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俄羅斯正教會教義 俄羅斯正教會牧首

俄羅斯正教會教義 俄羅斯正教會牧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俄羅斯正教會,又稱之爲莫斯科宗主教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教會自主教會,外文名俄語叫做Русская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公元988年的羅斯受洗普遍被視爲羅斯正教會的開端。

組織

其最高權力管理由聖主教公會負責。主教公會在有需要時纔會召開,公會成員由全體主教參加。公會休會期間,則由莫斯科和全俄羅斯大牧首負責領導,宗座設在俄羅斯莫斯科的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2009年2月起由基里爾一世擔任第16任牧首。

俄羅斯正教會教義 俄羅斯正教會牧首

  俄羅斯正教會教區區劃

俄羅斯正教會教義 俄羅斯正教會牧首 第2張

  羅斯受洗

歷史

目前的俄羅斯正教會傳統上奉聖安德肋爲建立者。據說他遊歷了斯基提亞以及黑海北部沿岸的希臘人殖民地。根據傳說,安德肋曾來到一個地方並預言了其後該地將成爲一個偉大的基督教城市。這個城市就是基輔。 而傳說中他建立十字架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聖安德烈教堂 (基輔)。

公元9世紀左右,東斯拉夫部落開始和東羅馬帝國有了接觸。公元863至869年,來自馬其頓的東羅馬的教士聖西里爾和聖美多迪烏斯第一次用古教會斯拉夫語翻譯了《聖經》的一部分。打下了東歐、巴爾幹、南俄羅斯各地斯拉夫人受洗的基礎。證據顯示,866至867年間,羅斯的首個基督教主教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佛提烏斯或者伊格那提烏斯派往諾夫哥羅德。

十世紀中期,在東羅馬教士的傳教下,基輔的貴族間已經有了基督教羣體。但當時基督教還不是當地的主要宗教。基輔的奧麗加是首個皈依基督教的羅斯統治者。她於945年或者957年受洗。君士坦丁堡爲她舉行了正式的歡迎儀式。東羅馬帝國元首君士坦丁七世在他的著作《儀軌》(De Ceremoniis)中記載這一事件。受洗後,奧麗加受教名爲伊蓮娜。斯拉夫編年史補充了一些關於她受洗的虛假細節。比如她如何讓君士坦丁七世着迷並在才智上勝他一籌,根據這些描述,奧麗加還拒絕了君士坦丁七世的求婚。事實上,奧麗加受洗的時候已經處於老年,而君士坦丁也已經有了皇后。奧麗加的孫子基輔的弗拉基米爾·斯維亞託斯拉維奇正式將基督教立爲國教。整個羅斯於988年受洗。弗拉基米爾接受東羅馬帝國教士的洗禮,並命令其子民同受洗禮。

基輔教會當時時是一個歸屬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轄的都主教區,相對來說歷史較短。普世牧首派遣的都主教通常都是希臘人(東羅馬的主體民族)。都主教駐地最早是在基輔---羅斯的首都。

十三世紀末尾,在蒙古人的鐵蹄下,基輔失去了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都主教馬克西姆移駐至弗拉基米爾。他的繼任者,都主教彼得於1325年將駐地搬遷至莫斯科。在蒙古征戰時期,正教會爲羅斯的存亡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蒙古人除了因政治因素殺害了一些人以外,大致上容忍了正教會的運作,甚至還免除了教會一定的稅務。許多正教聖人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比如拉多尼茲的謝爾蓋和都主教阿列克謝。他們幫助羅斯抵禦了韃靼人長年的壓迫。並使得教會在靈性與經濟方面得到了發展。拉多尼茲的謝爾蓋所創立的聖三一修道院爲宗教藝術提供了優良的環境。謝爾蓋的追隨者們建立了四百所修道院。很大程度上擴張了莫斯科大公國的領土。

1439年,一些東羅馬帝國的主教,包括代表俄羅斯教會的基輔都主教伊西多爾於佛羅倫斯大公會議上,簽訂了與羅馬教會的合一條約。承認了羅馬教宗在各教會中的優先權。1441年,當消息傳回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處時,他否決了該會議的決定。同年,伊西多爾被解除職務,並以叛教的罪名遭驅逐。之後,由於當時君士坦丁堡內部倒向天主教的趨勢較爲強烈,基輔及全俄羅斯都主教的職位空缺了幾年。1448年12月,主教約拿經過主教公會的決議,沒有經過君士坦丁堡的許可,被擁立爲基輔及全俄羅斯都主教(常駐莫斯科行使權力)。 五年後,君士坦丁堡陷落。東羅馬帝國滅亡。由此,莫斯科實際上成爲了獨立的教會。當時人還提出一種說法,即俄羅斯是東羅馬帝國道統的繼承者,而莫斯科是繼羅馬、君士坦丁堡後的第三羅馬。與此同時,新建立的設在基輔的俄羅斯都主教區(後來遷到了立陶宛)仍舊處於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管轄之下直到1696年。

伊凡三世及其後繼者統治時期,關於教會的異端學說與爭論不斷。不佔有派的尼爾·索爾斯基和瓦西安·帕特里克耶夫主張將教會財產世俗化。當時很有影響力的約瑟夫·沃洛茨基反對他們的主張,併爲教會財產辯護。俄羅斯統治者的立場搖擺不定,但最終倒向了約瑟夫一方。由此事件,教會衍生出了不同的派別。有些還傾向於哈拉卡,即猶太律法。比如大司祭阿列克謝與一些猶太教徒會面後改信了猶太教。

