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如果《隆中對》真的有缺陷,諸葛亮爲何還要將它獻給劉備?

如果《隆中對》真的有缺陷,諸葛亮爲何還要將它獻給劉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隆中對》是諸葛亮提出的戰略方案,它未能實現的原因是什麼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爲了中國君主禮賢下士的楷模。諸葛亮也不負劉備厚望,一見面就以一篇《隆中對》爲劉備指明瞭奪取天下的方向。因此,對諸葛亮讚賞的人誇獎諸葛亮,說他未出茅廬,先知天下三分。但是也有人認爲,蜀漢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正是因爲《隆中對》裏的錯誤,使得劉備功敗垂成。

在桓溫伐蜀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諸葛亮手下的老兵。他問這位老兵諸葛亮做事的風格。這位老兵淡然地說,沒有其他的特點,只不過從來沒有見到做事如此穩妥之人。桓溫聽後,對此不以爲然。可是當晚上他想起這位老兵的話,不由得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從此一件小事,我們就知道諸葛亮是做事穩妥之人,《隆中對》自然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那麼,如果《隆中對》真的有缺陷,諸葛亮爲何還要將它獻給劉備呢?

一、《隆中對》的成敗。

《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第一次見到劉備時提出來的。這個戰略方案主要分成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劉備集團先佔有荊州和益州,形成穩固的根據地。第二個步驟,是對內進行建設,養精蓄銳,對外結好孫權,等待時機。第三個步驟是當時機成熟後,兵分兩路北伐,一路由劉備率領,從益州北出秦川,一路由一上將率領,從荊州北伐宛洛。這樣漢室可興,天下可定。

如果《隆中對》真的有缺陷,諸葛亮爲何還要將它獻給劉備?

但是,《隆中對》並沒有按照諸葛亮預想的順利實施,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變數。首先是奪取荊州出來偏差。當劉表去世時,正值曹操突然南下。曹操在剛剛進行完北方的遠征,不等待軍隊進行休整,也不等待自己在玄武池的水軍訓練完成,就發動了對荊州的突襲。

接替劉表的劉琮在部下的要求下,投降了曹操。這使得正在樊城抵抗曹操的劉備,立刻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劉備被迫南撤,被曹操在長阪坡擊敗,退往江夏。諸葛亮在此時挺身而出,與魯肅出使東吳,締結了孫劉聯盟,在赤壁打敗了曹操,將局勢穩定下來。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有了荊州在長江以南的桂陽、長沙、武陵、零陵四郡,並在這裏發展自己的勢力。後又從孫權那裏借來了南郡,得到了《隆中對》中所說的北伐前哨基地。在此後,劉備又以荊州爲跳板,發動了奪取益州的戰爭。在戰爭中,劉備抽調荊州的軍隊入川,留關羽鎮守荊州,最終奪取了益州。

在與東吳發生湘水之爭後,雙方以湘水爲界,平分荊州。劉備再次率領主力入川,與留守漢中的曹軍進行爭奪。定軍山一戰,黃忠陣斬曹軍主將夏侯淵,確定了劉備軍隊的優勢。曹操率領主力前往爭奪,也無濟於事。曹操只得承認失敗,率軍撤退。劉備又派兵佔領了房陵、上庸等地。至此,劉備的勢力達到了頂峯。《隆中對》的第一個戰略步驟也至此基本達成。

在這個時候,劉備集團按照《隆中對》的規劃,應該轉入第二個戰略步驟,那就是戰略休整階段。在這個時期,劉備集團應該內修政治,外結好孫權,等待時機。劉備在蜀中,徵調民力,開始了基礎建設,修建道路驛館,爲將來北伐做準備。

但是,荊州的關羽卻在此時發動了對襄樊的戰役。關羽雖然在戰役初期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但是在後期前有曹軍援軍的阻擊,後有東吳軍隊的偷襲。最終,荊州失守,關羽被東吳擒殺,荊州的軍隊全軍覆沒。這使得《隆中對》的方案遭到了挫折。

此後,劉備將蜀中準備北伐秦川的主力調來伐吳。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慘敗。這一支北伐主力也喪失殆盡。至此,《隆中對》的戰略方案徹底宣告失敗。雖然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託孤後,對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但是實力相差懸殊,也無力迴天。

二、《隆中對》的成功。

我們如果從歷史事實來看,不可否認的是《隆中對》還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劉備在與諸葛亮相遇時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最終發展爲擁兵十多萬,地跨荊益的勢力,在這裏《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功不可沒。

如果《隆中對》真的有缺陷,諸葛亮爲何還要將它獻給劉備? 第2張

諸葛亮在這個《隆中對》中,明確地指出了曹操是自己的敵人,而孫權是可以團結的盟友。並且在這個戰略方案中,對劉備陣營的未來人事也做了規劃。那就是派一員上將鎮守荊州,準備北伐。這員上將自然非關羽莫屬。這樣,諸葛亮就緩和了關羽這些老將的牴觸情緒,爲自己將來在劉備陣營的位置做好了鋪墊。

