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董卓爲什麼只控制了東漢政權三年就隕落了?一切都與西涼有關

董卓爲什麼只控制了東漢政權三年就隕落了?一切都與西涼有關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董卓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董卓是三國史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三國演義》中最早出場的“大反派”。

在東漢政壇上,董卓可謂是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爲所欲爲、炙手可熱。可這位一代梟雄,卻僅僅控制東漢政權三年,便身死政敗,橫屍街頭,落下遺臭千年的千古罵名。

董卓匆匆而亡的背後,固然與其自身貪婪殘暴、倒行逆施關係緊密,但究其根源,更與其一生緊密相連的涼州力量有關。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僅從地域影響來看,涼州勢力的起、盛、轉、衰,直接決定了董卓一生的“是非成敗轉頭空”,真可謂是成也西涼,敗也西涼。

董卓爲什麼只控制了東漢政權三年就隕落了?一切都與西涼有關

一、關西出將:董卓勢力起於西涼

董卓自幼生長在大西北隴西一帶,這裏是中原與西羌連年交鋒之地,長期惡劣的生存環境,使當地百姓習武尚勇,民風彪悍。

生於斯、長於斯的小董卓,自幼耳濡目染、好武善鬥,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史贊“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爲羌胡所畏”。

更可貴的是,年紀輕輕的董卓並不甘心僅做一名“武夫”,他憑藉一身俠肝義膽、過硬拳腳,常年遍遊羌族區域,廣泛結交豪傑,逐漸精通了羌胡事務,還以“健俠”揚名涼州,人脈甚廣,頗有威名。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君良家子的身份入選羽林郎,走上了從軍報國之路。一上戰場,董卓的軍事才能便得到充分施展。

永康元年,東羌叛亂,朝廷派張奐、董卓前去鎮壓,很快便“大破之,斬其酋首,首虜萬餘人,三州清定”。

中平元年,北宮伯玉、邊章謀反,朝廷派多路將領反叛,獨董卓“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衆而還”。

憑藉赫赫戰功,董卓也逐漸從軍吏上升爲將軍,具有了雄踞一方的軍事資本。

可就在董卓履立戰功的同時,也成爲朝廷中某些當權派的“眼中釘,肉中刺”,無端的陷害打擊,使他的仕途起起落落、坎坎曲折。

建寧二年,張奐“陷以黨罪、禁錮歸田裏”,董卓被連坐免官。中平元年,因討伐黃巾軍兵敗抵罪,又回到涼州。

一路征戰、幾起幾落,董卓仕途幾乎一遇挫折就回到涼州,而一回到涼州,就能再次被啓用重用。

這一規律固然與運氣巧合有關,但根本原因,還在於此時以董卓爲首的涼州勢力集團已然形成。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評論說:“何進之後、曹操之前,亂皇室者,皆涼州之士也”。

軍功起家的董卓,慢慢在涼州經營起樹大根深、枝繁葉茂的武裝勢力,甚至形成了對東漢王朝分庭抗禮之勢。

而董卓與朝廷的徹底決裂,也使他走上了暴虐殘暴、禍國殃民的不歸路。

董卓爲什麼只控制了東漢政權三年就隕落了?一切都與西涼有關 第2張

二、任人唯親:重用西涼人馬背後的“不得不”

中平六年(184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借誅滅宦官之名,召喚董卓入京。

進入洛陽之前,朝廷局勢可謂波詭雲譎。本想斬滅宦官的何進“偷雞不成蝕把米”,自受其害,身死族滅。緊接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袁術等朝廷士族將宦官全殲。

盤桓東漢末年百年之久,流毒頗深的宦官、外戚勢力一夜之間煙消雲散。

進入洛陽後,面對朝廷出現的“權力真空”,董卓見機行事,迅速行動,果斷收服何進、何苗所領舊部,以武力震懾各方勢力,兵不血刃輕鬆控制洛陽局面,成爲了“最大的贏家”。

大權在握後,董卓第一件事就是廢除少帝劉辨,立陳留王劉協爲帝。剛剛開始“挾天子”的董卓,頭腦還算清醒,他深知從涼州荒僻之地遠道而來的他,維持現有統治,不能緊靠手中的武力,還需依靠中原士族,於是開始着手拉攏士族集團。

