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史上清代第一大貪污案是誰查辦的?

歷史上清代第一大貪污案是誰查辦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清代第一大貪污案是誰查辦的?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其實查辦人正是清朝第一鉅貪和珅,頗具有諷刺意味,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具體經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和珅對官場有了新的認識。在查處了李侍堯貪腐案之後,和珅在朝廷中的地位雖然更加穩固起來,但李侍堯的倒臺,讓和珅認識到了培植自己的勢力、建立權力網絡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努力地表現自己,在各處邀功,強化乾隆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另一方面,他通過各種手段培植親信,剷除異己。

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肅循化爆發了蘇四十三起義。在反貪、理財、參與文治等各方面已經有所建樹的和珅,在乾隆皇帝重視自己的“十全武功”和整個清朝好勇尚武的氣氛當中,他積極主動地要求到前方參戰,希望在武功上有所建樹。

歷史上清代第一大貪污案是誰查辦的?

乾隆皇帝對和珅的寵信正隆,於是特地命阿桂爲主帥,與和珅一同前往甘肅前線督師。和珅匆忙調集了一萬多兵馬,趕往甘肅,希望搶在阿桂到任之前,搶立戰功。他自認爲對付只有數千人的叛軍,是輕而易舉的。

但和珅從未到過西北,並不瞭解戰況和當地實際,發佈的命令完全無法施行,因此受到將官的抵制。和珅一怒之下,奏報乾隆說海蘭察等將領不聽調遣,以至還未戰將便被乾隆治罪。這引起了軍中不滿,和珅軍中更是威望掃地。由於和珅貽誤戰機,乾得又寬恕李侍堯,令其將功贖罪,前往甘肅以李侍堯管理陝甘總督之事,並將和珅召回京。

和珅也認識到了自己在軍事指揮上,確實沒幹,於是主動向乾隆要求負責籌備糧草物資之東隅收之桑榆,和珅在戰鬥中貽誤戰機,到在籌備糧草時卻立了大功。軍隊糧草是個題,和珅督促糧草,甘肅布政使王廷贊因爲供應不及時,害怕承擔責任,竟然主動上奏捐獻四萬兩白銀作爲軍餉來解決軍隊的糧草問題。這一下子就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懷疑。

清朝的官員正式官俸非常少。一品文官不過年俸銀180兩。雍正皇帝爲了杜絕官員貧寒貪污的問題,設立了養廉銀,但是養廉然比俸祿要高,卻遠比不上貪污所得。王廷當時只是個布政使,清代的布政使,又名管理一省的財政、人事和刑名等事務,一般臺、方伯,僅是從二品官員。

如果不貪污,絕不可能有四萬兩白銀的積蓄。而且甘肅連向朝庭上報旱災,乾隆特地准許甘肅捐監和珅卻說是連日降雨導致貽誤戰機,這件事開戰,在隆只,後回京。有才。失沒想大問糧草願意供應,也因爲銀雖贊在藩司,稱藩他是年來賑災,情讓乾隆皇帝很是疑心,於是命令王廷贊前來熱河覲見,並密令和珅徹查王廷讚的財產。

這一徹查,查出了清代第一大貪污案。

清朝初年,讀書人可以按規定數目向當地官倉中捐交豆麥谷糧,成爲國子監監生,從而獲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這一政策被稱爲“捐監”。《清史稿》記載,“乾隆元年,罷一切捐例。廷議捐監爲士子應試之階,請於戶部收捐,備各省賑濟。從之”。也就是說乾隆元年(1736)的時候,廢除了這一向地方官倉納捐的政策,改由戶部直接收捐,所捐物資用於各省賑濟災荒。

甘肅一省,地處西北,災情經常發生。賑濟災民需要由戶部調度,因路途遙遠多有不便。乾隆三十九年(1774),時任甘肅布政使的王亶望,以甘肅災荒連年,倉儲不足爲由,與陝甘總督勒爾謹勾結起來,奏報朝廷,請求允許甘肅恢復舊例,收監糧以賑濟災民。乾隆皇帝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於是王亶望與勒爾謹連年謊報甘肅災情,大肆貪污捐糧。

歷史上清代第一大貪污案是誰查辦的? 第2張

後來王亶望的親信,蘭州知府蔣全迪更發明了將捐糧折現,改爲直接收銀兩的方式。幾年下來,王亶望等人收取的銀兩已經難以計數。更有甚者,甘肅本沒有收取捐糧,但他們謊報乾隆說,存放捐糧需要修建大量糧倉,並且需要僱傭運糧的伕役,請求戶部撥款。乾隆皇帝撥給甘肅白銀20萬兩作爲運糧經費,不用說,這筆錢,又被這些貪官貪污了。

和珅通過對蔣全迪的逼供和對王廷讚的審訊,迅速獲知了甘肅冒賑的實情。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開始,甘肅全省有27萬名讀書人通過納捐的方式成爲捐監生。甘肅全省共收取白銀一千五百多萬兩,這當中,甘肅官員借賑災之名,侵吞高達300萬兩。在這起案子中,有112名甘肅官員涉案,其中貪污一千兩銀子以上的縣官即有63人。案件震驚了乾隆皇帝。

