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顯復位之後,武則天是怎麼度過的?

李顯復位之後,武則天是怎麼度過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顯復位之後,武則天是怎麼度過的?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武則天退位的時候年老體衰,還臥病在牀,所以她人生最後一年的日子並不好過,但這並不妨礙她設計向推翻的人復仇。

李顯復位之後,武則天是怎麼度過的?

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爲周,定都神都洛陽,以李旦爲皇嗣,賜名武輪,至此武氏正式取代李氏成爲天下主宰。

武則天稱帝之後,在政治國理政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在繼承人問題上,她一直都在立子還是立侄這件事上猶豫不決。

武則天起初比較傾向於立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爲太子,但此二人才能平庸,品德也不是很好,讓武則天不是很放心,便開始考慮依然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但又不甘心將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還給李家。

就在武則天猶豫不決的時候,她的宰相兼好友狄仁傑對武則天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爲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狄仁傑的意思是,武則天要是立兒子爲太子,那以後就可以配享太廟,兒孫千秋萬代都可以坐江山了;但要是立侄子爲太子,歷史上哪有皇帝讓姑姑進自家太廟的呢?

狄仁傑眼光毒辣,一句話就戳到了武則天的痛處,武則天因此不再打算立侄子爲太子。

後來,武則天多方徵詢了朝臣的意見,又廣泛瞭解了民心,得出了天下人多數還是支持李唐的結論,她就更加擔心武氏後人無法坐穩皇位了,於是下定決心立兒子爲太子。

當時武則天活着的兒子有兩個,分別是三子李賢和四子李旦。

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後,唐中宗李顯繼承皇位,他任命韋皇后的父親韋玄貞當侍中,還說出了“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之類的混賬話,結果觸怒了武則天。

武則天最擔心的其實是韋氏外戚崛起對她造成威脅,武則天便藉機廢除了僅僅當了五十五天皇帝的李顯,封他爲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爲皇帝,是爲唐睿宗。

李旦是個性格羸弱,優柔寡斷的草包,所以他就是個傀儡皇帝,大權其實掌握在武則天手上。

許多支持李氏的大臣爲了剷除武則天,於是紛紛發動叛亂,這裏面最著名的莫過於英國公徐敬業的叛亂了,還有以琅琊王李沖和越王李貞爲首的宗室叛亂,但無一例外地被武則天殘酷鎮壓。

爲了穩固統治地位,武則天開始大肆殘殺李氏子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紀王李慎、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等,這些人要麼被迫自殺,要麼被拉去市曹斬首,要麼莫名其妙地死在流放途中,李唐宗室幾乎就要被殘殺殆盡了。

到690年的時候,已經沒有人可以威脅到武則天的統治地位了,她便廢除李旦,自己登基上了皇帝。

武則天雖然名義上讓李旦當皇太子,但因爲他比李顯年紀小,才能又十分平庸,所以武則天更傾向於李顯當皇太子。

在狄仁傑的建議下,武則天將李顯接了回來,李旦又很識時務地主動讓賢,李顯因此順利登上太子之位。

事情發展到這裏,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利於李氏的方向發展,但隨着武則天逐漸年老,她也開始變得十分昏聵,不但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還寵信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讓他們掌握了太大的權力。

武三思和武承嗣當然不甘心失去當皇帝的機會,於是極力巴結二張,甚至爲他們執鞭牽馬,極盡諂媚。

二張的態度由此發生了極大變化,他們開始支持立武氏爲嗣,不斷向尚在病中的武則天吹枕邊風,還陷害支持李唐的宰相魏元忠等人,使得天下回歸李唐的形勢有發生逆轉的巨大危險。

705年,武則天病情加重,開始臥牀不起,只有二張在身邊伺候她。支持李氏的大臣擔心武則天傳位給李顯的態度發生變化,便決定發動政變,強行讓李顯繼位。

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和袁恕己經過詳細謀劃,還拉攏了禁軍統領李多祚,以二張謀反的名義發動政變,帶兵殺入皇宮,斬殺二張及其黨羽,然後包圍了武則天居住的集仙殿。

李顯復位之後,武則天是怎麼度過的? 第2張

武則天見大勢已去,爲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於是下詔傳位給李顯,並搬到洛陽西北側的上陽宮居住。