從這個《隆中對》裏,我們可以感受到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瞭解,也感受到他對未來的預測。甚至還可以看到諸葛亮對劉備陣營的瞭如指掌。這一切,都是劉備請出諸葛亮的基礎。正是因爲君臣相知,才成就了三顧茅廬的佳話。

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爲劉備的戰略規劃是很嚴謹的。他指出了曹操和孫權勢力不能去攻擊,讓劉備先奪取荊益爲根據地也是符合當時的形勢的。首先,如果沒有孫權的加盟,劉備是不可能單獨對抗曹操生存下來。在赤壁之戰中,正是諸葛亮和魯肅的努力,孫劉聯軍共同的努力,纔打敗瞭如日中天的曹軍。

其次,在當時劉備沒有實力與曹操對抗,又不能吞併東吳,那麼他所能發展的地區就只剩下荊州和益州了。這兩個地區的君臣都不是劉備的對手,奪取是有把握的。所以,在赤壁之戰後的戰爭中,劉備集團一直向跨有荊益而努力,最終基本達成了這個目標。這說明,《隆中對》的第一個戰略步驟是成功的。

如果按照《隆中對》的方案繼續進行下去,在奪取荊益後,就是進行休整,等待天時了。而這個天時,就是曹操之死。諸葛亮明確地指出,曹操不可爭鋒,這其實是暗指劉備在用兵上不是曹操的對手。要想北伐成功,就必須等待曹操去世才行。可惜,這一切都被關羽北伐襄樊所打破了。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嚴格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行事,劉備還是有成功希望的。

三、《隆中對》失敗的原因。

因爲《隆中對》的失敗,使得這個戰略方案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有人認爲,諸葛亮要佔有荊州是不合適的,荊州離益州遠,東吳近,如果爭奪的話,蜀漢是爭奪不過東吳的。有人認爲,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諸葛亮的《隆中對》破產。還有人質疑諸葛亮的規劃中,兵力分散,將主力分爲三處,相隔千里,自己無法互相配合,還被敵人各個擊破。

其實,《隆中對》的失敗最主要原因,是執行者發生了差錯,而不是戰略方案的問題。這個破壞《隆中對》的人就是關羽。正是他擅自發動的北伐襄樊,使得《隆中對》的第二個戰略步驟遭到了破壞,使得諸葛亮的《隆中對》遭到了破產。

在《隆中對》的計劃中,在跨有荊益後,就要進行戰略休整。在這個時期,內修政治,外結好孫權。但是,劉備和諸葛亮進入益州,把益州作爲了自己最可靠的根據地。荊州方面就全部交給了關羽。而荊州與東吳相鄰,結好孫權的任務中,關羽佔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隆中對》真的有缺陷,諸葛亮爲何還要將它獻給劉備? 第3張

可是,我們知道關羽對東吳的態度。張口江東鼠輩,閉口東吳羣狗,根本不以結好孫權爲意。甚至在孫權求婚時,毀書罵使者,說什麼自己的虎女怎麼能夠嫁給犬子。這樣,雙方劍拔弩張,諸葛亮的方案根本無法實現。

在蜀中進行休整,內修政治的時候,關羽卻發動了襄樊之戰。這場戰役是關羽擅自發動的,蜀中根本就沒有反應。在攻打襄樊期間,關羽也不向蜀中求援,而是想用自己的假節鉞的權力,調動上庸的兵力。誰知道上庸的兵力不承認關羽的權威,不去救援。關羽甚至在得知孫權有襲擊荊州的動向時,依然不撤軍,最終導致了荊州的失守,全軍覆沒。

如果關羽不出動出擊,曹軍因爲曹操病重,不可能攻打荊州。而東吳要想強攻荊州,蜀中的軍隊可以迅速增援,保證荊州萬無一失。如果關羽不擅自發動襄樊之戰,僅僅再過半年,曹操和呂蒙都會病死,這就是諸葛亮說的北伐時機。失去主帥的曹魏和東吳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能夠阻擋劉備發動的北伐。這時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惜這一切都毀在了關羽擅自北伐上。

結語:

如果我們平心而論《隆中對》,就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真是一位卓越的戰略家。如果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來執行,劉備是有可能平定天下的。只可惜的是,《隆中對》在執行中,被執行者的擅自行動所破壞,沒能實行到底。

關羽在得到劉備的假節鉞的權力後,不顧當時應該轉入戰略防禦的要求,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這次戰役是關羽抓住有利戰機發動的突襲,如果見好就收的話,將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可是他在水淹七軍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顧自己實力不足,去遂行不可能達到的目標。最終,關羽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失敗,也造成了《隆中對》的破產。

如果關羽與蜀中保持一致,同時轉入戰略休整,那麼只要半年時間,隨着曹操和呂蒙的病死,北伐的有利時機就會到來。諸葛亮算準了戰略方向,卻沒算準人心。《隆中對》的失敗不在於戰略方案的錯誤,而在於執行者的錯誤。蜀漢政權的人們對關羽有着一種怨氣,也是由此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