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鄭信大帝 鄭信是中國人嗎

鄭信大帝 鄭信是中國人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信(1734-1782年),原爲大城王朝的一名將領,緬甸貢榜王朝吞併暹羅之後,鄭信起兵反抗,最終戰勝了緬甸侵略者,平定各地割據勢力,於1769年建立吞武裏王朝。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在海外當皇帝的華人。 其父鄭鏞是中國廣東潮州府澄海縣華富村人。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鄭信的父親名鄭鏞,是大城王朝的稅務官,具有潮汕民系的血統,來自中國廣東澄海(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暹羅王鄭昭傳》則稱鄭鏞原名鄭達,在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大城府華富里,成爲一位攤主,致富後改名爲鏞。鄭信的母親諾央(นกเอี้ยง)是暹羅人。

鄭信於1734年4月17日出生在大城府。年幼時,大城王朝的首相Mhud(爵位爲Chao Phraya Chakri)即對他印象深刻,將其收爲義子,給他取名爲“信”(สิน),在泰語中意思是“財寶”。7歲時,開始在一所上座部佛教僧院接受教育。經過7年的學習後,得到義父的推薦,成爲一名皇家侍從。他學習了潮州話、越南語以及數種印度的語言,並能流利地使用它們。

鄭信大帝 鄭信是中國人嗎

  鄭信

 事業初期

在按照當時暹羅的規定出家爲僧三年後,他開始侍奉國王厄伽陀。他被派往來興府擔任副府尹,守衛這片處在緬甸威脅之下的地區。後來,他被提拔爲總督,授予披耶達(ระยาตาก)的爵位,從此以後被稱爲達信。

1764年,緬甸軍隊襲擊了暹羅南部地區。在摩訶諾爾塔的率領下,緬甸軍隊大獲全勝,直逼佛丕府。鄭信同另一位將軍Kosadhibodhi率軍防禦,將其擊退。翌年,達信成爲甘烹碧府總督,被授予“披耶Vajiraprakarn”的頭銜。但他並未前去任職,因爲緬甸軍隊攻打首都大城,他很快就被召回負責首都的防衛。暹羅與緬甸軍隊在大城激戰了一年多,在此期間,鄭信遭遇了不少挫敗,但卻越挫越勇。

抵抗和取得獨立

1766年1月3日,就在大城淪陷前不久,鄭信率領500名士兵衝出了城市。這一行動從來沒有得到充分解釋,鄭信和他的追隨者如何衝出緬甸的包圍至今仍是一個謎。

1767年4月7日,大城受到大量緬甸軍隊的包圍。大城被攻陷,暹羅王厄伽陀遇難。暹羅全國分裂爲六個部分,鄭信控制着東部沿海,他與通鑾立志要驅逐緬甸侵略者,統一暹羅。鄭信以神諭之名,決定要進攻春武里府。他先向總督和談,要求其開城投降,但遭到了拒絕。於是,他趁夜發動突襲,於1767年6月15日佔領了這座城市。春武里府和桐艾府並未遭到緬甸人的屠殺,因此鄭信將其作爲反抗緬甸侵略的根據地。大量流離失所的暹羅人紛紛前來投奔,鄭信的隊伍迅速壯大。隨後,鄭信來到了泰國灣東海岸的羅勇府,在那裏他被擁戴爲親王。

緬甸軍隊徹底洗劫大城之後,對佔領這座暹羅的都城並未抱有太大興趣,留下了蘇基(Suki)將軍率領少量部隊佔據這座殘破的城市。緬甸人將兵鋒轉向了北方,去抵抗進攻緬甸的清朝。1767年11月6日,鄭信組織了一支5000人的軍隊,在其動員下,這支軍隊沿昭披耶河乘船而上,成功擊退了緬甸軍隊,佔領了吞武裏,處決了緬甸人任命的泰人總督Thong-in。隨後,他大膽地襲擊了駐紮在Phosamton(在大城附近)的緬甸軍隊主力,並迅速擊潰了他們。緬甸人戰敗潰逃,鄭信在大城失陷的七個月後收復了這座城市。隨後,在通鑾(爵位爲“昭披耶卻克里”)的幫助下,打敗了他的對手,統一了全國。

