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陝西富縣、甘泉縣秦直道考古調查成果

陝西富縣、甘泉縣秦直道考古調查成果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陝西富縣、甘泉縣秦直道考古調查成果

直道是秦代修建的重要軍事道路,陝西省富縣、甘泉縣秦直道是秦直道線路中保存最好的部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成秦直道考古隊對陝西省境內的秦直道進行了考古調查。調查覆蓋範圍爲道路兩側各一公里;總計調查直道路線約150公里,繪製道路柱狀剖圖143張,發現秦漢建築遺址6處,墓葬羣5處,採集文物標本100餘件。

富縣段秦直道

富縣五里鋪鎮樺樹溝口在2009年曾做過發掘。從樺樹溝口發掘地點向北工作,依據河流溝壑、地形地勢分界,富縣境內葫蘆河以北的秦直道被分爲車路樑、望火樓、水磨坪、寨子山四段;葫蘆河以南的直道被分爲五里鋪、大麥秸與槐樹莊三段,總計7段。南起槐樹莊段第十勘探點,北至寨子山段第五勘探點,主體線路曲折北行,長約125公里。此段秦直道穿越南村溝、葫蘆河、埝溝,皆行經山脊之上,地表植被爲低草或密林。最寬處61米,最窄處12米,部分路段被完全沖毀。其中車路樑段長4.4公里,地表爲疏草,跡象明顯,保存最好。

經勘探,富縣秦直道第一層爲草皮層或耕土層,厚10~20釐米;第二層堆積層,厚10~30釐米;第三層路土層,厚約3~30釐米;第四層活土層,厚10~30釐米;第五層夯土層,厚20~400釐米,有的地方深達4米不見底。第六層生土層。直道構築方式是見山削去山一側,逢溝用大量的夯土填平,夯層厚8~10釐米。路面結構特點是靠山的一側回填層和夯土較薄,溝邊一側活土和夯土深厚。在道路兩側還發現建築遺址2處,墓葬羣2處。

五里鋪2號遺址 位於秦直道五里鋪段22勘探點至23勘探點之間,東南直線距大麥秸村約2.7公里,面積較大,中部爲高臺,平面形狀不規則,南北長約280米,北寬約260米,南寬約180米。周圍有道路環繞,直道從其兩側穿過。地表採集有帶麻點紋的板瓦、筒瓦殘片。

寨子山遺址 位於張家灣鎮寨子山,中部爲高臺,表面平整,平面形狀不規則,南北長約240米,東西寬約110米。周圍有道路環繞,直道從其西側穿過。面北端發現墩臺一處,夯築而成,底部東西長9.5米,南北寬12米,頂部徑約1.5米,高4米。採集粗繩紋板瓦、條磚等。

大麥秸1號墓葬區 位於槐農林場場部西約670米的臺地上,西北距直道大麥秸第十探點約1100米。在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50米草地上發現數座墓葬,其中3座墓葬的器物還完整存在於墓室。M1中採集陶罐2件、雙耳罐1件;M2採集陶釜1件、陶罐2件。同時在墓地採集麻點紋板瓦殘片。

陝西富縣、甘泉縣秦直道考古調查成果 第2張

大麥秸3號墓葬區 位於槐農林場西老莊子與白菜溝口之間的山卯下部,在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50米,草地上發現有較多墓葬。M1內採集陶盆1件、陶器殘片1袋;M2內採集鐵劍1把、陶罐1件、陶盆1件、陶釜1件。

甘泉段秦直道

甘泉縣秦直道從墩樑(位於富縣、甘泉交界處)西北再轉東北行走于山脊之上,在安家溝下山,過洛河後,從方家河龍咀溝上山,北至志丹縣永寧公社柏板村附近,以安家溝爲界被分爲兩段,全長34公里。道路呈西南東北走向,除在方家河附近下山、上山外,基本行走于山脊之上,塹山、堙谷、鑿石開路跡象明顯。修建方式爲鏟削山體的一側以開闢道路,同時在路面上回填活土以平整路面。山體一側有溝谷的用夯土填平以增加路面寬度。保存基本完整,有一小部分被沖斷,另有2處路面被衝去三分之二。地表植被爲樹木、低草或莊稼。經考古勘探地層堆積與富縣直道相同。

