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是秦朝 華夏民族爲何還叫做漢族

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是秦朝 華夏民族爲何還叫做漢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秦朝和漢族,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首次一統中國的是秦朝,爲何我們不叫秦族,而叫漢族?

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是秦朝 華夏民族爲何還叫做漢族

衆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就是秦朝。也就是那個時候,域外民族對華夏民族的稱呼,都是一統的“秦人”二字。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華夏民族就應該是秦人或者秦族纔對,爲何中途卻改換了姓名?

第一個原因就是,秦朝建立後,域內和域外的民族對這個王朝的認同程度是有區別的。對於剛剛失去國家的六國老百姓來說,秦始皇是暴君,是打破分封制最徹底的違背禮法之人。

此外,在秦朝建立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六國老百姓死亡,所以六國遺民也不願意輕易承認秦朝。他們不認可秦始皇,更不認可秦朝,也因此各地都出現了反秦的行動。在這種態度下,當時的華夏民族,必然不可能用秦人或者秦族來指代自己。

但和秦朝老百姓不同的是,域外民族對秦人、秦族這個稱呼卻非常熟悉。公元前二世紀以前,還沒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秦國,早就開始拳打義渠,稱霸西戎,腳踢南亞,和印度緬甸做生意。以至於,這些地方的民族,雖然不瞭解中原王朝的情況,卻都先認識了秦人。於是乎,秦人或者說秦族這個稱呼,開始在域外民族中流傳,併成爲不少國家歷史文獻中的知名人物。但惋惜的是,域外的知名度,並無法給秦朝帶來強大的向心力,更無法讓當時的華夏民族認可秦人這個稱號。

第二個原因是,秦朝建立的時間太短了,短短15年根本不足以形成一統的民族意識。公元前221年,嬴政派遣軍隊南下攻打齊國,結果齊國不戰而降,成爲最後一個被滅亡的分封國。此後,秦朝建立,但嬴政並沒能守住這個江山。僅僅11年後,就因疾病倒在了巡遊途中。本來,嬴政死後,皇帝這個位置應該由爲人寬仁的公子扶蘇坐,可偏偏,趙高和李斯里應外合,拉攏胡亥,逼死包括公子扶蘇在內的二十多名嬴政子女。

胡亥繼位後,繼續實施殘暴統治,結果導致秦朝各地出現了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以及復國運動。秦朝本就還沒穩定的政權,在這種風波中轟然倒塌。秦朝滅亡後,老百姓也仍舊不願意以秦朝的身份指代自己,而這種想法,就給之後的漢朝留下了崛起的機會。也由此引發了第三個原因,漢族稱謂華夏民族的稱呼,其實是歷史的選擇!

秦末時期,天下羣雄盡顯,其中實力最強勁的,當屬劉邦和項羽二人。但與劉邦這個泥腿子相比,項羽的底氣則更足一些,他是楚國的貴族,更掌握着不少兵馬,所以在爭霸過程中,一直都比較強勢。更是直接做主,來了一個“分其地而王之”。而當時的劉邦,就被項羽封爲了漢王,駐紮在漢中一帶。

這個稱號出現後,劉邦是非常不服氣的。因爲漢中這塊地方,一直都很貧瘠,甚至於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地方就是個流放犯人的地。所以,劉邦不服,氣沖沖地就想打回關中去。但蕭何勸住了劉邦,讓他積蓄力量等待機會。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劉邦第一次和漢這個字有了聯繫。

到了公元前202年1月,漢軍在垓下全殲八萬楚軍,項羽自刎而亡,這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最終以劉邦獲勝而告終。緊接着,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並直接把“漢”這個字用作了國號。至此,漢朝大一統的局面出現。而漢這個字的意義,也開始與衆不同,並逐漸成爲了數千年來,華夏民族的稱呼。但很多人不瞭解的是,漢族能夠最終形成,其實不單單是漢朝一個朝代的功勞。

漢朝初期,一些域外民族,仍舊稱呼中原百姓爲秦人。《漢書》中就曾記載,一些在漢朝犯事的人,逃到匈奴的地界之後,往往會被他們稱爲秦人。漢武帝時期,曾寫過一篇《輪臺罪已詔》,其中就記載,匈奴如果進犯到城池之下,在放狠話的時候,也仍舊會稱漢朝人爲秦人。那後來又是發生了什麼,纔會讓華夏民族開始認同漢人的稱謂呢?

