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目的是什麼?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利瑪竇是哪國人

傳教士利瑪竇是意大利人,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原名叫瑪提歐·利奇。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目的是什麼?

利瑪竇畫像

利瑪竇出生於1552年,經營藥店的父母算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利瑪竇從小在耶穌會開辦的學校讀書,先是在家鄉當地的一家中學後又急速在另一家學校學習。雖然如此,利瑪竇的父親並不喜歡兒子與教會接觸,所以在利瑪竇16歲的時候,他父親把他送去比較遠的學校學習法律。然而利瑪竇是真心喜愛神學,因此僅僅三年,他就未被父親希望,中斷了對法律的學習,不僅進入耶穌會實習,而且之後還加入了耶穌會。

之後,利瑪竇刻苦學習,內容不僅包括哲學和神學,還有天算、拉丁文、希臘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等。1577年,利瑪竇因受命要前往東方傳教而來到葡萄牙里斯本,第二年與另外14名傳教士一同乘船前往印度。

雖然在海上遭遇了暴風雨,6個月後利瑪竇最終安全地踏上了印度的土地,之後他一邊傳教一邊繼續學習神學,期間他還晉升爲了司鐸。到了2年後的1580年,利瑪竇成爲了一名真正的神父,同時他派往中國傳教,於1982年抵達中國澳門。雖然居住地有所改變,但利瑪竇之後就基本一直生活在中國直到他在北京病逝。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不僅向中國傳播了天主教、自然科學等西方的知識,他還主動學習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寫下許多著作,是中西文化交流最早的傳播者之一。

利瑪竇是幹什麼的

利瑪竇,是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同時也是一名學者,是中西文化的最早的交流者之一。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利瑪竇畫像

利瑪竇從小篤愛神學,不惜違背父親而加入了耶穌會,不斷學習神學以及其他各種語言。1578年,利瑪竇被派往印度傳教,2年後正式成爲一名神父,之後前來中國傳教。

利瑪竇於1583年真正進入中國,與別的傳教士在廣東肇慶建立了第一個傳教駐地,對外假稱來自天竺,並身穿佛教僧侶的衣服。利瑪竇用中文翻譯了包括《十誡》在內的多本天主教經典,同時還向中國人傳播西方各種自然科學,比如出版中國第一份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另外,利瑪竇也折服於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始了對它的系統的學習。

沒幾年,利瑪竇就被驅逐出了肇慶,之後他先後在韶州、南昌和南京建立了傳教駐地。期間,他不斷向中國人傳教,在實踐中探索自己傳教的策略和方法,同時不斷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並將中國的經典著作翻譯成外文。1596年,利瑪竇被任命爲耶穌會中國教區的負責人,第二年成爲了主管。

來中國將近二十載之後,利瑪竇終於在1601年來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北京。利瑪竇通過向萬曆皇帝進貢了不少新奇的西方器物而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被准許長居北京進行傳教。此後,他就一直居住在北京,結交了許多中國士大夫,直到1610年病死。

利瑪竇怎樣在中國傳教的

利瑪竇在中國傳教了近三十年,不僅受到了萬曆皇帝的信任,還結識了不少士大夫,其中更有一些後來改信了天主教,這可以說是他傳教的成果。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目的是什麼? 第3張

利瑪竇畫像

他在中國的傳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利瑪竇花了大量時間用來學習漢語和研究中國古代經典,這是他了解中國的基礎。而當他最開始在中國傳教時,爲了不遭到驅逐只能低調行事,不僅對外假稱自己來自天竺,還身穿佛教僧侶的衣服。之後,他認識到士大夫是中國的掌權階層,而佛家是學習儒家的他們所排斥的。於是利瑪竇改變策略,向他們模仿,開始蓄髮開始留須,還穿上了他們的儒士服。這就是他傳教方式不斷優化和進步的體現。

通過不斷結交士大夫,利瑪竇在傳播天主教和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從他們那裏學習到了更深層次的中國文化。因此,他走出了一條新型的傳教之路,結交士大夫也是其中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在對天主教教義進行解釋和翻譯時把它與儒家相結合。

天主教信仰上帝,而中國人崇拜上天,利瑪竇將兩者結合甚至畫上了等號,認爲中國的上天不是指自然界的天空,也是在指神靈,因此和上帝從本質上是一致的。另外,利瑪竇把天主教的教義闡釋爲“愛”,愛上帝同時也愛世人,又把它與儒家提倡的“仁”相比較,認爲兩者有許多類似和重合的地方。如此,中國士大夫便慢慢接受了他的傳教。

利瑪竇中國札記

利瑪竇屬於最早認識中國的傳教士之一,而傳教的過程中他一直有記錄自己的經歷和見聞,之後這份日記被另一個傳教士金尼閣翻譯成拉丁文,整理後出版成書,書名叫《基督教遠征中國史》,中國引進翻譯時改名爲《利瑪竇中國札記》。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目的是什麼? 第4張

《利瑪竇中國札記》

利瑪竇在中國居住並傳教近三十年,期間雖然輾轉多處,但不變的是他一直在接觸中國士大夫,而且主動了解並學習中國文化。因此,利瑪竇在他的日記裏記錄的是他見識到當時真正的中國,而且也包括他對中國的觀察和認識。

翻譯利瑪竇日記的金尼閣,也同樣是耶穌會的來華傳教士,不過是比利時人。他在利瑪竇死後纔來到中國,也結識了不少以前利瑪竇的中國士大夫好友,所以對其過去的經歷頗爲了解。之後,在他回歐洲的途中,他就將利瑪竇的日記進行了整理和翻譯,並且稍作添加和修改。該書出版後,因爲書中把去中國傳教與淘金冒險類比,所以在歐洲天主教會中產生了極大的轟動。

該書共分五卷,第一卷主要詳細介紹了當時中國政治、地理、物產、機械、科學等各方面的基本情況,之後的四卷則是敘述西方傳教士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其中以利瑪竇自己的內容爲主。該書常被拿來與《馬可·波羅遊記》作比,但不同於由故事構成的遊記,該書的記錄以親身經歷爲本,展現的是一個更真實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