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普利策獎建築 普利策獎作品

普利策獎建築 普利策獎作品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普利策獎,外文名The Pulitzer Prizes,又稱普利策新聞獎,創辦時間1917年,創始人約瑟夫·普利策,後發展成爲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

獎項介紹

普利策獎也稱爲普利策新聞獎。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爲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成爲全球性的一個獎項,被稱爲“新聞界的諾貝爾獎”。

一個世紀以來,普利策獎一直是新聞業的標杆,與美國社會一同經歷了戰爭硝煙、政治醜聞和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從最初的新聞獎,普利策獎現在還設立了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綜合獎項,其影響力歷久不衰。

普利策獎包括十四項新聞類獎項和七項創作類獎項組成,新聞類獎項的獲獎者不限國籍,但必須在美國媒體中發表過作品。而創作類的獎項則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的例外是歷史寫作獎,如果作者身爲外籍人士,但寫作的作品涉及美國史,仍有機會獲得這一獎項。

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是唯一獲得這個獎項的美國總統。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佈《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普利策獎排名第453。

2020年5月4日,2020年普利策新聞獎公佈,新增“音頻報道獎”。

普利策獎建築 普利策獎作品

  普利策獎獎盃

評選制度

當年4月中的一天公佈結果,並於5月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正式頒發。

評獎項目

普利策獎分爲兩類,新聞界和創作界。普利策獎也是一個鼓勵美國的獎。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需在美國週報(或日報)中發表的。創作界獲得者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例外的是歷史獎。只要是關於美國曆史的書都可獲獎,作者不必是美國人。

獎項分類

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其中新聞獎主要有:公共服務獎、報道獎、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新聞攝影獎等;文學藝術獎有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曆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和非小說作品獎;音樂作曲獎1項。另外,還頒發2項特別獎。

美國普利策獎的獎金爲7500美元,但獲得公衆服務貢獻獎的報道不得獎金,獲獎的報社將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普利策當初遺贈的基金爲50萬美元,後來基金管理機構又籌措了100多萬美元。該獎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佈,5月份頒獎。

首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的。此後,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

新聞界獎

普利策優異公衆服務獎

普利策普通新聞報道獎

普利策國內報道獎

普利策國際報道獎

普利策調查性報道獎

普利策釋義性新聞獎

普利策專業性新聞獎

普利策社論寫作獎

普利策漫畫創作獎(1922年開始)

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爲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利策特寫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爲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利策評論獎

普利策批評獎

普利策特稿寫作獎

創作界獎

普利策小說獎

普利策戲劇獎

普利策歷史獎

普利策傳記獎

普利策詩歌獎(1922年開始)

普利策非小說類作品獎(1962年開始)

普利策音樂獎(1943年開始)

創始人物

約瑟夫·普利策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生於匈牙利一個猶太人家庭。17歲時從家中出走,本想從軍,但因視力差、身體弱而被拒絕。後被美國軍隊招募,成爲一名騎兵,1867年加入美國籍。1868年當了德文《西部郵報》記者。他憑藉強烈的求知慾和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挖掘各種新聞,後成爲該報的全資經營者。

到1878年,普利策熟練地掌握了英語,於當年12月9日出價2500美元買下了聖路易斯的《電訊報》,後與當地《郵報》合併爲《聖路易斯郵訊報》。1883年,他以34.6萬美元買下《紐約世界報》。他創造了編輯寫作制——即記者採寫的材料由編輯潤色、整理、綜合成稿件見報。這種寫作規則,至今仍是整個新聞界的普遍原則。

普利策對報紙的經營與編輯獨樹一幟。他強調報紙發表新聞要真實和準確,文字要簡潔和通俗,要花力氣寫好社論。

普利策於1911年去世。他生前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該獎後成爲美國新聞最高獎。