最後乾隆皇帝下令大開殺戒,浙江巡撫原任甘肅布政使王亶望處斬,陝甘總督勒爾謹賜自盡,現任甘肅布政使王廷贊論絞,甘肅一省被處死的官員共有22人,有一百餘名貪官被抄家。清代的第一大貪官和珅,因爲查辦了清代的第一大貪污案,又立了大功。

這次甘肅鎮壓起義事件之後,和珅認識到自己並沒有軍事指揮的才能,而且親往前線督戰很多時候是費力不討好的差事。從此之後,和珅再也沒有上過戰場,不過卻屢次因爲戰爭受到嘉賞。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肅又爆發起義,和珅時爲兵部尚書,坐鎮京城,協調物資。阿桂平叛之後,論功行賞,和珅竟然是首功。

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林爽文起義,清政府軍隊屢次鎮壓不力,和珅保奏了與自己不和的大將軍福康安,果然取得了成功。乾隆五十三年(1788),將林爽文押解進京處死。而和珅因爲舉薦有功,受到嘉獎,獲得了繪像紫光閣的殊榮,名列平定臺灣二十功臣當中。更重要的是,和珅因此與福康安緩和了關係,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一個政敵。

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珅又保奏福康安平定廓爾喀之亂,順便讓自己的弟弟和琳跟隨福康安出征,立下了大功。和珅又是因爲這一次保奏和他能通蒙藏語言的優勢,在處理西藏戰亂之時,扮演了突出的角色,他不僅能夠直接閱讀藏文奏摺,並且能夠直接用藏文爲乾隆皇帝擬寫聖旨,和珅再次獲得了乾隆皇帝嘉賞。

和珅在不斷表現自己的同時,十分注意化解別人對他的敵意,編織自己的勢力網。除了四處索賄來拉攏心腹之外,和珅也注重利用科舉取士的途徑來營造自己的關係網。

在科舉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官場上獨特的門生與主考官之間關係密切的關係網絡。這是初入官場的官員尋找靠山最方便的辦法,同時也是科舉考試主考官籠絡自己勢力的主要途徑。對於和珅來說,他雖然沒有通過科舉考試,可是他也明白通過科舉形成的師生關係可以籠絡朝廷官員,培植自己的勢力。

除此之外,他當時科舉不中,就是因爲科舉考試中有很大的舞弊成分在,誰都知道,每年的主考都是士子們巴結賄賂的對象,和珅自然希望能從中得到好處。並且,主持科舉這件事情,與其他的工作不同,爲國家選材,這是可以博得好名聲的事兒。因此,和珅十分積極地想參與到科舉當中。

科舉,是爲國掄才的大典,歷代都十分重視。清朝雖然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也非常重視科舉,尤其是開國初期的幾位帝王,將科舉視作是獲得漢族士子人心,籠絡漢族知識階層的重要途徑。比如康熙十八年(1769),康熙大帝爲了籠絡人才,還特開博學鴻儒科考試,當時的名士湯斌等人積極應試,這一科所取彭孫遹、陳維崧、朱彝尊、汪琬、毛奇齡、嚴繩孫等人皆是一時人望;乾隆元年(1736),乾隆皇帝又仿照其祖父,開博學鴻詞科考試。

和珅自然是知道皇帝對科舉的看重,但是他又不是由科舉出身,因此一時之間難以參與到主持科舉考試的活動中。

和珅最大的才能就是他能夠準確地把握乾隆皇帝的心理。他首先從乾隆皇帝交給自己的其他文化工作入手,比如修史、修《四庫全書》等官方書籍的編纂等工作當中,他忠實地執行乾隆皇帝的意志,很快獲得了乾隆皇帝對他在文化領域工作的信任和對他才能的認可。不久,乾隆皇帝便開始任命和珅爲殿試讀卷官等職務了。

和珅把持科舉考試之後,先提拔的便是當年自己在鹹安宮官學中的老師,吳省蘭、吳省欽兄弟。吳氏兄弟才學很高,但是屢試未中,後來他們通過和珅的門路,終於考中,原來的老師拜在自己的學生門下,成了學生的門生。二人對和珅忠心耿耿,因此和珅對他們也是不斷提拔。

據說,有一年,吳省欽在和珅的舉薦下做了直隸學政,主持這一年的順天鄉試。吳省欽大肆收受賄賂,竟然明碼標價,按照生員所送銀兩的多少來確定考試名次。這次考試導致讀書人怨聲載道,很多貧寒生員,寒窗苦讀十餘年,卻因爲沒有銀子送給吳省欽而名落孫山。

這些讀書人的能量也是很大的,他們到處張貼諷刺吳省欽的對聯和詩文,比如有一副對聯,上聯寫“少目焉能識文定”,下聯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橫批爲“口天欺天”。對聯橫批中的“口天”正是個吳字,上聯中“少目”則是拆了“省”字,“欠金”組合則是“欽”字。這副罵吳省欽只認金銀而不識才學的對聯流傳很廣。吳省欽十分害怕對聯傳到京城中去,便讓人將對聯都揭了下來,還四處搜查貼對聯條幅的考生。