統治

鄭信大帝 鄭信是中國人嗎 第2張

  達信大帝的登基大典

1767年12月28日,鄭信在吞武裏的吞武裏宮即位爲暹羅國王,取波隆羅闍四世(Boromraja IV)和帕西訕佩(Phra Sri Sanphet)爲王號,然而卻以達信大帝之名爲泰國人所知。鄭信之所以沒有回到大城而是選擇了吞武裏,一方面是因爲大城已經在戰亂中受到嚴重摧殘,一時難以恢復原狀;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吞武裏距離大海僅僅二十公里,適宜發展對外貿易。然而終其在位,他一直在鎮壓內亂、抵禦外敵和擴張領土,沒有時間將其建設爲大城市。

五個分離勢力國家

大城陷落之後,統一的暹羅分崩離析,陷入了分裂。除了鄭信之外,波隆摩閣(英語:Borommakot)的兒子貼披碧(Teppipit)佔據着東南一帶的呵叻府。彭世洛府總督鑾(Ruang)宣佈獨立,他的領地延伸到了北欖坡。在彭世洛以北的程逸府,僧侶枋(Ruan)自稱親王。暹羅南部直到春蓬府的各府由那空是貪瑪叻的總督Pra Palad控制,Pra Palad也自稱親王。

鄭信在吞武裏建立自己的政權後,開始着手進行國家的統一戰爭。他先是對彭世洛府發動了攻勢,但遭到了失敗。於是鄭信決定集中力量先解決掉最薄弱的一個,即呵叻府的貼披碧。1768年,鄭信攻陷呵叻並處決了貼披碧。隨後,鄭信又與通鑾攜手擊敗了Pra Palad,Pra Palad戰敗被俘後,鄭信將其安排在吞武裏軟禁。1770年,鄭信兵鋒直指程逸府,擊潰了枋及其手下,並順勢攻陷了彭世洛府,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戰爭與叛亂

面對鄭信組織起來的反抗,緬甸國王辛標信仍然堅持對暹羅的戰爭。辛標信於1767年派遣軍隊進攻暹羅並攻陷大城後,很快就捲入了和中國的戰爭當中。

在鄭信看來,只要清邁還在緬甸人手上,暹羅就會一直面臨緬甸的威脅。因此,鄭信決定將緬甸人驅逐出清邁。1771年,清邁的緬甸軍隊進攻暹羅被擊退,鄭信趁機派軍跟隨並進攻清邁,在遭到頑強地抵抗後鄭信下令撤軍。1773年,緬甸再次出兵襲擊暹羅,但在進攻披猜的路上遭到了披猜總督的伏擊,鄭信很快也帶着軍隊加入了戰鬥,暹羅軍隊在擊敗緬甸軍隊後順勢進攻清邁,於1775年1月攻陷清邁。

1774年,緬甸與中國和談,辛標信再次派遣一支軍隊進攻暹羅,但緬甸軍隊被暹羅軍隊困在曼谷,最終在兵糧寸斷的情況下向暹羅投降。

1775年10月,在被泰國人稱爲Azaewunky的緬甸將領摩訶梯訶都羅(Maha Thiha Thura)的率領下,緬甸發動了吞武裏王朝時期對暹羅最大的攻勢。在摩訶梯訶都羅的帶領下,緬甸軍隊勢如破竹,一路直達彭世洛府。通鑾與其弟弟在彭世洛府帶兵抵抗,將緬甸人抵擋在城牆外長達四個多月。摩訶梯訶都羅見軍隊久攻不下,於是安排了一次與通鑾的會晤,在會晤中摩訶梯訶都羅極力稱讚了通鑾的英勇,並預言他有機會當上國王,但他的離間並沒有起到效果。鄭信在這期間企圖從後方襲擊緬甸,但由於軍用物資匱乏只得作罷。

1776年3月底,摩訶梯訶都羅的軍隊面臨糧草匱乏的問題,同時新上位的緬甸國王辛努敏也發出讓摩訶梯訶都羅撤退的指示,於是緬甸軍隊的主力開始撤離暹羅,但殘留的部分軍隊仍然堅持戰鬥,直到9月份才被剿滅。