普利策1868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他的一生對美國報紙的發展有着較大的影響,被人們譽爲創辦現代美國報紙的先驅者和示範者。1903年,普利策寫下遺囑,決定出資興辦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和建立普利策獎金,由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掌管他遺贈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根據他的遺囑,1912年開辦了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起設立了普利策獎。

管理方式

每年有兩千多件入選作品參加普利策獎的競爭,但通常只頒發21個獎項,其中14項是新聞獎。這些獎項是長達1年過程的終結。它始於每年年初,受委派的102名傑出的評審員,分成20個評審團。

評審團的成員們要緊張工作3天,提名前認真篩選每件作品。自從設立這些獎項後,委員會擴大並多次重新覈定了新聞類的項目,使其能夠和美國新聞業的演變同步。漫畫獎是1922年設立的。攝影獎設立於1942年。1968年又被分爲現場報道新聞或突發新聞和特寫。隨着計算機修改照片技術的發展,委員會於1995年規“任何內容經過處理或改動的作品,除了慣常的報紙裁剪和編輯之外,將不予接受”。

分類定義

1、由報紙通過利用其新聞資源如社論、漫畫和攝影以及報道而提供的值得讚許的傑出公衆服務;

2、傑出的突發性地方新聞報道;

3、由個人或團體以單篇或系列報道方式所做傑出調查性報道;

4、闡明一個有意義並複雜的主題,展示了對主題的上佳把握,文筆流暢,表述清楚的傑出解釋性報道;

5、對特定主題或活動進行持續、富有知識性傑出專題報道;

6、全國性事務傑出報道;

7、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事務傑出報道;

8、特別關注文學的高質量和獨創性的傑出特寫報道;

9、傑出的評論文章;

10、傑出的文藝批評文章;

11、清晰,有道德目的,推理紮實,在作者認爲導向無誤時,具有能夠影響公衆輿論的能力的傑出社論;

12、年度出版的,有獨創性和有評論效應,繪畫水平高,具有形象化效果的傑出漫畫或漫畫選輯;

13、彩色,單張或多張,相關組照或像集組成的傑出突發性新聞攝影;

14、或彩色,單張或多張,相關組照或像集的傑出特寫攝影。

金質獎章將授予公共服務獎獲得者。其他類別的獲獎者除證書外,還有於2001年提高至7500美元的現金獎勵,原來爲5千美元。每年向新聞學院教授推薦的4個名額各提供5千美元普利策獎學金。這些獎學金可使3名優秀的畢業生旅行、寫報告並在國外學習,另一份獎學金頒給一名從事戲劇、音樂、文學、電影或電視評論的畢業生。

2004年普利策獎對大多數獲獎者來說,相對普利策獎給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帶來的聲望而言,現金獎勵只是次要的。有許多獎金更多的競爭,但它們在公衆的心目中都無法與普利策獎相提並論。

與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舉行的精心準備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和皇家宴會不同,每年5月在哥倫比亞大學洛氏圖書館(LowLibrary)的圓型大廳裏,普利策獎獲得者只是在一箇中午便宴上,從該校校長手裏接過獎金和獎狀。到場的也只有家屬、專業同行、委員會成員和新聞學院的老師們。委員會拒絕了將這項活動在電視上進行大肆宣傳的請求。

相關歷史

普利策普利策逝後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該獎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

85年來,普利策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報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爲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作爲奮鬥的目標。

普利策獎的評委由有成就的名記者組成。當年的優勝者由評委審查、挑選,但評選結果需經哥倫比亞大學顧問委員會通過,並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佈。

普利策攝影獎獲獎作品具有重要意義。不少美國人對於許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當年普利策獎獲獎照片形成的。事實上,許多美國人是通過回憶他們第一次看到這些影像時正在做什麼來記錄自己的一生的。

普利策文學獎歷來被美國作家視爲一種榮譽,但也有例外,辛克萊·劉易士在1926年,威廉·薩洛揚在1940年都曾拒絕領獎,以示藐視。

品牌排名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佈《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普利策獎排名第453。

