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軍隊在薩爾滸戰役佔盡優勢,爲何卻最終大敗呢?

明朝軍隊在薩爾滸戰役佔盡優勢,爲何卻最終大敗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佔盡優勢的明朝軍隊,爲何會大敗於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王朝和後金政權之間於遼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略性決戰,是明末清初時期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對於當時尚屬局域性、部落性的後金政權而言,薩爾滸之戰的勝利,一舉改變了其和明王朝之間的臣屬關係、戰爭主動權和其在遼東地區的主導性地位,在絕對性壯大後金政權的基礎上,爲清朝的建立、爲清朝揮師入關建立統一中原地區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絕對基礎。

但這場在明清戰爭史上,可以和皇太極當政時期之“松山之戰”並稱的著名戰役,在開戰之前,明朝軍隊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不管在參戰人數、軍隊部署、作戰計劃還是後勤保障、後備部隊安排、遼東地區部盟乃至朝鮮國軍隊的支持和策應方面,較之後金政權的八旗軍隊,佔盡了優勢。

可後金的八旗軍隊在努爾哈赤的直接指揮下,僅用數日就結束了這場決定性戰役。在這場被乾隆皇帝“每觀實錄,未嘗不流涕動心”,深爲震撼、倍感驕傲;被《清史稿》評價爲“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奠定了清王朝200多年基業的戰略性決戰,明朝軍隊到底敗在哪裏?

明萬曆四十四年,已經攻佔了絕大部分女真部落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國號“大金”,成爲後金大汗,正式開始了同大明王朝的並立狀態。

萬曆四十六年,做好了一切準備和謀劃的努爾哈赤,發佈了歷史上著名的“七大恨”,決定對明朝出兵,以實際行動證明後金政權的存在,以實際行動迫使大明王朝曾任後金政權的合法性。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金國汗攻盧龍誓師安民諭》中,記載了努爾哈赤出兵明朝的理由——“七大恨”:害我祖父,此恨一也;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明偏信葉赫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爲剖斷,此恨七也!

對於“七大恨”的合理性和說服性,本文不予討論,但從“七大恨”發佈之日始,後金政權的作戰方向不再專注於女真部落,而轉向更爲強大、更具誘惑的明朝軍隊。

努爾哈赤對於明朝軍隊的首次進攻並不順利,就其原因,大致有三點:1、相較於明王朝駐守撫順的強大軍隊、堅固城池而言,後金政權的八旗軍隊尚不具備絕對實力;2、八旗軍隊進攻遼東城池之時,大明王朝對此做出的迴應極爲強硬,並派遣了數倍於八旗軍隊的增援部隊,前往撫順;

3、本來在作戰人數上就不佔據優勢的後金軍隊,側翼還受到了尚未征服之女真葉赫部落的巨大威脅。側翼得不到保證,後金軍隊只能在略有斬獲後,退兵罷休。

對於明朝軍隊的數次大規模作戰,雖然並未讓努爾哈赤完成既定目標,達到獨佔遼東的最終目的,但其從此戰中卻得到了更有現實意義的經驗、教訓,並據此做出了下一步更理性、更妥切的作戰方案,那就是隻有現行滅掉葉赫部,才能心無旁騖、一心一意的進攻明王朝的軍隊。

《滿洲實錄·卷五》有載:己未天命四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正月初二日徵葉赫,令大王率將十六員、兵五千於扎喀關防禦明國。自將諸王大臣統大軍起行,初七日深入葉赫界,自克伊特城尼雅罕寨略至葉赫城東十里,將投城人畜皆截取之十里外。所居屯寨大小二十餘處盡焚之。又取蒙古所牧生畜乃收兵離城六十里安營。當進兵之日,葉赫遣使原總兵馬林處告急,林遂領兵來助與葉赫合兵一處,出城四十里見我兵勢重,懼不能敵而退,帝亦班師。

明朝軍隊在薩爾滸戰役佔盡優勢,爲何卻最終大敗呢?