和珅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便以自己的貪污經驗來教訓吳省欽說:“在直隸學政的位子上,銀子還發愁嗎?這種事萬不可太明目張膽了,上榜的考生若都是草包,到時事情鬧大了,腦袋都保不住,還去哪裏弄銀子?” 吳省欽自此才乖覺了不少。

歷史上清代第一大貪污案是誰查辦的? 第3張

對於巴結自己、能給自己送銀子的人,和珅是盡力拉攏,比如對吳省蘭兄弟,但是對於不肯巴結自己的讀書人,和珅便千方百計地予以打擊。比如福建名進士鄭光策,是當時福建的士人領袖,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鄉試當中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庚子恩科考試,一舉中進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鄭光策趕赴杭州向南巡的乾隆皇帝獻賦,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與浙江士紳一起獲得一次考試授官機會。

但是卻因爲不肯給監考官和珅下跪得罪和珅,和珅竟然將整個福建省的考卷都不閱卷,致使福建無一人考取。此後鄭光策便在家鄉教書爲生,道光名臣林則徐便是鄭光策的學生。

《清史稿·和珅傳》記載,乾隆五十四年(1789),山西舉人薛載熙進京考試,會試成績很是不錯,不料卻被取消了殿試資格。原來薛載熙考試之前沒有去拜見主考和珅,和珅竟然懷恨在心。因爲這一年是皇太后80大壽,乾隆特地恩准薛載熙可以參加複試,可和珅十分歹毒,竟以薛載熙複試試卷與初試不一樣爲理由,說薛載熙可能是請人代考作弊,將他的舉人也革掉了。薛載熙回家後發奮讀書,直到嘉慶六年(1801)才得以平反。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禪位給自己的兒子嘉慶皇帝,爲此特地舉行恩科考試。許多舉子都知道和珅把持科舉考試多年,因此在考前紛紛向和珅送禮,和珅自然是來者不拒,收禮無數。不料,乾隆皇帝爲了顯示交班給嘉慶,竟然讓嘉慶皇帝欽點會試考官。

嘉慶皇帝自然不會點自己痛恨的和珅,而是點了時任左都御史的名儒竇光鼐。竇光鼐是山東諸城人,15歲即考中了山東省鄉試的第三名,22歲就中了進士,深受乾隆皇帝的賞識,在朝廷中威望也很高。他自然是不會買和珅的賬了。和珅非常着急,偏偏副考官禮部侍郎劉曜雲、兵部侍郎瑚圖禮與竇光鼐相比都資歷較淺。

這一科考試,竇光鼐所取有高鶚等衆多大才子,是一次公正的考試。但是巧的是,會試所擬的頭兩名竟然是浙江的兄弟兩——王以與王以銜,和珅抓住這個機會,挖空心思地給竇光鼐羅織罪名。竇光鼐曾任浙江學政,和珅便說竇光鼐取中王氏兄弟是培植自己的親信。乾隆皇帝也覺得很懷疑,便罷免了竇光鼐的官職,將他以四品銜打發退休了。

然後,命令紀昀重新複試,出人意料的是王以銜這次考中第一名。乾隆皇帝親自考試,王以銜仍舊應對自如。乾隆非常高興,欽點王以銜爲狀元,並說:“若此則彼之兄弟聯名,或出偶然。科第高下,殆有命焉,非人意所能測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彌封而再易置,則轉不公矣。”面對這樣的結果,和珅是瞠目結舌,無話可說。

但乾隆皇帝卻並沒有恢復竇光鼐的官職。原來竇光鼐爲人非常耿直,有着山東人的倔脾氣,本來科舉考試有着不成文的規矩,省份之間會有平衡,頭名狀元和二名榜眼是絕對不會出現在一個省份的,何況是兄弟二人。竇光鼐卻竭力主張按考卷優劣來定名次,這樣就不僅使和珅收取賄賂的考生無望,而且使得能夠憑藉名額平衡獲得好處的滿族考生一下子處於劣勢了,因此對這次考試結果,並沒有人支持竇光鼐,反而是輿論一片譁然,尤其是落榜考生,紛紛指責考試不公。

歷史上清代第一大貪污案是誰查辦的? 第4張

竇光鼐,這個耿直倔強的山東老頭成了這次考試的犧牲品。這件事情過去很久之後,清代還有人在筆記當中指責竇光鼐的爲人,甚至說他拜在和珅門下自稱門生之類。以竇光鼐的狷介性格來看,他向權勢熏天的和珅屈服的可能性都很小,說他拜倒在和珅門下,則完全是污衊。史筆如椽,每下一字都需萬分謹慎,信口雌黃的話寫下去了,就可能誣古人於莫辯了。

和珅在科舉考試中肆無忌憚地徇私舞弊,完全忘記了自己當年參加科舉考試時所遇到的不公待遇,他在科舉上的罪行最後也成爲嘉慶皇帝給他定的二十條大罪之一,而他所苦心鉤織的勢力網,不但沒有起到作用,反而樹倒猢猻散,比如吳氏兄弟受他的牽連,也被降職。幸好嘉慶皇帝不計前嫌,吳省蘭才得以繼續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