在直道兩側還發現墩臺1處,建築遺址3處,墓葬區3處。

墩臺遺址 位於墩樑東北600米,直道北側100米的山峁上,形狀不規則,底部東西長約15米,南北寬約17.5米,頂部方形,邊長2米,殘高5.5米。夯築,夯層厚度8~10釐米。採集標本戳印紋陶片、板瓦殘片、條磚等。

墩樑段2號建築遺址 東南距高山窯子約350米,位於墩樑段第14勘探點東北,直道南側約200米,爲一高臺建築遺址,平面爲不規則長方形,長約206米,寬約80米,地表上散見較多粗繩紋板瓦、筒瓦、及陶器殘片。

墩樑段第3號遺址 位於橋鎮鄉安家溝洛河西岸的臺地上,遺址平面長方形,南北長約280米,東西寬約50米,分佈在三個臺地上。斷面上發現陶片堆積,地表也發現大量內飾麻點紋板瓦、筒瓦殘片。

安家溝段3號遺址 位於橋鎮方家河村西,位於直道南側,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長約100米,寬約80米。從斷面上可清楚觀察到厚約30~70釐米的文化層,內含大量和陶板瓦、筒瓦、器物口沿及少量的瓦當殘片。墩樑段第3號遺址與安家溝段3號遺址可能與直道過河設施基址有關。

墩樑段1號墓葬區 東距新窯子約740米,位於直道東側100米的山峁上,遺址區被生產路隔開,兩側的山峁上均發現墓葬,分佈散亂。M1採集陶罐1件,M2採集陶倉2件、陶竈1件、陶盆1件。

安家溝2號墓葬區 位於橋鎮鄉方家河村龍咀溝秦直道的東西兩岸山卯之上。東山卯可分爲三個地點,總計發現墓葬74座;在西山峁南北長475米、東西寬100~200米的範圍內發現墓葬30餘座。採集器物有陶罐、陶倉、陶盆、陶甑、陶竈、陶勺等多件。根據墓葬形制及採集器物觀察,該墓葬羣的年代當在西漢。墓葬區直線距秦直道不過數百米,範圍大,墓葬數量多,時代特徵明確,爲這次秦直道調查的重要發現。

石猴子遺址及墓葬區 位於志丹縣永寧鎮馬老莊對面的山上,其東北爲永寧鎮石猴子村,遺址東距直道直線距離750米。在山上發現城址,未採集到板瓦、筒瓦殘片,但城址內外發現數十座秦漢時期墓葬。

此次延安市富縣、甘泉縣秦直道考古調查的重點是直道路面的勘探驗證以及沿線的遺蹟調查,是在以前實際踏查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對直道主體線路勘探驗證後,連接每個勘探點,首次獲得了詳細的直道走向線路圖。由於直道上可以採集到能表明年代的文物少之又少,故而道路沿線的任何遺蹟及其採集標本都是我們關注的重心。此次調查在建築遺址採集到大量外飾粗、細繩紋、內爲布紋或大麻點紋筒瓦、板瓦殘片,其時代爲秦漢時期無疑。安三遺址採集的羊角雲紋瓦當,與陝西眉縣房成宮出土同類瓦當相似;從5個墓葬區採集的器物來看,富縣大麥秸1、2號墓葬區、石猴子遺址的墓葬的時代推測爲戰國晚期至秦,也應該沒有問題。甘泉墩樑段1號墓葬區、安家溝2號墓葬區時代當爲西漢或有些晚至東漢。這些與秦直道修建或者使用同時代建築遺址與墓葬,距離直道不過數百米,儘管不是直道本身,但作爲旁證,可以說明道路的時代及其使用,也拓展了直道研究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