面對努爾哈赤滅絕性、一次性的大局攻勢下,葉赫部嚮明朝鎮守總兵馬林求救,馬林雖然及時做出了迴應,也從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葉赫部被滅絕的進程。但葉赫部遭此進攻,大傷元氣,幾乎完全失去了對後金政權實質上的威脅能力。

爲什麼對努爾哈赤進攻葉赫部,進行特意說明?因爲此戰以後,時任遼東經略的明朝兵部右侍郎楊鎬,派遣使者去後金商議罷兵,努爾哈赤回覆書信拒絕。

對於努爾哈赤的強硬態度,《清史稿·太祖本紀》有過相關記載:四年己未春正月,伐葉赫,取二十餘寨。聞有明師,乃還。明經略楊鎬遣使來議罷兵,覆書拒之。

也正是努爾哈赤對待楊鎬的強硬態度,直接引發了薩爾滸之戰。對於這場具有戰略性的決戰,《明史》和《清史稿》都分別予以了極爲簡要的記載,但從《滿洲實錄》和《三朝遼事實錄》等的記載來看,在薩爾滸之戰開戰之前,明王朝對於此次戰爭的謀劃、安排還是頗爲理性、明智的。

1、佔據輿論優勢——出兵有理,行正義之師

努爾哈赤敢於在發動對明第一戰後,轉而攻打依附於明朝的葉赫部,其作戰意圖和真正目標所在,楊鎬不可能不清楚。但楊鎬還是遣使前往後金,以朝廷的名義對後金政權、葉赫部進行“勸和”,其目的何在?就是爲了更爲合理的對後金出兵理由!

努爾哈赤強硬的“覆書拒之”,讓楊鎬找到了出兵理由,佔據了輿論優勢,以朝廷的名義,行正義之師,對於朝鮮、蒙古部盟乃至於明朝和後金政權之間搖擺不定的女真諸多部落的影響和拉攏,可想而知。

於是,在努爾哈赤給予強硬態度以後,楊鎬立即在明神宗朱翊鈞的絕對支持下,“督師二十萬來伐,並徵葉赫、朝鮮之兵,分四路進”,一場大戰,隨即爆發。

2、作戰部署周密——作戰部隊、後勤部隊、預備部隊、策應部隊一應俱全

我們來看下明朝方面針對薩爾滸之戰,做出的具體部署:北面戰線:總兵率領15000人,出開原,向赫圖阿拉進軍;西面戰線:主攻路線,有威名遠播的遼東總兵杜鬆率領30000將士,由瀋陽出撫順,向赫圖阿拉進軍;南面路線:有“晚明第一猛將”,總兵劉綎率領10000明軍、10000朝鮮軍,會同進發;西南戰線:有遼東總兵李如柏率25000人,向赫圖阿拉進發。

單就作戰部隊而言,明朝作戰部隊分四路向赫圖阿拉進軍,四名晚明名將分別率領,遼東經略居中指揮,部署科學、優勢明顯;另外,從進攻路線來看,後金政權的都城赫圖阿拉,已經形成被全面包圍之勢。

而且,明朝還擁有部分蒙古部盟、少數女真部落的派兵支持;如果四路大軍,真能按照既定部署同時抵達赫圖阿拉,展開攻勢,後金政權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除此之外,明朝還留有官秉忠所部駐守於遼陽,作爲戰役的戰略機動部隊,以備不時之策;李光榮所部駐守於廣寧,保證進攻道路安全和後勤保障;副總兵竇承武駐前屯監視蒙古各部;以管屯都司王紹勳總管運輸糧草輜重。

就明朝的整個戰役部署而言,拋去佔據優勢的作戰部隊不言,單就其預備部隊、後勤保障部隊、左右兩側策應部隊乃至對蒙古部盟的提前防禦,都爲戰役的勝利奠定了絕對基礎。就此來看,明朝軍隊的作戰素養和整體佈局,遠勝於後金政權的八旗軍隊。

