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大臣擁立朱祁鈺上位的原因是什麼?

大臣擁立朱祁鈺上位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臣擁立朱祁鈺上位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明英宗此時已然陷入人生低谷,同時生活又給他紮上一刀:

他最大的依仗——身後的大明朝廷在他被俘虜後,直接將他的弟弟推上了皇位,他被迫成爲了所謂的"太上皇"。

要知道,此時的他深陷敵營,皇帝的身份是他最大的保護,一旦他失去了這層利用價值,那麼他的性命隨時可以被瓦剌人取走。

當時大臣們爲什麼要採取這種不合乎常理的做法呢?

大臣擁立朱祁鈺上位的原因是什麼?

一、現實狀況——進退維谷,腹背受敵

皇帝被俘虜,對於國家而言可不是少了一個人那麼簡單。

一是軍心民心不穩,士氣大損

皇帝已然成爲肉票,大明臣民處處受壓制

當時的瓦剌雖說是兵強馬壯,但是他們也懼怕用強直接攻城池會帶來大失元氣的損傷。他們瞅了一眼手中的明英宗,陡然計上心來——你不是皇帝嗎,整個大明誰敢不聽你的話?你讓部下直接投降,誰敢抗旨不遵?

不過,有着這一個無比值錢的肉票,拉着他到處溜達,瓦剌人依舊能在誠惶誠恐的大明臣民手中敲詐獲得大筆金銀財寶,穩賺不賠。而且在雙方的交鋒之中,大明往往處於被動地位,不敢反擊不敢反抗,縱使臣民們有一腔保家衛國的熱血,也只能是畫地爲牢,不敢輕舉妄動。

因此,只有讓英宗失去這層"皇帝"的價值,讓貪得無厭的瓦剌人無法從中攫取利益,大明才能夠化被動爲主動,改變局勢謀得生存。

另立皇帝,讓英宗成爲"太上皇",使得瓦剌人手中的籌碼大幅降低,在此時乃是上上之選。

二、前車之鑑——宋靖康之恥

然而,宋徽宗的這個年輕的兒子軟弱寡斷,遇到事情也拿不出主意,只會偏聽讒言,缺乏自己的判斷力,不是個合格的繼任者。

宋徽宗這父子倆都一樣,面對敵軍時候自己只想逃,只想通過講和的方式解決戰爭,沒有奮死拼搏的魄力,將百姓社稷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最終,在這樣軟弱無能的統治中心的帶領下,大宋節節敗退,徽欽二聖直接被俘,昔日的千金萬貴的王公貴族大多受盡屈辱而死,而退守到長江之南的南宋朝廷再要想收復北地更是難上加難,最終還是被一口吞滅,山河破碎。

大明的臣子們從這段歷史之中達成了兩個共識:一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能夠帶領上下臣民決一死戰;二是誓死不退,堅守京師,背水一戰纔有翻盤的可能。

應該擁護誰爲皇帝的問題,在此時已然明朗——

當時的太子才兩歲,如果要讓他主導政事自然少不了太后皇后的輔佐,這就意味着大小事的決定權落到了這兩後手中。

可是,並不是所有女性都有呂武之才,這兩後從小受的便是深閨中的教育,對政事哪裏能夠清楚明白?何況在英宗被俘的消息傳來之後,這兩後除了哭哭啼啼求神拜佛,做不出更好的舉動,國家大小事哪裏能指望的上她們?幼小的太子在這層考量之下無法登上帝位。

而最佳人選則是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

他年輕有爲,氣度不凡,而且有監國的經驗,能夠鎮的住臣子,是帶領臣子們上下一心抗擊敵軍的不二人選。雖然太子尚在,擁護朱祁鈺上位不合禮法,但是事急從權,這一個抉擇直接影響到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於是,在這危難關頭,他接下了大臣們的請求,即位稱帝,史稱景泰帝。此時的帝位,更是一份天大的責任沉甸甸的壓在朱祁鈺的心頭。

漂亮的京師保衛戰

朝廷一切迴歸正軌

,國家的機器再度運轉起來,讓人看到了不盡的希望。

瓦剌這下就急了。原本籌碼在手以爲勝券在握,能夠成功複製金朝的勝利,沒想到這明朝竟然是這樣的應對策略,讓他們心裏發慌。

爲了儘快獲得勝利,瓦剌又想出一個招數:以歸還英宗的藉口率兵直接圍攻京師。正統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日,瓦剌兵臨京師城下,

在土木之變發生後至瓦剌抵達京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在景泰帝的帶領下,在明臣于謙的籌謀策劃之下,整個明朝廷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他們先將人心穩住,

不僅用重罰壓制了"南遷""降敵"等言論,而且處決了當時慫恿英宗不顧一切前往親征的宦官大臣,輿論控制住了,人心也就齊了,內部局勢便穩住了。

接着,以十分積極的態度去部署城防:

日夜訓練軍隊,短時間內戰鬥力迅速提升;用重賞鼓勵民間力量將遠在京郊糧倉的糧食運送到京城中來,確保京師中糧草充足,不至於一被圍攻立馬繳械投降:迅速從各地調來兵力,順應形勢的需要重新整合軍隊,任用良將,把守各個重要關口;發動羣衆短時間內完成城牆加固的工作,爲京師的安全加強保障。

曾經土木之變,大明幾十萬精銳毀於一旦,京城防守隨之疲軟;但是就在這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京城防守力量充裕,士氣強盛且都身強體壯。短時間內扭轉局勢,既離不開籌謀者的佈局謀略,也離不開這又快又強的執行力。

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統治核心的指揮調度,若換做不諳世事的小太子和耳根子軟的太后、皇后執掌政權,則萬萬達不到如此迅猛的效果。

但是歷史不會忘記,在這般危難的關頭,正是這位青年人的臨危受命,毅然決然的承擔下這天大的責任!

結語: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京師保衛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大明的可貴可敬之處。面對可能發展爲萬劫不復的災難時,

大明不退

,能夠迅速調整自身狀態,以極佳的士氣迎敵。君臣一心,保家衛國,從不苟且偷生。正是這種不退的氣節,大明得以置之死地而後生。

縱觀大明兩百多年國祚,從未以金錢換和平,從未以割讓土地換得安穩,更從未派遣弱女子前往和親。

就算到最後再回天無力之時,崇禎皇帝依舊沒想過講和,沒想過屈服,"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將自己的性命與腳下的土地緊緊相連,與黎民百姓緊緊相依,可謂君王死社稷,這種鐵骨,與宋的卑躬屈膝形成強有力的對比,也在青史上成爲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