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爲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爲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裏,它們有過強盛的巔峯,也有過衰弱的低潮,實力的跌漲可以從都城變遷中窺視一二。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爲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一、秦國(雍、涇陽、櫟陽、咸陽)

戰國初期,秦國的都城是雍,這也是贏氏宗廟的所在地。

公元前419年,秦靈公爲了進入中原和魏國交戰,也爲了擺脫舊貴族的羈絆,將都城遷到涇陽;

公元前383年,秦惠公爲了北退戎狄,東面與魏國爭奪河西地區,將都城遷到櫟陽;

公元前350年,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大增,對外戰爭多次取得勝利,領土越來越大,爲了便於掌握全局,秦孝公將都城遷到咸陽。

總結:秦國都城遷移方向是從西向東,更好地進入中原。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爲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第2張

二、楚國(郢、陳、巨陽、壽春)

戰國初期,郢是楚國的都城,從楚文王開始,有400年曆史;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陷楚國都城郢,楚頃襄王退守陳,將都城遷到此地;

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把都城遷到巨陽;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再次把都城遷到壽春。

其實,戰國250年,楚國有五次遷都,另外兩次分別是鄀、鄢,因爲時間短暫,結果又回到郢,所以不算在內。

總結:楚國數次遷都,都是爲了躲避秦國的兵鋒。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爲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第3張

三、燕國(薊、中都、武陽)

燕國雖然躋身戰國七雄之列,但是影響力卻極弱,這源自於地理因素。

兩百多年來,與燕國接壤的國家只有齊、趙、中山三國,相對來說,受到的威脅並不大。

戰國初期,燕國的都城是薊,到了燕昭王時期,秦開爲燕國擴土千里,北面的防禦壓力加大。

因此,爲了防備南方的齊國和西方的趙國,燕昭王建“三都”體制,即爲薊城、中都和武陽。

總結:無法擴張且外部沒有壓力,燕國都城不需要搬遷。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爲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第4張

四、趙國(晉陽、中牟、邯鄲)

晉分三家之後,趙國的都城便是晉陽。

公元前423年,趙國內部發生動亂,趙桓子和趙獻子爭奪國君之位,得勝後的趙獻子把國都遷到中牟;

公元前386年,因爲趙武公之子公子朝作亂,趙敬侯把國都遷到邯鄲。

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地理因素,中牟處於趙國邊陲,離齊國和魏國太近,安全上存在很大的隱患。

總結:趙國都城遷移的主因大多是躲避內亂。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爲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第5張

五、韓國(平陽、宜陽、陽翟、新鄭)

晉分三家之後,韓國的都城便是平陽。

公元前416年,韓武子爲了向東擴張,將國都遷到宜陽;

公元前405年,韓景侯爲了與楚聲王爭奪潁汝之地,也爲進攻鄭國做準備,把國都遷到陽翟;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吞併鄭國,韓國領土擴大,爲了便於管理全境,將都城遷到新鄭。

總結:韓國都城遷移以被動防禦爲主。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爲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第6張

六、魏國(安邑、大梁)

晉分三家之後,安邑便是魏國的都城。

戰國初期,三晉結爲戰略同盟,由於地理因素,魏國只能向西擴張,安邑恰好處於魏國的西邊。

當都城是安邑時,表示魏國的戰略重心在西方,這段時期秦國被打得擡不起頭,甚至差點滅亡。

公元前361年,三晉聯盟破裂,魏惠王爲了找回霸主地位,計劃吞併趙、韓兩國,於是把重心轉到東方,將都城遷到大梁。

總結:魏國都城遷移代表魏國戰略重心的改變。

從都城變遷中分探索戰國七雄實力的變化,爲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第7張

七、齊國(臨淄)

從西周到戰國,齊國一直是強國,因爲地理關係,身邊並沒有勁敵。

在戰國七雄當中,齊國統一六國的機會最大,可惜一手好牌被打爛了。

齊國君主們安於享樂,沒有向外擴張的野心,所以都城臨淄一直都沒變化。

總結:都城不變遷,代表齊國君主們的不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