3、理性的作戰方針——目標明確、分進合擊、四路會攻

雖然說“兵分各處”乃系兵家大忌,但楊鎬分出的四路大軍,能夠有效的斬斷後金軍隊的後撤、後援乃至戰略機動意圖。如果四路大軍真的同時抵達赫圖阿拉城下,後金軍隊也不得不分兵予以防禦,如此一來,後金政權的敗局定矣。

“清史研究第一人”蕭一山先生曾經對薩爾滸之戰中,明朝軍隊的分兵進攻戰法予以了負面評價:綜觀此役,明之兵數,實逾金軍,然分全軍爲四路,則其勢必弱;而況杜鬆輕渡渾河,兩分兵力,乃明師失敗之最大原因也。使努爾哈赤不審敵情,分兵拒敵,則勝負之數,仍未可知。詎知決策明智,集全力以西向;界藩之援,不從衆議,乃能操勝券於目前;此又金兵致勝之最大原因也。

也就是說,蕭一山先生認爲明朝的四路分軍乃系導致薩爾滸之戰戰敗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所在。但同時,蕭一山先生也肯定了“明傾天下之力,盡徵宿將猛士,及朝鮮葉赫精銳,分道深入,使之不能兼顧”的戰略意圖。

不可否認,薩爾滸之戰中,明朝用以“使之不能兼顧”的四路分兵,在戰役之初乃至杜鬆所部被滅掉之前,絕對是具有相當戰略意義的理性選擇和科學作戰計劃。也就是說,在最初階段,楊鎬制定的“分兵攻之”的作戰方案並沒有明顯的漏洞,而且還擁有相當程度上的取勝基礎。

但是,薩爾滸之戰的結果呢?《明史·本紀第二十一》有載:三月甲早,杜鬆遇大清兵于吉林崖,戰死。乙酉,馬林兵敗於飛芬山,兵備僉事潘宗顏戰死。庚寅,劉綎兵深入阿布達裏岡,戰死。

明軍主帥楊鎬兵敗之後立即引咎辭職,後被拘押,崇禎二年被處決;四路大軍中的兩路大軍主帥戰死;明軍遭受重創,近50000人被八旗軍隊所滅;朝鮮軍隊戰敗,並明確表明了在明王朝和後金政權之間保持中立的態度。

更關鍵的是,此戰之後,後金軍乘勢攻佔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酋長金臺吉、布揚古被殺死,餘部俱降建州。自此,努爾哈赤完成了對女真各部的全部兼併,掌握了遼東戰場之上的主動權。

明朝軍隊在薩爾滸戰役佔盡優勢,爲何卻最終大敗呢? 第2張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明軍的大敗呢?

分進合擊的戰略

楊鎬制定的“分進合擊”的戰略,是明軍於薩爾滸之戰中慘敗最重要的原因。本來,面對六萬後金軍,總共十一萬的明朝聯軍是佔據兵力優勢的,但是楊鎬卻將這個優勢拱手送出。楊鎬將十一萬大軍分成四路,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向後金都城赫圖阿拉發動進攻。

楊鎬以爲四路大軍可以嚇破努爾哈赤的膽,但他卻沒有想到,四路大軍還沒有出動,努爾哈赤就已經偵知明軍的戰略意圖。針對楊鎬的戰略,努爾哈赤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集結優勢兵力,將明軍逐個擊破。

由於明軍南北二路路途遙遠,道路險阻,無法與明軍主力軍同時抵達,這使得明軍的西路軍也就是主力軍成爲孤軍。努爾哈赤抓住機會,集中八旗軍力,對明主力軍進行猛攻。最終,明西路軍全軍覆沒。

明主力軍全軍覆沒以後,明軍失去前鋒,其他三路軍全部暴露在後金軍的面前。努爾哈赤利用明朝三路軍還未匯合的戰機,繼續集結優勢兵力,先是擊潰了北路軍,又擊潰了東路軍。南路軍行動遲緩,沒有深陷包圍,得知其他三路均已覆滅,倉皇撤退,這才保全了一路大軍。