張柬之等人之所以沒有殺掉武則天,其實是出於多方面考慮的,但主要有兩點,一是擔心激起武氏集團的瘋狂反撲,二是武則天畢竟是李顯的親生母親,殺掉她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也正是因爲張柬之等人沒有殺掉武則天,更沒有對武氏集團進行清算,這就爲他們自身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李顯登基之後,國號也恢復爲唐,他開始論功行賞,張柬之等五人都加官進爵,被封爲宰相,掌握了朝政的控制權,還都成爲公爵,一時風光無限。

而被迫禪位的武則天,自失去皇位並離開皇宮之後,生活就變得比較悽慘了。

據記載,武則天在上陽宮養病,雖然被李顯尊爲“則天大聖皇帝”,享受着如同太上皇待遇,但其實形同囚禁,她既無法出宮,外人也無法入宮見她,只有李顯每隔十日去看望她一次,但也只是形式而已,僅僅是爲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孝道罷了。

大臣盧懷慎曾進諫李顯說,不要學習漢高祖劉邦將父親劉太公放在宮外居住的例子,還是將則天皇帝接回宮中奉養比較好,這樣纔是真正的孝道,但李顯沒有納諫。

事實上,李顯心中對武則天是有氣的,因爲武則天奪取了李唐江山,還將李氏子孫殘殺殆盡,李顯和弟弟李旦雖然保住了一條命,但也過了十幾年提心吊膽的日子,簡直是苦不堪言,所以他對武則天也就只能這樣了。

因此,那時候的武則天可以說是人走茶涼,風光不再,還享受不到天倫之樂。

據記載,武則天晚年的時候依舊十分喜歡打扮自己,“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這對於一個八十多歲的人來說,是極爲難得的。

但武則天自從去上陽宮居住之後,因爲心中鬱悶,心情不佳,就不再打扮自己了,顯得十分蒼老和憔悴。

那時候武則天已經病得很重了,她也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十分傷感。

但武則天畢竟是個逞強好勝的女人,她不甘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也不甘心看着發動政變推翻自己的張柬之等人享受榮華富貴,於是決定抓緊時間做最後一件事。

有一次,李顯將要去看望武則天,武則天故意不梳洗打扮,還將頭髮搞得十分凌亂,結果李顯看到她這幅模樣,立馬就給嚇到了,便問她爲何如此憔悴。

武則天知道李顯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哭哭啼啼地說,我聽從狄仁傑等人的建議,將你接回洛陽並立你爲太子,自然是要將皇位傳給你的,可是張柬之等五賊卻貪求事功,結果把我趕到這裏來,我才變成這幅模樣啊!

李顯聽完武則天這番話,大爲感動,便跪地不起,拜謝死罪,武則天則讓他起來,母子二人因此重歸於好。

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上入見,大驚。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

事實上,武則天說的這番話,水平之高,用意之深,可以說是殺人不見血的。

那麼,武則天這番話究竟包含啥意思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武則天是在告訴李顯,自己肯定是要將皇位傳給他的,這是毋庸置疑的。武則天在之所以強調這件事,是爲了將自己決心還政於李氏的想法明確講出來,也表達了對李顯的愛護和看重;

第二,“貪求事功”四個字說得非常好,武則天的意思是,皇位遲早是李顯的,張柬之等五賊爲了取得擁立之功,竟然發動政變來提前奪取政權,其居心何在?武則天雖然沒有明着要求李顯處置這五個人,但她卻在李顯心中埋下了一顆雷,隨時都會爆炸。

第三,武則天利用親情和政治對李顯展開攻勢,既可以維護自己的尊嚴,還可能保護武氏子孫不被李顯清算。

那麼,武則天的這番話究竟起到作用沒有呢?

