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非嫡非長的趙恆爲什麼能當上皇帝呢?

非嫡非長的趙恆爲什麼能當上皇帝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非嫡非長的趙恆爲什麼能當上皇帝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宋太宗趙光義有9個兒子,爲何不傳位皇長子,而讓皇三子上位?趙恆既非趙光義長子,又不是皇后所生,爲何能逆襲上位?

“燭影斧聲”中的趙光義

非嫡非長的趙恆爲什麼能當上皇帝呢?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11月14日),趙匡胤在萬歲殿崩逝,享年五十歲。宋太祖駕崩時,孝章皇后急令宦官王繼恩召皇子趙德芳入宮,料理後事。可是他卻徑自去南府宣召皇弟趙光義,繼而促使趙光義登基,是爲宋太宗。

關於趙匡胤的死,與趙光義的“接棒”,引發了時人與後世的諸多懷疑,並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爲了證明自己接班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了“金匱之盟”自證。所謂“金匱之盟”,是指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皇位實行兄終弟繼,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爲“金匱之盟”。

趙光義到底是如何繼位的,終成歷史之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宋太宗即位,屬於自立,大太監王繼恩功不可沒。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王繼恩倍受信任和重用,任排陣都監,久領兵於河北。公元994年,領衆數萬的李順,連破漢州(今四川廣漢)、彭州(今四川彭縣),佔成都,建國號大蜀。王繼恩爲劍南、兩川招安使,率軍分兩路入川,攻陷成都,李順被俘。王繼恩攻佔成都後,因功被授予宣政使,並領順州防禦史。

錯失皇位的皇長子

非嫡非長的趙恆爲什麼能當上皇帝呢? 第2張

趙光義有史可查的后妃有12人,共爲他生養了9子7女。其9個兒子分別爲長子趙元佐、次子趙元佑、三子趙元侃、四子趙元份、五子趙元傑、六子趙元偓、七子趙元偁、八子趙元儼、九子趙元億。

趙光義的皇位有點“來路不正”,傳位時,也得按照他當初的說法,應依杜太后留下的遺命行事——“兄終弟繼”,即傳位給四弟、秦王趙廷美,這樣的結果,他當然不能接受,所以,他要趁崩逝前,除掉這個障礙。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五月,宋太宗因害怕四弟秦王趙廷美繼承皇位,便誣陷趙廷美與盧多遜密謀造反,將趙廷美廢爲庶人,遷居涪陵。雍熙元年(984年),趙廷美來到房州(今湖北房縣),因憂悸成疾而病逝,享年三十八歲。

由於五弟趙光贊幼年夭亡,趙廷美這一死,趙光義的後繼者,只能是自家子孫了。按照立長的繼位傳統,這太子之位,就會歷史性地落到皇長子趙元佐的頭了。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爲,在趙廷美受諂被貶事件中,有一個人站出來爲他鳴冤,這個人就是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趙元佐深知四叔趙廷美實乃受父皇所迫害,因而出面向宋太宗申辯。但是,這卻無法改變趙光義的決定。

趙廷美死後,趙元佐因傷心加恐懼,因而致病發狂,以致因爲小錯就用尖刀殺傷侍者。雍熙二年(985年),病情略有好轉,宋太宗很高興,爲此而大赦天下。重陽日宮內宴會,趙元佐病剛好,不在赴宴之列,諸王宴會後回來,晚上經過趙元佐的宅第。趙元佐說:“你們都侍候皇上宴會,只有我未到,這是拋棄我啊!”於是發怒,喝醉酒後在晚上縱火燒宮。宋太宗詔令派御史捕捉趙元佐,送到中書省審問,廢爲平民,安置在均州。宰相宋琪率領百官三次上表,請求留趙元佐在京師。趙元佐走到黃山,宋太宗召他回來,廢居南宮,派使者守護。

被“餡餅”砸中的皇三子

皇長子趙元佐因瘋癲被貶,想接棒趙光義是不可能的了。皇長子不在考慮之列,皇次子趙元佑的希望最大,可是,趙元佑還沒等到他老爸駕崩,他就早於趙光義5年就病逝了。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趙元佑獲封廣平郡王,次年,進封陳王。雍熙年間,任開封尹兼侍中,進封許王,加中書令。淳化三年(992年)去世,年僅27歲,連個後代都留下一個。

四弟死了,長子瘋了,次子沒了,趙光義的年齡也大了,身體也日漸衰弱,身後事是亟待考慮的。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參知政事寇準勸太宗議立太子,二人商定,立趙元侃爲太子。這對於趙元侃來說,無異於是件“天上掉餡餅”的大好事。

趙元侃,初名趙德昌,系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親爲宋太宗的嬪妃李夫人。趙德昌幼時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時,喜歡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深得宋太祖喜愛,將他養在宮中。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被授爲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韓王,並改名趙元休。雍熙三年(986年)七月,改名趙元侃。端拱元年(988年),封襄王。 淳化五年(994年)九月,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趙元侃被立爲太子,並改名趙恆。趙恆既非太宗的長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輪不上他繼位的,但是,由於其長兄趙元佐發瘋、二哥趙元佑無疾暴死,他纔有幸成爲太子。