明軍缺乏良將

當然,分進合擊的戰略,不是明軍失敗的唯一原因。其實,這四路軍但凡有一支頂住了後金的進攻,將其拖住,等待援軍的到來,後金就將陷入絕境。可是,指揮四支軍隊的明軍將領,在這場戰役中幾乎都犯了致命的失誤。

率領明三萬主力軍的杜鬆完全沒有將後金軍放在眼裏,他貪功冒進,抵達渾河以後,放出豪言:“入陣披堅,非丈夫也。吾結髮從軍,今老矣,不知甲重幾許!”言罷,杜鬆赤膊上陣,率領少許騎兵先行過河,行動緩慢的輜重營被他留在了後面。

結果,杜鬆的先鋒部隊遭遇後金主力,全軍覆沒,他戰死以後,後方大營也遭到奸細突襲,明朝最精銳的神機營損失殆盡。北路軍馬林得知杜鬆戰死以後,爲了保存實力,將軍隊分駐三處,就地防禦。

馬林想等待援軍的意圖沒有問題,但他沒有將東部高地佔領,給了後金騎兵從高向低衝鋒的縱深。而且,當努爾哈赤示敵以弱以後,馬林又以爲後金兵力不足,主動出擊,結果中了後金的埋伏,北路軍自此全軍覆沒。

北路軍被擊潰以後,努爾哈赤命人裝扮成明軍,持着杜鬆令箭,詐稱杜鬆軍已迫近赫圖阿拉,要劉綎速進。劉綎不去分辨便信以爲真,立即下令輕裝急進,結果中了後金伏擊,兵敗身死。

南路軍李如柏行動緩慢,當他接到撤退命令以後,路遇後金哨探。後金哨探發出衝鋒號角,李如柏以爲是後金主力進攻,慌不擇路,大軍自相踐踏,死傷一千餘人。而坐鎮瀋陽的楊鎬手中有一支機動部隊,但他始終沒有調遣這支部隊,更沒有對三路明軍有任何策應和支援。

明軍戰鬥力低下

導致明軍慘敗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明軍戰鬥力低下。由於萬曆年間國內叛亂四起,朝廷將大量軍隊和軍餉用於平叛,這使得遼東地區的明軍軍備廢弛,裝備陳舊。以神機營成名的明軍,裝備卻還不如後金軍。

很多官兵身上只有胸背披甲,其餘位置均沒有防禦。反觀後金軍的重裝部隊,不僅配備了鎧甲,還有頭盔、面具、護肩、護臂、護心鏡、護腋等,可謂武裝到了牙齒。與這樣的重裝騎兵戰鬥,明軍很難是對手。

明朝國力衰微

明軍中的問題,我們能看出來,當時明廷中的不少人自然也能看出。就比如楊鎬,他雖稱不上是良將,但好歹也有多年帶兵打仗的經驗,不是一位庸才。如果可以,楊鎬其實也想等待所有軍隊部署完畢,再向後金進攻。

但是,當時明朝國力衰微,政治腐敗,加上各地的災禍,財政年年赤字,明朝無力長期供養遼東集結大量軍隊。所以,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兵,讓他速戰速決。

明軍出兵的時間是冬末春初,這個時間北方的戰馬難以發揮完全的戰鬥力,但是惡劣的天氣對於明軍更不友好。原定於二月二十一日出兵,卻因爲大雪推遲四日,這給了努爾哈赤更充分的準備時間。

而且,明軍抵達前線以後,天氣寒冷,雨雪交加,明軍的輜重營跟不上前面的部隊。可是打到赫圖阿拉的時間已經確定,所有將領都不敢貽誤戰機,所以他們往往會拋棄火器營和輜重營。結果,明軍的前鋒部隊失去火器的支持,很快被後金吃掉,後方大營失去主將以後,人人自危,無法阻止像樣的抵抗。

薩爾滸戰役中,明軍八萬精銳折損將近五萬人,大量將領戰死沙場,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這對於本就式微的明朝來說,可謂是一次重創。自此,明朝失去了在遼東的主動權,開始陷入被動,這也爲它的覆滅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