答案是肯定的。

自從那次對話之後,李顯對武則天明顯孝順多了,時常去看望,還加派人手照顧她,她的病情因此緩解了不少,這也是她爲何在退位之後還能夠多活十個多月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李顯還開始重用武三思等武氏族人,讓他們繼續參與朝政;但對張柬之等參與神龍政變的人,李顯則明顯開始產生了排斥心理。

武三思原本就跟李顯是姑表兄弟,他的兒子武崇訓還娶了李顯和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爲妻,所以二人又是兒女親家。

李顯登基之後,因爲跟武三思關係親近,所以沒有殺掉他,只是將其排除在朝堂之外。但自從李顯跟武則天交談一番之後,李顯對武三思就更加沒有敵意了,還將他對李氏子孫做的種種事情拋之腦後。

武三思重新被啓用之後,他注意到,由於李顯懦弱無能,所以朝政都是由韋皇后和昭容上官婉兒等人把持。武三思便步步爲營,他先是與上官婉兒暗渡風月,然後在上官婉兒的引薦下,與韋皇后苟合成奸。

武三思與上官婉兒和韋皇后的醜事,當時在宮中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只有被戴了兩頂綠帽子的李顯不知道。有時候武三思和韋皇后甚至當着李顯的面舉止親密,李顯都視若不見,甚至陪着他們一起狎遊,可見他的心有多大。

韋氏與武三思調笑戲謔,對飲親狎,李顯視以爲常,不以爲然,甚或陪着狎遊。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野心其實很大,她們都想效仿武則天成爲女皇,所以他們這才積極拉攏武三思,甚至不惜出賣肉體。

對於武三思而言,他雖然失去了成爲太子的機會,武則天又被迫退位了,但隨着他的重新崛起,他也意識到如果與韋氏集團聯合,或許有機可趁,所以他才幹出不要臉的事,跟兒子武崇訓的丈母孃韋皇后攪合在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朝局就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張柬之等五人雖然十分支持李唐又大權在握,但李顯在武則天的挑唆下開始不喜歡他們,武三思和韋皇后爲了實現各自的政治野心,也是欲除之而後快。

而張柬之等人也開始覺得武三思對李唐江山是個威脅,便不斷建議李顯殺掉武三思,但李顯怎麼可能聽他們的建議,殺掉自己寶貝女兒的公公呢?

我們回過頭再說說武則天的情況。

705年12月,武則天的病情開始加重,眼看自己不行了,於是立下遺詔,去掉自己的皇帝稱號,改爲則天大聖皇后,並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和柳奭三人的親屬。

當年12月16日,武則天去世,享年八十二歲,半年之後後被埋葬在乾陵,與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武則天的遺詔,其實是她放的最後一個大招,那她這麼做的目的何在呢?

第一,武則天去掉自己的帝號,既是爲了讓自己可以與李治合葬,也是爲了再次向李氏子孫示好,更是爲了向李顯展示自己把江山還給李氏的決心;

第二,武則天赦免罪臣的家屬,也是在努力挽回自己乃至武氏家族的聲譽,從而博取人們的寬恕和同情心。

第三,武則天何嘗不是在暗示李顯,自己已經努力在贖罪了,那麼陷害自己的張柬之等人該怎麼辦呢?

武則天這麼做的效果確實很好,她死之後,李顯不但大辦了她的葬禮,還下定決心重用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並對張柬之等人進行打壓。

在李顯的縱容下,武三思和韋皇后對張柬之等人展開了全方位打壓。武三思還在上官婉兒的男寵崔湜和謀臣鄭愔的建議下,讓李顯封張柬之等五人爲郡王,以此明升暗降,剝奪他們的宰相之職。

李顯自然是很高興的,於是封張柬之等五人爲郡王,免去他們參政事的資格。張柬之等人氣得直跺腳,但又無可奈何,只得接受郡王爵位,並遠離朝堂在家中養老。

706年,武三思和韋皇后痛打落水狗,在他們的建議下,李顯將五王全部貶黜到外地任職。不久之後,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其餘三人則被李顯派人去殺死。

至此,武則天的仇算是得報了。

我們可以發現,五王之死雖然不是武則天親自策劃的,但她對李顯說的話,以及她在臨終前的所作所爲,都是在促使李顯清算五王,而且最後也確實實現了。

我們不得不佩服武則天的政治智慧,也難怪她可以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皇,確實是非常厲害的一位女性。

不過,讓武則天沒想到的是,自己死後竟然有很多人想向她學習,先是韋皇后爲了成爲第二個女皇,跟女兒安樂公主一起弄死了李顯;後來,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因爲受了她的影響,竟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與李隆基展開了激烈的姑侄鬥法。

武則天去世後不到十年,她的後輩之人爲了爭奪皇權,發動了無數政變,最後搞得血流成河,天下大亂,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因此,我們在讚揚武則天功績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她確實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