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過春節又爲何叫過年?背後有什麼樣的說法?

過春節又爲何叫過年?背後有什麼樣的說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即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有民俗學家指出,古時候民間所說的“春節”實際上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節氣。中國是農耕民族,對於辛苦勞作的農人們來說,春天是萬物復甦,農作物茁壯成長的關鍵期,因此在南北朝時期,甚至將整個春季視爲“春節”。辛亥革命以後,我國才和西方接軌,採用陽曆。但對於中國人來說,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才叫真正的“過新年”。

民俗學家指出,“年”實際上指的是一種“年獸”。每年除夕,“年”就會來到人間爲非作歹。凡“年”所到之處,百草不生,一片狼藉,百姓們都十分懼怕。

過春節又爲何叫過年?背後有什麼樣的說法?

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人們就發現這種怪物害怕紅色和鞭炮聲。之後,每到除夕之時,家家戶戶就掛滿紅布,並通過放鞭炮驅趕年獸。等到時辰一過,“年”就跑了。

另外,春節還和古時農人祈求豐收的祭祀活動有關,可追溯至神農氏時期的“臘祭”。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指出:“年,谷熟也”。甲骨文中,“年”由一“禾”一“人”構成。年本義就是豐收時節的意思。種植由人定,但天氣的好壞則由天定。穀物的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壞,因爲“過年”,實際上也是慶祝五穀豐登,祈求風調雨順的重大儀式。

“年”也是時間的計量單位。中國古代對時間是認識比西方早許多。早在西周時期,“年”已經從單純的穀物成熟之義,轉變成時間的計量單位了。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年”又和“春”密不可分。

我們現在仍然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上古時期的農耕文明。春天是一年的開始,“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對於中國古人來說意義重大,有萬象更新,一元復始的吉祥之義。

過春節又爲何叫過年?背後有什麼樣的說法? 第2張

自古以來,春節就是中國人的重要節日,人們都十分重視春節在人一年之中意義。民俗學家指出,周代的《尚書》中就指出:“正月一日爲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春節,是一年的開端,一個月的開端,一天的開端,是三個開端的結合,因此被稱爲“三朝”或者“三始”。

歷經漫長的歲月,過年的目的、習俗、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期待並未改變。一年之計在於春,讓我們告別過去,迎接新年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