第一個契機,其實就是有共同的外敵。事實上,哪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也一直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北邊的匈奴。所以,嬴政一統六國之後,直接修建長城,就是爲了護住國境線,保護邊疆老百姓。到了漢朝建立後,匈奴又再次捲土重來侵擾邊境。於是,漢朝漫長的歷史中,就開始不斷出現與匈奴做鬥爭的情況。

在這種時代背景中,漢朝出現了諸多名將,有17歲就封狼居胥,殺得匈奴片甲不留的霍去病;更有飛將軍李廣,巧設妙計,痛擊匈奴,使其數年不敢靠近;也有危難之際,打到匈奴聖地的車騎將軍衛青。可以說,這些將軍的戰鬥,就是一次次民族意識的崛起。當然,提起這個,也不得不說那一句至今流傳的壯闊誓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背後,其實就是漢朝民族向心力的體現。

而第二個契機,其實就是漢朝的文化一統。漢朝初期,爲了更好地統治,中央規定各地信仰由中央管理,所以,不管是哪路的神祇,都要在長安建祠,以此來獲得合理合法的身份。甚至有人認爲,漢朝末年道教盛行,就是民間各種信仰結合產生的。

當然,漢朝在文化上的努力,可不單單隻有信仰這一說。爲了更好地實現大一統,漢武帝時期,一改春秋戰國的文化盛景,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極大地改變了上層社會的文化,也進一步的整合了當時的政治資源。畢竟,文化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影響,絕對是最深遠的。而說完外敵、文化後,就再來說說第三個契機,經濟。

漢族名字的成型,第一個契機是共同的敵人,而第二個契機就是大一統的文化,最後一個契機,則是經濟。

漢朝建立後,國泰民安的生活極大地催生了漢朝的經濟,並讓漢朝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這個時候,漢朝出現了世界上最好的紡織技術,甚至可以使用提花機,還作出了世界上驚豔世界的素紗衣。另外,漢朝的冶煉技術也大幅度的增長,鑄錢技術已然成熟。而這些,在當時的世界上,均屬前列。

更重要的是,從漢朝開始,中國擁有了一條享譽世界的通商道路:絲綢之路。表面上看,絲綢之路增加了漢朝和西域諸國的聯繫,更促進了漢朝的經濟發展,彰顯了漢朝的國威。但實際上,絲綢之路的成功出現,讓漢朝人更有了歸屬感。畢竟,人都慕強,也都樂意背靠強大的祖國。換句話說,強大的經濟和西域諸國羨慕的眼光,也進一步地促進了漢朝人對漢朝的民族向心力。

在這三大契機的影響下,漢朝人對漢朝的認同程度開始越來越強,各地的人羣都願意以漢朝人自居。在這樣龐大且默契的民意下,漢人也越來越爲人所熟知。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漢朝滅亡後,漢這個國號仍舊沒有消亡,甚至多次出現在了歷史長河當中。

東漢自是不必說,漢光武帝劉秀本就是劉邦的後代子孫,恢復祖上榮光那是必然了。可再之後,漢仍舊時不時地會出現。三國時期,天下羣雄逐鹿,和漢朝王室八竿子打不着的劉備,再次舉着漢的旗幟,想要建立漢政權,就是最知名的代表。

再後來,五代十國裏,以漢字爲國號,試圖建國的領袖,就有劉知遠、王建、劉龔和劉崇等人。到了元代末期,陳友諒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時候,忙裏偷閒還建了個國,國號就是漢。而後世在記載陳友諒的事蹟時,往往會以陳漢來指代他所建立的政權。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實現漢朝的輝煌事業,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後世明白了漢朝對華夏族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必須承認,漢朝其實就是讓華夏族成爲漢族的唯一原因。漢朝之後,儘管王朝更迭,但最初的那批華夏族,仍舊以漢人自稱。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在建設國家時,專門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漢人也自此變成了漢族,直到如今。

如今,漢族已然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羣,並在世界各地都有分佈。但不管走到哪裏,漢族人文化中的自信卻是一直存在的。漢族人不信天不信地,就信自己的雙手能創造幸福,所以,我們總能發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勤勞勇敢,努力生活的漢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