《後漢書·董卓傳》記載,董卓任名士周珌爲吏部尚書、伍瓊爲侍中、鄭公業爲尚書、何顒爲長史。同時,還提報重用許多“封疆大吏”,如韓馥爲冀州刺史、劉岱爲兗州刺史、張諮爲南陽太守等等。其中,對荀爽、蔡邕的提拔更是不循常例,大膽任用,就是涼州親信,也沒能享受到如此待遇。

可事情有時往往事與願違,儘管董卓十分努力地謀求中原士族名士的支持。但一方面,董卓是庶族武人出身,根不正苗不紅,“先天”上就遭到士族門閥的排擠。另一方面,董卓又廢帝另立,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既有的政治模式和社會秩序,遭到了士族和清流名士的強烈反抗。

更令董卓意想不到的是,許多起兵的士族,竟然多是自己親自任用的刺史、太守,甚至身邊的親信官吏,也很多成爲“反董聯軍”的內應。

此時,董卓意識到,拉攏中原士族“出力不討好”,唯有任用涼州集團的“自己人”纔是“正道”“王道”。

於是,氣急敗壞的董卓索性開始放手任用“涼州勢力”出將入仕,並大規模殺戮中原名門士族。董卓骨子裏的殘虐本性開始慢慢釋放,後人筆下“禍國大盜”的殘暴形象在此時開始全面展現。

不知不覺間,董卓開啓的全新人事變動,卻也爲他的加速滅亡埋下了伏筆。

董卓爲什麼只控制了東漢政權三年就隕落了?一切都與西涼有關 第3張

三、禍起蕭牆:並、涼衝突導致董卓滅亡

俗話說,上帝想讓誰滅亡,就先讓誰瘋狂。董卓大規模任用自己親信、故吏,“兵士”由此“大盛”,董家勢力幾乎不可撼動。《後漢書》記載:“京都兵權唯在卓”。

可就在董卓高枕無憂,歌舞昇平,認爲天下皆在手中的時候,內部利益的分配不均,卻成爲董卓滅亡的推進器。

造成這一局面的關鍵力量,正式以呂布爲首的幷州勢力。董卓進京後,誘降呂布,殺害統帥丁原,並一舉兼併了幷州軍。

這支幷州軍可不一般,他與涼州軍一樣,都有着驍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南征北戰打贏了很多硬仗勝仗。《後漢書》曾評價幷州兵:“天下強勇,百姓所畏者,有並、涼之人”。

這樣一支“鋼軍鐵騎”的忽然易主,很多人本來就不甘心併入涼州軍,只因爲呂布投靠,才被迫加入。而涼州兵士也多以勝利者自居,自認爲是董卓嫡系部隊,從內心看不起幷州軍。雙方從一開始合作,就多處於敵對狀態。

可董卓卻偏偏對呂布擡愛有加,一口一個“奉先、奉先”,更讓許多曾爲董卓出生入死的老將心存嫉妒和不滿。久而久之,自然引起來董卓“舊部”涼州軍隊的敵視和擔憂。

長此以往,這種相互敵視和衝突帶來的是一次次戰爭的不默契、不配合,最終釀成了許多重要戰役的失敗。

《後漢書·董卓傳》記載,反董聯盟組建後,孫堅整頓軍隊大舉攻擊董軍。董卓派遣胡軫、呂布前往鎮壓,然後“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

此戰的失利,直接導致孫堅乘勝進取洛陽,迫使董卓燒城而退回涼州。

而此戰失利的直接原因,就是呂布和胡軫的矛盾。

隨着董卓對呂布的放任自流、不加節制,呂布的貪心和慾望也開始無限制的增長。呂布依仗羽翼漸豐的幷州軍,心中“廢主自立”的念頭再次萌生,最終導致了呂布親手殺死董卓。

《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布自殺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並、涼矛盾演化成公開的矛盾。

此後,董卓的部將李傕殺光了軍中的幷州兵,並聽從涼州人賈詡的計策,和郭汜一起收集涼州舊部,很快便成功攻陷了長安,把呂布趕了出去,並殺死王允爲董卓報仇。

從此,三國曆史開啓了新的一頁。

可以講,董卓的失敗,也是涼州文化入主中原文化的失敗。這支西涼鐵騎,在進軍中原過程中,從融合到碰撞,從興盛到衰敗,最終隨着董卓的逝去而元氣大傷,最終徹底消散於歷史的雲霧之中。

縱觀董卓自興起至滅亡的一生經歷,細細審視其涼州“家底”,涼州興,則董卓興,涼州弱,則董卓弱,最終董卓忽視幷州勢力的“惡性增長”,直接導致了董卓的身死家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