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何說219年時,劉備比較接近獲得“爭天下”的機會?

爲何說219年時,劉備比較接近獲得“爭天下”的機會?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劉備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備一生,距離一統天下始終非常遙遠。

相對而言,219年時,他距離獲得“爭天下”機會是比較接近的。

如果當時把握得好,劉備雖不可能很快一統天下,但可以大幅改善形勢,爲下一步爭奪天下打下基礎的。

遺憾的是,劉備沒有把握好。結果,所謂的機遇,也是曇花一現,極爲短暫。

自己最走運+對手最倒黴

219年五月,劉備贏得漢中之戰。隨後,他派出劉封、孟達奪取了上庸等東三郡。

爲何說219年時,劉備比較接近獲得“爭天下”的機會?

七月,關羽北攻襄樊;八月,水淹七軍,關羽全殲于禁軍團。

此時的劉備,到達了其巔峯時刻。

而他的對手曹操,則正處於最倒黴的時刻。

自217年開始,北方出現了大瘟疫,“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原本就已在軍閥混戰中殘破不堪的中原地區的生產、生活秩序打亂,曹操集團的實力大損。

其後,爲了進行漢中之戰,曹操過度徵發南陽等地,當地人民不堪重負,發生了起義,激戰中,南陽等地遭到大破壞,曹操集團不但實力嚴重受損,而且,在許多地區都依然有“羣賊”。

而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羣賊”紛紛起事,與關羽遙相呼應,其兵鋒逼近了距離許都不到200裏的地方。

同時,由於曹操接連自任魏公、魏王,距離稱天子僅半步之遙,曹操控制下的朝廷,擁漢派也活躍起來。

許都之變、魏諷襲鄴之圖謀等事件連續發生。這些起事,雖然因起事者力量薄弱而實際成功機會不大,但發生在曹操集團的統治中心,影響極大,風險極高。

因此,此時,曹操集團的形勢非常危險。

許都以南,人心不安;曹操考慮要將天子北遷。

這些都表明,曹操在黃河以南的統治出現了動搖,劉備如果把握好機會,是可能取得更大收穫的。

最好的機會

滿寵表示:如果當時已經風雨飄搖的宛城失守,則“洪河(黃河)以南,非復國家所有”。

呂蒙在與孫權分析形勢時表示:如今曹操焦頭爛額,聽說徐州的守衛部隊不值一提,如果北上,必然能攻取。(當然,呂蒙的全文是指即使拿下也難以守住,應全取荊州)

如果此時孫劉聯軍把握機會,通力合作,是有機會獲得較大發展的。

由於孫劉都缺乏騎兵力量,因此,黃河以北的平原地區,他們暫時還不具備覬覦的條件。

不過,聯軍將戰線推進到黃河流域是可能的。

在劉備的統籌安排下,關羽全取荊襄,進取黃河以南的宛洛;孫權趁虛奪取徐州,那麼,淮南淮北地區的張遼等部陷入三面夾擊,但也只能放棄,畢竟,淮南人口已經在214年左右南投孫權,張遼等部雖善戰,但缺少經濟基礎,三面受敵,難以支撐。

可以說,此時如果把握得好,雖然孫劉不可能一舉滅曹,但將戰線推進到黃河,與曹操之間的實力差距將基本抹平。

如此,下一步,曹孫劉三家,都有一統的機會。

那麼,此時的劉備,在幹什麼呢?

劉備的動作

此時的劉備,在忙着修路。

漢中之戰後,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自率主力回到成都。

隨後,“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

劉備作這些,是爲了改善西川到漢中之間的交通狀況。

由於曹操將漢中人口徙出,劉備在漢中“得其地不得其民”,缺乏經濟基礎的漢中暫時還不能成爲繼續北進的基地。

因此,劉備的想法是,改善西川到漢中的運輸,便於將西川的物資投入漢中。

如此,無論是北攻關中、隴右,還是出上庸配合關羽,纔有了物質基礎。

看來,此時的劉備,其思路正是《隆中對》中的兵分兩路:關羽“以向宛洛”,劉備“身率益州之衆以向秦川”。

不過,僅僅作這些,當然是遠遠不夠的。

更爲重要的事情,劉備似乎忽略了。

外交上的疏忽

劉備想要按照《隆中對》的思路實施進軍,然而,他似乎忽略了《隆中對》的前提條件:東連孫權。

此時,隨着形勢的發展,孫劉已經過了“蜜月期”,但仍然存在繼續合作的可能。

爲何說219年時,劉備比較接近獲得“爭天下”的機會? 第2張

如前所分析的,如果孫劉繼續合作,進一步縮小各自與曹操的差距,則孫劉都有一爭天下的可能。

而如果孫權此時與劉備翻臉,即便能襲破關羽,“全據長江”,但其與曹操之間差距依然懸殊,並沒有一爭天下的機會!

