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劉邦祕密殺掉妹夫樊噲的原因是什麼?

劉邦祕密殺掉妹夫樊噲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邦祕密殺掉妹夫樊噲的原因是什麼?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劉邦祕密殺掉妹夫樊噲的原因是什麼?

在漢高祖劉邦人生的最後歲月裏,“殺樊噲沒殺成”這事兒,堪稱是樁發人深思的政治活劇。

雖然說起劉邦的“薄情”,後人常津津樂道“殺韓信”的典故,但以“親疏關係”來論,“劉邦想殺樊噲”這事兒,才更證明了皇權的冷酷——

私人關係論,樊噲這輩子,就是劉邦“親生的朋友”。

這二人的關係有多親?早年還未發跡時,還在沛縣“以屠狗爲事”的樊噲,就和當地“老混混”劉邦是鐵哥們,平日爭強鬥狠時就當急先鋒,後來還和劉邦“哥倆手拉手”娶了“呂雉姐倆”,這下更成了親上加親的“實在親戚”。秦末大亂劉邦起兵後,樊噲更成了得力幫手,從沛縣到蜀地再到逐鹿中原,一路建功無數。特別是鴻門宴的關鍵時刻,正是樊噲關鍵時刻冒死闖入,纔給正“刀尖上跳舞”的劉邦解圍脫困,書寫經典傳奇。

這傳奇,也恰如後來司馬遷寫《史記》時的感慨:“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那天如果沒有樊噲的這冒死一搏,未來的漢高祖劉邦,十有八九就“搭上命”了。

而且必須說的是,與劉邦關係親密且立功無數的樊噲,絕非部分“戲說歷史劇”塑造的那般傻大黑粗的“黑廝”。

相反在許多西漢開國的關鍵時刻,樊噲也不止一次展現出他睿智的一面。

比如他勇闖楚營後,面對項羽毫無懼色,左一句“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一句“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句句有禮有節且打在要害上,硬是把項羽的殺心給“打下去”。

就連劉邦本人多次“犯渾”的時刻,都遭到過樊噲的當頭棒喝。攻下咸陽後,劉邦進了秦宮就飄了,差點鑽進溫柔鄉里出不來。卻是樊噲當場“諫沛公出舍”,這才叫劉邦及時清醒過來,有了“約法三章”的美談。晚年劉邦病重,一度乾脆閉門不見大臣,又是樊噲一怒硬闖進來,大呼“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這“大尺度”怒吼,卻叫劉邦當場笑起來。

綜合說來,野史裏“傻大黑粗”的樊噲,正史上卻是一位有勇有謀,敢擔責且情商高的良將。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聰明人,卻在劉邦臨嚥氣時遭遇生死驚魂——明明他前腳還在前線浴血奮戰,替劉邦痛打叛亂的燕王盧綰,病危的劉邦後腳就命令陳平趕往前線“軍中斬噲”,也就是在軍營裏處決樊噲。幸虧陳平多個心眼,意識到呂雉即將專權,只是把樊噲裝進囚車回來復明,回到長安就得知了劉邦死訊。

“劉

邦實在親

戚”樊噲的命,纔算驚險撿回來。

那麼,劉邦這“殺樊噲”的命令,到底是真心還是“做樣子”?陳平接到的命令,那是“軍中斬噲”的死命令,而且這一趟還帶上了周勃,殺了樊噲立刻由周勃接任。這何止是“必須殺”?而且還生怕“殺慢了”。那爲何劉邦又這麼急着讓樊噲死?直接的原因,就是《史記》裏,樊噲“招禍”的那句話:“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也就是說,有小人給劉邦說壞話:“皇上您可以當心哪,樊噲早就和你老婆呂雉勾結了,就等着您嚥氣後起兵,把您的寵妃戚夫人和您兒子劉如意全殺嘍”。如此驚悚情報,當然會讓病重的劉邦暴怒,發出“軍中斬噲”的死命令。

當然,這暴怒的背後,也是劉邦晚年一場持續多年的爭鬥:廢太子事件。

劉邦稱帝后,歲數一天比一天大,和結髮妻呂雉的關係一天比一天冷淡,反而和寵妃戚夫人越發如漆似膠,瞅着自己和戚夫人生的寶貝兒子劉如意,也是越瞅越順眼。“換太子”的念頭也就越來越強烈。外加這“心肝寶貝”戚夫人也“日夜啼哭,欲立其子代太子”,終於激得劉邦真行動了,要麼嫌太子劉盈“仁弱”“不類我”,要麼給大臣透口風,甚至劉如意已經被立爲趙王后,劉邦還是不死心,“幾代太子者數矣”。