同年,緬甸再次派遣軍隊進攻清邁,但很快也被暹羅軍隊擊退。由於持續的戰爭,清邁面臨着人口減少和饑荒的威脅,它將無法抵擋緬甸的再次進攻。於是鄭信選擇放棄清邁,將城內居民南遷,使清邁成爲了一座荒蕪之城。直到十幾年後,暹羅政府纔再次接管這個城市。

對外擴張

1769年,柬埔寨陷入動盪,烏迭二世(Narairaja)與安農二世(Ramraja)爭奪王位。烏迭在越南人的支持下擊敗了安農。安農自稱國王,並向暹羅請求庇護。這給了鄭信重建暹羅對柬埔寨宗主權的機會。他派遣一支軍隊協助安農歸國奪權,但沒有成功。

1777年,佔巴塞國王支持娘隆(英語:Nang Rong District)總督反抗暹羅王室的統治。鄭信派通鑾前去征討,逮捕並處決了娘隆總督。在素拉·辛哈那的援軍的幫助下,通鑾追擊到了佔巴塞,將國王Chao O及其攝政逮捕並立即斬首。佔巴塞被暹羅吞併,鄭信對通鑾的戰果非常滿意,封他爲“Somdej Chao Phraya Mahakasatsuek Piluekmahima Tuknakara Ra-adet”(สมเด็จเจ้าพระยามหากษัตริย์ศึก พิลึกมหึมาทุกนคราระอาเดช),意思是“鎮壓者昭披耶,權力引人注目、令所有城市畏懼的偉大戰士之王”,爲有史以來最高的貴族頭銜。

1770年,鄭信聯合柬埔寨對越南發起戰爭,對抗越南阮主在柬埔寨的統治。在經歷過幾場小敗仗之後,暹羅柬埔寨聯軍於1771年和1772年擊敗了阮軍。這些戰敗激起了越南國內的叛亂,隨後叛亂的西山起義軍迅速推翻了阮主政權。1773年,阮主同鄭信達成和解,將他們控制的一些柬埔寨領地歸還給了暹羅。

1771年,暹羅軍隊將安農二世推上王位,烏迭退往柬埔寨東部。兩位王子達成妥協,安農擔任國王,烏迭擔任副王,由Tam王子擔任攝政。然而這一妥協卻是不如人意的,Tam王子被謀殺,副王烏迭突然死亡。不少重要官員認爲是安農製造了他們的死,在Talaha(Mu)王子的率領下發動叛亂,1780年將安農抓獲,投入河中溺死。Talaha立烏迭年僅四歲的兒子安英爲國王,並自封攝政。柬埔寨局勢的變動讓鄭信感到不滿,於是鄭信派20000人,由通鑾率領進攻柬埔寨,欲立自己的兒子Intarapitak爲新的柬埔寨王。Talana在越南軍隊的幫助下在金邊抵抗暹羅軍隊。然而就在戰爭開始之前,暹羅國內發生重大騷亂,通鑾決定率軍回國,將指揮權交給了素拉·辛哈那。

1777年,萬象大臣Pra Woh發動叛亂,帶着手下來到佔巴塞境內,駐紮在烏汶附近的Donmotdang,Pra Woh向暹羅人投降,但暹羅軍隊撤離之後,Pra Woh遭到萬象軍隊的襲擊,被捕處決。該事件被鄭信當作是對自己的侮辱。1778年,鄭信令通鑾率20000人進攻萬象,對萬象充滿敵意的琅勃拉邦親王爲求自保向暹羅屈服,派兵追隨通鑾圍攻萬象。

在圍城四個月之後,暹羅人佔領了萬象,將翡翠玉佛(英語:Emerald Buddha)和勃拉邦佛劫掠到了吞武裏,萬象親王成功逃脫並開始逃亡生涯。萬象和琅勃拉邦成爲了暹羅的附庸國。