獲獎網站

分別是非營利新聞調查網站和《舊金山紀事報》的網站。

新聞調查網站記者謝麗·芬克與《紐約時報》週末副刊合作採寫的新奧爾良一家醫院醫生在卡特里娜颶風期間經歷的報道獲得了調查性報道獎。《舊金山紀事報》網站刊載的由馬克·弗洛爾創作的關於全球變暖的動漫作品獲得社論漫畫獎。

新聞故事

1971年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建築 普利策獎作品 第2張

  照片上是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的中國代表席。左一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右一爲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

1971年10月25號,第26屆聯合國大會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提案進行表決。

美國仍不肯認輸,最後一輪表決前,尼克松給布什打電話說:“我們要贏,我們要贏。”布什黑着臉跑上講臺,要求刪掉提案中驅逐臺灣國民黨當局的內容。布什神情嚴肅地講完,卻引來臺下代表的起鬨和嘲笑,許多非洲國家代表在席位上敲打桌子,布什只好在一片“No!No!”聲中尷尬地走下臺。伊拉克代表走上講臺說:“要是美國還是想給蔣介石保留一個席位的話,本人有一個建議,我們非常歡迎美國代表把他帶來,讓他坐在美國代表團席位中的一張椅子上。”辛辣的幽默引發了一陣笑聲。馬利克裁決,布什的提議不被接納。至此,經過幾輪較量,最後的投票結果已無懸念。

電子計票牌上顯示出結果: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提案以壓倒多數通過。頓時,會議大廳沸騰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終於被承認了!這是中國和諸多主持正義的國家長期鬥爭而取得的重大勝利。

11月15日,當風度翩翩的喬冠華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立刻成了第26屆聯大的焦點。記者們裏三層外三層地把他團團圍住,有記者問:“喬團長,你能不能講講你現在的心情?”滿面春風的喬冠華仰頭大笑,他那自豪的、酣暢的笑容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片刻後,他只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現在的表情不是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了嗎?”喬的大笑,被在場的攝影記者抓拍了下來,後來一舉摘得普利策獎。

2016年普利策獎

在2016年普利策的各個獎項中,獲得“公共服務獎”的是美聯社的一組包括7篇長篇調查和兩則視頻的報道,就講述了一個驚天動地、可以拍成奧斯卡獲獎影片的真實故事。而這個故事,其實離你我並不遙遠,我們日常吃的每一條魚、每一隻蝦,都可能沾染着這個故事的主角們的鮮血和淚。

這組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冒着生命危險寫出來的報道,揭開了泰國海洋水產品捕撈行業裏廣泛存在了幾十年的罪惡行徑,解救了2000多名被囚禁、被虐待奴役了幾年乃至幾十年的非法移民,讓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開始考慮立法。

2014年,美聯社的幾名記者得知,有一些泰國漁業公司在緬甸、柬埔寨、老撾等貧窮的鄰國,採用連蒙帶騙乃至綁架的手段把當地的壯勞力帶到船上,強迫他們出海打漁。在經過繁瑣的情報蒐集之後,這些記者終於找到了一絲頭緒:一個叫班吉納(Benjina)的印尼漁村。於是記者們動身來到了這個孤懸在大洋之中的島嶼。親眼所見之後,他們驚呆了:這個島上生活着好幾百名被奴役的漁工,他們的生存狀況比想象得還要惡劣1000倍。

這個村子所在的島被一家叫做Pusaka Benjina Resources的漁業公司控制,他們在島上有一座五層樓的辦公室,樓裏有許多關着奴隸漁工的籠子。這個公司在印尼註冊登記,旗下有90艘打漁船,但船長和主要負責人都是泰國人,印尼政府正在調查其中是不是有什麼貓膩。

事實上,泰國漁業公司到緬甸、柬埔寨和老撾等貧困的鄰國招工的做法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他們一開始許以高薪連蒙帶騙——所謂的高薪,其實是幹幾個月可以拿到幾百美元;但這筆錢已經足夠養活緬甸家庭一整年。