沙皇費奧多爾一世·伊萬諾維奇治下,他的連襟鮑里斯·戈東諾夫與當時正苦於經濟問題 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取得了聯繫,希望君士坦丁堡承認俄羅斯教會的首腦爲大牧首。1589年,在戈東諾夫的努力下,莫斯科都主教約伯成爲了第一任莫斯科及全俄大牧首,並使俄羅斯教會成爲東正教自治教會。其餘四大正教自治教會,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條克、耶路撒冷承認了俄羅斯教會爲五大教會之一。接下來的五十年間,在沙皇權利萎縮的情況下,莫斯科大牧首會與沙皇一同處理政務。有時甚至代行沙皇的權利。

1652年,尼孔大牧首實現了教會的中央集權。根據基輔教會學院專家的說法,他還修正了俄羅斯教會的禮儀,使其與君士坦丁堡的禮儀相一致。尼孔堅持將畫十字的方法改爲三指合一式,而當時視爲傳統的二指畫十字法則被廢棄。這一改變引起了許多信徒的不滿,他們將其視爲邪說(儘管這一改變到底於禮儀上有沒有很大的重要性還沒有定論)。1666年至1667年,教會了實行了這一改革,並將拒絕服從改革的人逐出教會,以至在莫斯科公權力的支持下進行鎮壓。這些拒絕改變者,後來被稱爲舊禮儀派。

尼孔大牧首試圖俄羅斯變成一個神權國家。俄羅斯正教會的教派分裂時期,尼孔將大司祭阿瓦庫姆·彼得羅夫及衆多異見者處以火刑,另一舊禮儀派的人物費奧多西亞·莫洛佐娃於1675年由於飢餓致死。其他人則逃往西伯利亞。這些處罰有些是強制的,有些則是受刑者自願的。但他的雄心也加速了其勢力的衰亡。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認爲有理由暫停他的改革舉措。1658年,與沙皇關係惡化了的尼孔親自卸任了大牧首的職位。1666年12月12日,聖主教公會將他貶爲一介僧侶。但他始終堅持教會至高無上的權利。

波蘭-立陶宛東部地區於1654年被俄羅斯兼併後,1686年,屬於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基輔及全俄羅斯都主教區被劃歸莫斯科大牧首管轄。

彼得一世在位時,由於彼得本人並不十分虔信宗教,因此他對教會採取了嚴厲的控制措施。他將宗主教的權利移至由他控制的神聖宗教會議之下。沙皇掌握了所有主教的任免權。上層社會在他的治下失去了成爲神職人員的興趣,大部分教區神職的父輩也是神職人員,他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收入低下。修院中的僧侶具有較高地位,他們不能婚配。政治上,教會仍具有其重要性。葉卡捷琳娜二世於十八世紀取得了大部分教會地產並使得神職人員的收入來源僅限於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比如婚娶、洗禮等。

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早期,俄羅斯正教會經歷了大規模的擴張。在俄羅斯帝國向西伯利亞延伸其勢力時,對願意皈依東正教的土著首領予以財政、政治上的獎勵(包括不受兵役)。

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傳教士們被派遣至西伯利亞以至阿拉斯加。在這一時期的傳教活動中彰顯了其名聲的有:阿拉斯加的英諾森特、阿拉斯加的赫爾曼。他們效仿彼爾姆的斯德旺,將福音與讚歌翻譯成土著語言。這些翻譯有時還要求翻譯者創造新的翻譯系統。佩列亞斯拉夫條約簽訂後,奧斯曼帝國對君士坦丁堡牧首施壓,逼迫其將烏克蘭大主教區的管轄權讓渡給莫斯科牧首。這一轉讓導致了數以百萬計的的教民以及六個教區加入俄羅斯正教會。從而使烏克蘭人主導了俄羅斯正教會。

1700年阿德里安牧首去世後,彼得大帝未允許繼承人的即位,1721年,在普斯科夫大主教費歐凡·普克波維奇的建議下,成立了以大主教斯蒂芬·亞沃爾斯基爲首的神聖宗教會議以集體管理教會。這一設置成爲了常規,俄羅斯教會在這段時間內不具有大牧首。神聖宗教會議成爲政府機構,沙皇的專員出席其會議並起到監督作用。 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一個大多數由非專業人士組成的委員會決定恢復大牧首制。儒略曆1917年11月5日,吉洪被推舉爲大牧首。

1917年俄國革命後,俄羅斯正教會遭到布爾什維克當局的迫害,許多東正教教士被新政權逮捕入獄或處死,財產被沒收。而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政府一改迫害教會的做法,轉而與之聯合,並允許教士在戰前爲軍隊祈禱。

2016年2月12日,基里爾一世代表俄羅斯正教會在古巴訪問,期間在何塞·馬蒂國際機場與天主教會教宗方濟各會面。雙方簽署聯合聲明,呼籲各方合力對付恐怖主義和迫害基督徒的行爲。同年,俄羅斯正教會與塞爾維亞正教會、格魯吉亞正教會共同抵制了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發起的大公會議。

立場

2000年8月14日,俄羅斯正教會主教公會議發佈了俄羅斯正教會對待其它基督教派信徒的基本原則。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向其他基督教派,並宣稱合一是各個教會的任務之一。原則中堅持正教會在神聖傳統上具有不二的見證,保存着最完整的基督教傳統,並認爲唯一的普世教會是正教會。正教會認爲各教派之間不應互相“傳教”以使人皈依其教派。

現況

估計全俄羅斯有超過一億信徒,實際活躍成員超過2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