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重耳爲什麼將機會留給夷吾?他爲何放棄當國君?

重耳爲什麼將機會留給夷吾?他爲何放棄當國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重耳,即晉文公,春秋時期晉國第二十二任君主,他的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繼齊桓公稱霸中原後,晉國的實力也越來越強,有取而代之之勢。

可是在這關鍵時候,晉國發生內亂,導致實力衰退,這便是“驪姬之亂”。

公元前656年,看着兒子奚齊已經11歲,驪姬覺得不能再等,而且輿論也製造得差不多了。

驪姬逼死了太子申生,但是晉獻公還有其他兒子,這些人都是奚齊的潛在敵人。

尤其是重耳和夷吾,兩人的才幹比其他兄弟更高一籌。

重耳爲什麼將機會留給夷吾?他爲何放棄當國君?

當聽說驪姬要向他們下手的謠言後,重耳和夷吾非常害怕,都逃出晉國避難。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逝,奚齊正準備即位,卻遭到擁護太子的裏克,以及擁護重耳、夷吾的大臣聯合反對。

他們接連殺死奚齊和卓子,控制了朝堂,此時晉國國君之位空懸。

在晉獻公的兒子中,重耳的能力最高,於是派出使者前往翟國請重耳回來當君主。

《史記》有記載,“使人迎公子重耳於翟,欲立之。”

對於重耳來說,回晉國還是不回晉國,這是一道相當困難的選擇題。

如果選擇回去,很有可能成爲晉國國君;如果不回去,就只能躲在別人的屋檐下 ,做一名流亡公子。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道選擇題並不難,會毫不猶豫地打包回晉國。

但是重耳放棄了當國君的機會,選擇繼續在外流亡,這是爲什麼呢?

在重耳看來,自己回晉國當國君,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可是目前一個條件都沒達到。

重耳爲什麼將機會留給夷吾?他爲何放棄當國君? 第2張

第一個條件是有強大的外援,它的能力足以震懾和擺平晉國國內的反對力量。

按當時的天下局勢來說,齊、楚、秦三國都有這個能力。然而,重耳與齊楚兩國並不熟,無法得到支持。

至於秦國,秦穆公更傾向於夷吾,因爲重耳的才能更強,秦國不希望晉國強大起來。

第二個條件是有良好的內應,就是所謂的宗族大家。

畢竟重耳已在外流亡了五年,晉國內部發生了什麼變化都不清楚。

在不知水深淺的情況下,不應該貿然捲入其中,畢竟風險太大,一不小心就會人頭落地。

況且,重耳有明顯的把柄,那就是當初違背晉獻公的命令而出逃。

而且作爲兒子,晉獻公去世時,重耳沒有留在靈前哭祭。

既然打定主意不回國當君主,重耳便用這番話拒絕了使者。

《史記》有記載,“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

既然重耳放棄了這個機會,裏克只能另找國君人選,隨後看中了重耳的弟弟夷吾。

沒多久,夷吾返回晉國即位,史稱晉惠公。

重耳爲什麼將機會留給夷吾?他爲何放棄當國君? 第3張

與哥哥重耳一樣,夷吾也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他回晉國之前做了兩件事。

一是讓秦國成爲外援,他向秦穆公承諾,只要當上了國君,就把河西之地割讓給秦國;

二是讓裏克成爲內應,承諾只要當上國君,就把汾陽城賜給他作封地。

可是,夷吾當上國君後就翻臉不認人,不僅不賜地給裏克,反而還逼死他,至於承諾秦國的河西之地,直接耍賴不辦。

一把好牌就這樣玩壞了,間接地幫助重耳重返晉國。

歷史證明重耳的選擇是對的,有時候需要經過一番歷練、磨難後更出彩。

上天安排的機遇,需要恰當的時間和恰當的地點,你才能脫穎而出。

重耳與他的團隊就是如此,經歷一番磨難和考驗,擁有了更高的視野。

後來,重耳回國即位僅僅數年,就成爲天下霸主,與流亡十九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如果重耳直接接受裏克的邀請,歷史必然發生改變,能不能成爲春秋第二霸主就是個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