 結局

泰國曆史學家指出,血統的問題給鄭信不利影響,鄭信開始成爲一名宗教狂熱分子。從1781年開始,鄭信逐漸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他認爲自己是一尊未來的佛,期望把自己的血液從紅色變爲白色。他開始實踐冥想,甚至向僧侶發表演講。更嚴重地,他要求僧侶授予自己須陀洹的位階,激起了暹羅佛教的教派分裂。拒絕屈服並尊他爲佛的僧侶們都遭到降級,拒絕尊崇他的許多人遭到鞭打,罰作卑賤的苦力。

因爲戰爭造成的經濟緊張非常嚴重。饑荒、搶劫和犯罪蔓延各地。官場上充斥着腐敗,發生許多官逼民反的事件。鄭信因而用嚴峻的刑罰處罰他們,酷刑拷打併處決高級官員,導致官員們對他普遍不滿。

1782年,披耶·訕卡(Phraya San)發動宮廷政變,將鄭信罷黜,強迫他出家爲僧。吞武裏陷入大規模騷亂,全城充斥着殺戮和劫掠。政變發生後,得知消息的昭披耶卻克里自柬埔寨前線返回,通過逮捕、偵查和懲罰的手段,迅速平定了叛亂。

根據《皇家泰國編年史》,卻克里決定判處鄭信死刑。該編年史稱,鄭信被押到處決地點時,要求見卻克里將軍一面,但被將軍拒絕了。1782年4月10日,鄭信在吞武裏宮旁的Wichai Prasit要塞前被斬首,其屍體被埋葬於Wat Bang Yi Ruea Tai。卻克里將軍隨後掌握了政權,自封爲國王,稱拉瑪一世,建立卻克里王朝。

而越南史料《大南實錄》則記載,卻克里下令在黎明寺前處決鄭信,將他裝入天鵝絨制的麻袋中,用檀香木棍子活活打死。而另有史料稱被打死於宮中的是鄭信的替身,其本人被祕密送往那空是貪瑪叻山中,直到1825年才逝世。但不管鄭信最終下場如何,都無法改變國家政權落入拉瑪一世手中的現實。

 與中國的關係

鄭信在緬甸入侵的時候同中國清朝建立關係,共抗緬甸。他也派使臣前往清朝,成爲清朝的藩屬。

拉瑪一世奪取皇位後,爲繼續維持與清朝的宗藩關係,冒認鄭信的兒子,自稱鄭華。

 紀念與傳說

紀念

鄭信是泰國人心目中的五大帝之一(五大帝分別爲:蘭甘亨大帝、納黎萱大帝、達信大帝、馬古大帝、朱拉隆功大帝;他們因其愛民、仁德之心,爲後世所懷念。又或者將蘭甘亨、納黎萱、拉瑪五世爲三大帝;或者將蘭甘亨、納黎萱、那萊王、鄭信、拉瑪一世、拉瑪五世、拉瑪九世爲七大帝。)

根據泰國史料記載,鄭信於12月28日加冕。自1955年,泰國政府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爲鄭王節。

傳說

鄭信在年幼爲僧時,曾同於寺中當沙彌的好友通鑾出寺託鉢化緣,見一中國算命老先生。算命先生看了手相告訴他們,他們兩人將成爲國王。他們當然沒有認真對待,但後來鄭信果然成爲暹羅王,而通鑾也真的成爲鄭信的繼承者拉瑪一世。

鄭信稱王時,在澄海的鄉親搭船去慶祝。離別時,鄭信贈送了18缸禮物給鄉親,千囑萬咐不要中途揭封觀看,回鄉以後再分贈。航行途中,他們忍不住打開看到缸口盛滿鹹菜,大失過望,又打開多缸發現皆爲鹹菜,盛怒之下便把十七缸子全丟入海。回到潮州澄海後,衆鄉親都爭相來看剩下唯一的鹹菜缸,才發現鹹菜下面是金銀珠寶。

 家族

鄭信有21個兒子和9個女兒:

此外,拉瑪一世的長女Chimyai(泰語: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บรมวงศ์เธอ เจ้าฟ้าฉิมใหญ่)是鄭信的王妃,不過在1779年先於丈夫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