顯然,孫劉繼續合作,依然是對各自都有利的,儘管彼此關係已經緊張,但依然有彌補縫隙的可能。

然而,手下擁有一羣外交人才的劉備,似乎將與孫權的外交之事完全託付給了關羽。

這段事件,似乎沒有什麼智謀之士出使東吳的記錄,反倒是關羽與孫權打的交道比較多。

這是一場災難性的外交。

孫權要與關羽結姻,關羽不但拒絕,還狂言:虎女怎麼能嫁給犬子?

孫權是一方之主,關羽不過是劉備手下之將,孫權願與關羽聯姻,其身段是放低了了,自然表現出其對繼續合作有一定誠意!關羽不但否決,還出口傷人···

爲何說219年時,劉備比較接近獲得“爭天下”的機會? 第3張

關羽的不友好態度,使東吳諸將認爲:“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他們認爲:東吳這幫老將還在,關羽纔不便東向,一旦他們走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

總的來說,當時孫劉關係雖已不如從前,但並沒有到必然要翻臉的地步,劉備集團在外交上的疏忽,使“東連孫權”失敗!

放棄統一調度

如果說對關羽的外交不加調整算是疏忽的話,那麼,對關羽的軍事行動不作任何指導、配合,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漢中之戰,益州“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已顯疲憊,劉備要繼續大舉用兵確實難度很大。

不過,劉備依然有條件對關羽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協調。

自益州順流而下,十分便捷,自白帝城到江陵甚至是“千里江陵一日還”。

215年,孫權襲南三郡,劉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帶4萬精銳抵達公安。

此時,雖然調集大軍不可能,但調萬人左右的部隊(如閬中張飛等部)抵達荊州戰場是可能的。

當時,關羽雖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但在兵力上仍處於劣勢,在物資上也到了被迫“擅取湘關米”的地步,是需要支持的。

關羽性傲,不作請求,但作爲全局的指導者,劉備是應當主動做出協調的。

另一方面,劉備既已取上庸等地,就是爲了與襄陽戰場連成一片的。

但是,劉備對劉封、孟達也缺乏指導。

劉封、孟達不援關羽,一則因爲實力不足,”山城未附“,二則因爲整個劉備集團內部衆將對這場戰役缺乏統一思想。

與此相對的,則是曹操到處調兵遣將到荊州戰場,即使在與孫權達成密約之前,就已經削弱東線兵力,調兗州刺史等部馳援了。

如此,劉備在益州的主力,剛剛取得勝利的精銳之師在二線無所作爲,而關羽則以不如對手的兵力單挑曹軍。

關羽的失敗,其實已經註定了!

關羽後來敗給了徐晃,其實···即便張遼等部在路上,關羽即便不敗於徐晃,也會敗於後來源源不斷的曹軍!

機不再來

缺乏統一調度、安排,關羽攻襄樊不利,爲徐晃所敗,失去了攻取襄樊的機會。

同時,由於外交失敗,孫權“背刺”,襲殺關羽。

關羽的荊州軍團全軍覆滅,劉備集團徹底退出荊州,《隆中對》成了一紙空文。

盟友成了死敵,退出荊州,第一名將死去,赤壁之戰後劉備的發展勢頭嘎然而止。

從“倒黴”中緩過來的曹操集團,再次穩定起來,他再次成爲劉備集團撼動不了的高峯。

此後,諸葛亮、姜維北伐,嘔心瀝血,但已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了。

劉備及他的繼承者,再也沒有任何機會了。

總的來說,劉備集團距離一統天下一直都很遙遠。

219年時,他們曾有最大程度縮小與曹操差距的機會,如果把握得好,劉備集團將有爭奪天下的機會。

不過,劉備在外交、指導上的失誤,使這個機會迅速消失了。

當然,以劉備的條件,能在曹操、孫權這些英雄面前,拿下鼎足而立的機會,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時刻保持對風險的評估,保持冷靜,才能持續在自己的戰爭中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