到了船上之後,他們發現當初許諾的高薪根本就拿不到,泰國漁老闆威脅他們要幹活贖身,每個月只能拿10美元,很多人甚至一分錢也拿不到。

因爲泰國政府禁止沒有身份的非法勞工,所以漁老闆們給這些緬甸人辦了泰國的假身份,身份紙上除了照片,名字和其他信息都和他們自己完全沒有關係。

泰國海洋捕撈行業每年的產值高達70億,其中20%出口到美國;僱傭的外來漁工數量達到10萬名,班吉納村只是這個血跡斑斑的行業的一角。

在班吉納村,美聯社的記者除了採訪奴隸漁工之外,還記下了來這裏運魚回泰國的船的名字。然後,他們用衛星跟蹤着這些船的行蹤。

十幾天後,其中一艘名爲“Silver Sea Line”的船到了一個泰國港口,於是記者們也跟到了這個港口。他們找了一輛卡車,在碼頭上停了四天,觀察着這批魚的去向。爲什麼要躲在卡車裏?因爲碼頭上有漁業公司僱傭的黑手黨拿着槍巡邏。

之後,這批魚被分裝到150輛卡車上,記者們又跟着卡車到了冷凍工廠和水產品加工工廠。

再之後,記者們通過查找數據庫,跟蹤到了分銷和出口水產品的貿易公司,再跟蹤到了美國的經銷商。

就這樣,記者們全程跟着這批沾染着血跡的魚完成了一次環球之旅,直到最後跟着他們到達沃爾瑪、Sysco等等這些著名的大型超市。

從班吉納村到沃爾瑪,這是一條長長的鏈條;而綁在這條鏈條上的每一家公司、每一個人,他們賺到的錢,都沾着那些緬甸漁工的血、汗和淚。

美聯社的記者隨後採訪包括沃爾瑪在內的這些美國公司。很多公司都拒絕了採訪;有些則發來冠冕堂皇的聲明,表示他們堅決反對奴役勞工,會對供應商施加壓力、要求確保不出現奴役勞工的現象;還有些公司則在私下裏承認,他們早就知道這些事的存在,但是很難保證100%的乾淨,也很難對發生在泰國的事進行控制。

美聯社的重磅報道發表後,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美國激起了激起強烈的反響。在這些壓力之下,美國國務院開始向緬甸政府施壓,要求他們出面接回滯留泰國的緬甸漁工。

爲了確保緬甸漁工的人身安全,美聯社在報道完成後先沒有發表,而是直接聯繫了國際移民組織和泰國、印尼政府,要求他們前往解救。

泰國警方派人到班吉納村進行了調查。讓人吃驚的是,泰國警方的Saritchai Anekwiang中將報告說,島上漁民的情況良好,他們都是泰國人,除了個別想家的人以外,其他人都過得很快樂,也不存在任何虐待現象。

非法奴役勞工現象之所以難以根絕,有部分原因是因爲其中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泰國很多基層執法人員收受賄賂,甚至自己就牽扯其中。

在泰國警方離開的第二天,印尼政府再次來到了島上。印尼政府經過調查,確認了美聯社記者提供的信息千真萬確。他們宣佈立即把這些遭受非人虐待的緬甸漁工接走。

消息飛快地傳開,躲藏在密林中多年的緬甸勞工們,一個個地來到岸邊,帶着驚喜或者猶疑上了印尼政府的船。

第一批接走的緬甸勞工是320人,第二批560人……

先後一共有2000多緬甸勞工獲救,他們中的很多人現在已經回到了緬甸家鄉。

在確定緬甸漁工的安全之後,美聯社才發佈了這組報道。

在美聯社採訪到的40多位緬甸漁工裏,30歲的Hlaing Min對記者說:“美國人和歐洲人,請你們在吃這些魚的時候記得我們。在海面之下有我們累積如山的屍骨……堆積起來可以形成一個島嶼,就是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