呂端大事不糊塗

熟悉近代史的人,都聽說過偉人的一句話,那就是“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稱讚某帥的。前文中的呂端,就是太宗朝時的宰相,趙光義對他的評價就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呂端,幽州安次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人,生於官宦之家,爲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呂端自幼好學上進,最初以父蔭補官千牛備身,後周時爲著作佐郎、直史館。北宋建立後,歷知成都府,宋太宗時累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至道元年(995年),呂端拜相,出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門下侍郎、兵部尚書。宋太宗欲用呂端爲相時,卻遭到一些人的反對,理由是:“呂端爲人糊塗。”趙光義卻執意要任用呂端,並對人言:“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爲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宋史·呂端傳》)

宋太宗確實沒看錯人,關鍵時刻,就是這個“大事不糊塗”的呂端維護了他的決策。至道三年二月,宋太宗趙光義病重,朝廷中爲謀立新皇帝展開了明爭暗鬥。李皇后和手握重兵的大太監王繼恩(就是前文述及的那個擁立趙光義上位有功的太監)不喜歡趙恆,因此王繼恩乘太宗病重期間,暗中串聯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並與李皇后一起謀立被軟禁的趙元佐。

三月二十九日,宰相呂端入宮問疾。這時太宗已危在旦夕,呂端見太宗左右只有王繼恩和李皇后,卻不見太子趙恆,他擔心王繼恩會故伎重演,在傳位之事上耍花招,急忙回到宰相府,祕密寫了一封信,讓心腹送給太子,催促他趕快入宮,以防不測。

正在這時,宋太宗已經駕崩,李皇后讓王繼恩來到中書省告訴呂端,呂端知道有變,抽身出閣,反手將王繼恩鎖在中書畫閣中,並派人看守王繼恩。呂端從中書省來到萬歲殿,以宋太宗的生前意願爲依據和李皇后理論,最後擁立太子趙恆即位,是爲宋真宗。

即位後的“賞罰分明”

宋真宗上位後,對與其皇位之爭利益相關的諸人,各有賞罰。呂端因力挫李皇后及王繼恩的陰謀,扶立真宗即位,以功加右僕射。鹹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鹹平三年(1000年),呂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司空,諡號“正惠”。王繼恩則被黜爲右監門衛將軍、均州安置,後死於貶地。

宋真宗即位後,念及趙元佐是自己的同母兄長,起任趙元佐爲左金吾衛上將軍,並恢復趙元佐被宋太宗剝奪的楚王爵位。聽任他養病不上朝,再加檢校太師、右衛上將軍。宋真宗封禪泰山後,實任趙元佐爲太傅;祭祀汾陰,升爲太尉兼中書令,又加任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拜任爲天策上將軍、興元牧,賜帶劍上殿和詔令上書不稱名的待遇。

真宗之子宋仁宗趙禎即位後,又加封其大伯趙元佐爲江陵牧,並增加其食邑。天聖五年(1027年)十二月,趙元佐去世,享年六十三歲,追封齊王。明道二年(1033年),改封爲潞王,後又改封爲魏王。

宋真宗的“文治武功”

真宗趙恆即位之初,勤於政事,也能注意節儉,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社會較爲安定,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

但是,真宗在位時的一個特定事實是,宋朝建立之初,與北方的遼朝之間已有多次較量,雙方互有勝負。宋太宗北伐失敗之後,宋廷被迫改變策略,逐漸由主動進攻轉向被動防禦。由於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北部邊陲無險可守,遼朝的騎兵隨時可以南下飲馬黃河。

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戰派寇準等人的勸說下,趙恆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當時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以每年給遼一定銀絹(歲幣)爲條件,於澶淵定盟和解,約爲兄弟之國,即爲“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於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澶淵之盟”簽訂後,趙恆原以爲這是一樁值得自豪的功業,很得意了一陣子。

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澶淵之盟”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不料有一天,大臣王欽若卻對他說:“城下之盟(即指“澶淵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爲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王欽若的話,本來是要貶低寇凖的,但卻同時給愛虛榮的趙恆潑了一盆冷水,從此怏怏不樂。

王欽若、丁謂看準了趙恆的弱點,趁機狂拍趙皇帝的馬屁,二人終於上位爲相。上位後,王、丁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蠱惑朝野,而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晚節不保。乾興元年(1022年),在位二十五年的趙恆駕崩於延慶殿,享年五十五歲。

另外,趙恆還愛好文學與書法,是一名較有影響的詩人。他比較著名的詩作有《勵學篇》,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的《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是求賢若渴的宋真宗,以詩的形式勉人讀書,。儘管詩中有過分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之嫌,但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千百年來久傳不衰。

結語

宋真宗上位之初,也是一心想做個好皇帝的,所以纔開創了“鹹平之治”。但是,隨着在位日久,被身邊的近臣給拍舒服了,曾經的聖主也變得越來越昏聵。脫脫在《宋史》中對他的評價,確爲肺腑之言:“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爲,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

不唯宋真宗如此,即便如後世評價更高的“秦皇漢武”,晚年無不“昏聵”——秦始皇因爲沒安排好繼任,讓奸人得隙,扶蘇死,胡亥立,以至於秦朝二世而亡;漢武帝英明神武,卻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晚年又聽信小人,巫蠱獄興,衛皇后和太子劉據俱死於此,株連甚廣。不久,即察知太子無辜,乃建“思子宮”,自責悔過,向天下發“罪己詔”以自責:“朕即位以來,所爲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所以,一個好的皇帝,不僅能善始,更應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