豁達、注重實務的人

帝對“寬仁施政”是非常推崇的。即位後,乾隆帝在這種寬仁思想的基礎上吸取康雍統治的經驗教訓,針對康熙帝的“過寬”、雍正帝的“過嚴”,提出了“寬嚴相濟”的治國方針。可以說,乾隆帝即位之初,面對雍正十三年來的嚴苛政治,最迫切的就是實行寬仁之治。然而從嚴酷到寬容,從煩苛到寬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方面,清朝帝王十分重視“祖制”,標榜“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四項信條,祖宗的制度是千萬動不得的。另一方面,實行新政的最大困難在於乾隆帝執政不久,威望甚低,所用大學士、軍機大臣、部院尚書和督撫將軍基本上都是雍正帝倚重的臣僚。

前朝那些弊端多系他們經辦,他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不少人就是憑靠苛刻而由末棄微員青雲直上榮任大臣的,他們能緊跟當今上一起無所保留地革弊興利嗎?此外還有一些官員習於官場舊俗,胸中毫無主見,遇事不計其是非曲直和對國計民生的利弊,他們能積極支持新政嗎?乾隆帝內心十分清楚:如果想順利推行新政必須得到各級大臣的支持,任何妨礙或傷害君臣感情的事都不能做。雍正帝大喪時,諸多官員剃髮,乾隆帝雖有心維護皇家威嚴,整傷國俗民風,但如果追究起來,窮追猛查,勢必造成不小的牽連,這於自己的統治不利,於日後推行新政也會不利。乾隆帝深思之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作罷。

乾隆十三年爲什麼會發生大規模的剃髮案?這一年對乾隆而言意味着什麼? 第2張

二、乾隆十三年的社會狀況

1、改變雍正時期的社會嚴厲形勢

從社會狀況看,在乾隆帝以前清朝的五個皇帝登位都經過了激烈的鬥爭,只有乾隆帝是一帆風順,未經波折,順順當當地完成了權力的交接。這時候,乾隆帝繼承的是一份也許會讓所有帝王豔羨不己的祖業,從他所接手的祖業基礎這方面來講,他的確可以稱的上是一個

帝王中的幸運兒。此時的大清朝也算得上是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乾隆帝沒有遇到太多的棘手問題,更沒有遇到爆炸性的危機。但是他同樣面臨着急待解決的社會矛盾,面臨着需要調整和治理的國家政治。對於剛剛繼位的乾隆帝來說,最大的問題莫過於雍正年間父親實行鐵

腕政治所造成的後遺症。雍正後期,長大成人的弘曆己被封爲寶親王。在奉命參予政務的過程中,他深切地體驗到了雍正帝的統治手段。他欽佩父親的魄力,但同時又對父親的嚴苛猜忌不滿,直覺和感受使他意識到,雍正帝以強權政治誅戮宗室,打擊異已,雖然鞏固了皇位,卻使整個國家籠罩在一片哀怨聲中。

2、樹立“仁君”的形象

封建專制政治下本來就不存在平和寬鬆的氣氛,而雍正帝的嚴刑峻法,更是將人們置於一種恐懼不安、提心吊膽的境地之中,人人懷着惴惴不安之心打發着歲月,社會和官場瀰漫着緊張的氣氛,傳播着不滿的情緒。這一切對於一個肩負守成重託的君主來說,絕非好的兆頭。乾隆帝對此瞭解得一清二楚,對自己即位後,面對的問題看得也很透徹。他知道在父皇十三年苛嚴政令下,官員百姓動輒得咎,惶惶不安,現在鞏固自己統治的最好辦法就是樹立“仁君”的形象,抓緊實行一些寬仁的措施,那麼對於這些經過雍正十餘年嚴酷統治的士庶臣民來說,無疑沐浴於春風之中,情懷暢怡。

乾隆十三年爲什麼會發生大規模的剃髮案?這一年對乾隆而言意味着什麼? 第3張

三、對剃髮案的深層認識

1、治臣方式的變化

乾隆十三年剃髮案的發生,促使乾隆帝在治臣方式上發生顯著的變化。乾隆帝對待臣僚的態度由往昔的“寬”轉向了“寬嚴相濟”,對要處置的臣僚決不姑息手軟。乾隆帝即位之初,一面用封建宗法社會所強調的“敬天法祖”思想激發在朝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忠君事主,一面通過優禮獎賞使他們知遇感恩,同時裁汰了一些庸異不稱職的官員。他要迅速建立起一個能“竭力抒誠,仰佐聯躬”的中樞機構。十多年來,乾隆帝啓用心腹骨鯉之士,器重能吏世故工作人員,擺脫了朋黨之爭的局勢,推行一系列仁厚之政,迅速在朝中得到了聲望,樹底下了仁君品牌形象,非常好地調節了臣僚,真真正正完成了“權集君王於一身”。

可是正沉醉於全民敬仰、臣子伏拜情景中的乾隆帝如何也意想不到在孝賢皇后大喪中,臣子們或者違制剃髮,或者結黨營私迷惑、詢私包庇。這類做法讓乾隆帝深入地覺得手底下的臣子們按耐不住,極不安份。總的來看,乾隆帝在剃髮案的直接影響下,更改治臣方法是其整治官僚資本主義設備的一種方式,重點圍繞着皇權而進行的,是爲了能更好的維護保養皇權,推進統治。這類更改由治臣提升到施政,造成了乾隆皇帝朝政局的巨大轉變:由乾隆皇帝初期爲雍正皇帝的苛嚴而政局寬敞轉爲了賞罰分明、寬嚴相濟的統治佈局。

乾隆十三年爲什麼會發生大規模的剃髮案?這一年對乾隆而言意味着什麼? 第4張

2、民俗與政治的關係

到了清朝的時候,這種以政策、政令強制改變民俗的作法表現得更爲嚴重,比較典型的有清初剃髮令和本文所說的百日剃髮制。明朝前後二百七十六年間,漢族成年男子皆蓄髮挽髻。但清軍入關後不久,清統治後下令全部剃髮。與此同時,清統治者還派兵丁巡行街頭,武裝強迫剃頭,稍一反抗,就把頭砍下來。這種以蠻橫手段強迫其他民族改變風俗習慣的做法,激化了民族間的矛盾,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剃髮鬥爭。但清王朝憑藉強大的武力強令漢人改變幾千年的習俗,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大屠殺的悲劇。反清鬥爭雖經久不斷,但久而久之,剃髮織辮還是成爲外國人眼中中國人的象徵。剃髮令終於在強大的政治支持下戰勝了數千年的風俗習慣,使得漢人被迫認同。

結語:乾隆朝前期這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是清朝發展的全盛期。在這個全盛期中,一個與民俗禮制糾纏在一起的剃髮案看似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卻是乾隆朝前期政風轉變的一個基點。這種轉變在當時的條件背景下是十分必要的,它使清朝全盛的局面得以繼續保持,使國家政

權得以鞏固。可以說,乾隆十三年是乾隆朝政局的重要轉折點,對乾隆朝興盛局面及整個康乾盛世巔峯期的保持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