但每次劉邦只要動起這念頭,都招來大臣們激烈的反抗。特別是他麾下不同陣營的重臣們,爲這事兒幾乎抱了團。羣臣裏除了一個趙堯外,幾乎就沒一個支持的。反對的方式,更是一個賽一個狠,大臣周昌怒吼“臣期期不奉詔”,一向圓滑的大儒叔孫通在劉邦面前磕破了頭。早已遠離權力核心的“漢初三傑之一”,更不惜請來“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殘酷的現實終於讓劉邦明白:這事兒,真要辦就是大亂。

所以,一場折騰後,“廢太子”的事兒成了泡影,可寵妃戚夫人與髮妻呂雉,那就成了死仇。

怎麼保全這娘倆,也成了晚年劉邦的心病。甚至劉邦還對大臣趙堯嘆息“吾私憂之,不知所出”。而這樁關於樊噲“起兵殺劉如意”的流言,恰恰戳中了劉邦的心病。

而且,對於樊噲來說,他“有沒有這個心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樁流言恰恰給劉邦提了個醒:樊噲不只是他“親生的朋友”,更是呂雉的親妹夫,自己一旦不在,樊噲只會“站”在呂雉一邊。倘若樊噲真是個“傻大黑粗”也就罷了,偏偏他不是,反而將是呂雉外戚家族的重要“助力”。

而這,纔是劉邦“換太子鬧劇”背後的考慮,這不是兩個兒子“誰更像自己”的問題,而是未來大漢江山“姓什麼”的問題。比起沒有根基的戚夫人母子,太子劉盈背後的呂雉集團則大不同。如果打江山好比做生意,那呂雉不止是劉邦的結髮妻,更是事業上的“合夥人”。呂家在西漢開國時出了大力,呂雉的幾個親兄弟也都是漢朝軍界的重量級人物,外加她自己也在勳貴裏極有人脈。如此種種,怎能不讓劉邦感到威脅?

所以,看劉邦人生最後幾年的所爲,就分明能感到他對漢室江山未來的憂愁。哪怕在見到自己的親侄子吳王劉濞時,他還脫口一句“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五十年後東南會有人造反,不會是你吧?四十二年後,果然是這位“漢朝好侄子”挑起了“七國之亂”,不但自己落得兵敗身死,還成就了劉邦的“神預言”。

不管這“神預言”,是不是來自劉邦的能掐會算,起碼也說明一個事實:

連親侄子他都懷疑,何況對“親生的朋友”樊噲。

但偏偏此時的大漢江山,也是風雨飄搖的時候,說起劉邦在位的時代,後人常津津樂道“休養生息”。其實劉邦在位的最後幾年,漢朝沒一天是安生的,英布盧綰等開國功臣紛紛造反,嘆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劉邦,那幾年不是在平叛,就是在趕去平叛的路上。外加北方匈奴侵擾,朝堂內外的矛盾錯綜複雜,漢室的皇權,當時還無比脆弱。

這樣的情況下,劉邦也明白,一旦擅自廢立太子,惹來的必然是又一場大亂。而在自己身後,能夠穩住局面,確保漢王朝繼續“休養生息”的,也只有自己的老婆呂雉。所以他一邊嫌棄着太子劉盈不像自己,一邊又在征討英布時讓劉盈“監關中兵”,一心一意培養劉盈的政治能力。一面明知呂雉會對戚夫人劉如意母子不利,讓周昌等人輔佐保護劉如意,一面承認呂雉“真而主”,默認了他開始專權的事實。

所有這一切,都是爲了身後的漢朝江山穩定。

也正是因爲這個打算,長期以來作爲自己最放心部下的樊噲,反而成了劉邦心目中,自己身後的“不安定因素”:呂雉的專權已是既定事實,呂家接下來的勢力膨脹也可以想象。倘若呂家的“戰車”上,再綁上一個樊噲,那這“權力天平”,可就嚴重失衡了。所以爲大漢江山計,趁着自己還有口氣兒,必須得叫這位“親生的朋友”跟自己“一道兒走”。“軍中斬噲”的急迫心情,也就可以理解。

只是劉邦沒有想到,權力場上的事兒,常見人走茶涼,哪怕自己還沒涼涼,命令送到機靈的陳平手裏,也就順理成章涼了。不過讓他放心不下的呂雉,在接下來的幾年裏,雖然把呂家的威權推到了頂峯,卻也忠實執行了“休養生息”的國策,讓風雨飄搖的漢王朝,順利度過了最艱難時段。而在呂雉嚥氣後,一直“機靈”的陳平也與憨直的周勃聯手,如劉邦生前所願,安定了漢朝江山。

只是這“死裏逃生”的驚魂一刻,相信也是晚年樊噲的刻骨銘心記憶,亦是後世多少讀史者的重要一課:

封建皇權的抉擇面前,所謂“情分”“冤屈”,很多時候,就是這麼冰冷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