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靜靜的頓河主要內容 靜靜的頓河經典句子

靜靜的頓河主要內容 靜靜的頓河經典句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靜靜的頓河,肖洛霍夫著長篇小說,外文名俄語Тихий Дон,出版時間1928—1940年,字數一共140餘萬字,主要人物是格里高利·麥列霍夫、阿克西妮婭、娜塔莉婭。

靜靜的頓河主要內容 靜靜的頓河經典句子

簡介

《靜靜的頓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蘇聯作家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構思於1926年,四部分別於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後歷時14年。

《靜靜的頓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間,俄國社會的獨特羣體——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國內戰爭中的苦難歷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長在頓河岸邊的哥薩克,他動搖於妻子娜塔莉亞與情人阿克西妮亞之間,徘徊於革命與反革命之間,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難者,他有着哥薩克的一切美好品質——勇敢、正直、不畏強暴,而同時,格里高利身上又帶有哥薩克的種種偏見和侷限,在歷史急變的關頭,他徘徊於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劇手段,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男子漢形象,從格里高利身上,讀者能感覺出作者對人的尊重。

《靜靜的頓河》展現的是哥薩克人如何通過戰爭、痛苦和流血,走向社會主義。《靜靜的頓河》是一部描寫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時代的人民生活史詩,在不到五年內,格里高利一會兒投入紅軍,一會兒倒向白軍,雙手沾滿了兩方面的鮮血,他的矛盾和痛苦顯然與他所屬的特定的羣體無法切割。肖洛霍夫因《靜靜的頓河》作品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靜靜的頓河主要內容 靜靜的頓河經典句子 第2張

  《靜靜的頓河》小說手稿

內容簡介

哥薩克麥列霍夫家是一個自足和富裕的家庭。一家之主潘苔萊·普羅珂菲耶維奇已殘年晚景,他有兩兒一女:大兒子彼得羅已經娶親,媳婦叫妲麗亞;小兒子格里高利長得像父親,比哥哥高半個頭,生着下垂的鷹鼻子和一雙有些發藍的扁桃形的熱情的眼睛,高顴骨上有一層棕紅色的皮膚,笑起來帶有一種粗野的表情;愛女杜妮亞希珈是個大眼睛的姑娘。

格里高利愛着鄰居司契潘的妻子阿克西妮婭。阿克西妮婭17歲那年嫁給了司契潘,新婚第二天司契潘就兇狠地把她打了一頓,從此每夜都出去酗酒,搞女人,把阿克西妮婭關在倉房或內室,夫妻間沒有愛情可言。因此,當格里高利執著而又滿懷希望地向她表示愛情,頑固地追求她時,阿克西妮婭在理智上盡力抵抗,而在心理上又感到溫暖和愉快。司契潘進了哥薩克軍營,聖靈節那天,全村都開始割草,半夜裏他們終於找到了親近的機會。自那以後,阿克西妮婭完全換了個樣子,她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愛格里高利。在軍營裏知道一切的司契潘回來狠命地揍阿克西妮婭,格里高利跳過籬笆,和司契潘廝打。潘苔萊決定給格里高利娶親。他們去了靼韃村的首富珂爾叔諾夫家。他家的長女娜塔莉亞長得很漂亮,她有——對灰色的勇敢的眼睛,身軀結實而美麗,還有一雙會幹活的大手。她喜歡格里高利,格里高利也下決心要和阿克西妮婭結束舊情,而阿克西妮婭卻決心把格里高利從娜塔莉亞手裏奪回來。

這年10月底,一個聲稱從羅斯托夫來的頭戴黑帽的人來到韃靼村,他叫施托克曼,是布爾什維克派來的。他對哥薩克們說:“我們都是俄羅斯人。古時候有些農奴從地主那裏逃跑了,移到頓河沿岸落了戶,就管他們叫哥薩克。”他經過長期的淘汰和挑選,組成了有磅秤工人“丁鉤兒”、碾面工人達維德加、機械師伊萬·阿列克塞耶維奇、年輕的哥薩克珂曬伏依等十個哥薩克參加的核心小組。施托克曼向他們慢慢地灌輸着一些簡單的概念和政治修養,使他們對現存的制度發生厭惡和憎恨。

娜塔莉亞吃苦耐勞,可性格冷淡,對丈夫的愛意只會窘急的順從,這就使格里高利依戀起阿克西妮婭那種狂熱的愛。格里高利對娜塔莉亞說:“你簡直象一個陌生人,你就象這個月亮一樣:既不冷又不熱。我不愛你。”於是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妮婭的舊情重又復甦。這使娜塔莉亞非常傷心,她要回孃家去。對媳婦十分滿意的潘苔萊氣得哆嗦地對格里高利說:“你要是不願意和娜塔莉亞同住——你就給我從家裏滾出去!”格里高利一氣之下從家裏出走。他找了阿克西妮婭,一起去亞果得諾葉的貴族李斯特尼次基家,格里高利當了他家的馬車伕,阿克西妮婭在廚房打雜。阿克西妮婭生了一個女孩。娜塔莉亞在痛苦、恥辱和絕望中用鐮刀自殺,但她沒有死,只是脖子變歪了。1914年3月,她回到公婆家裏,受到全家的熱情歡迎。小姑杜妮亞希珈尤其和娜塔莉亞親熱,她告訴娜塔莉亞自己和珂曬伏依相好了。潘苔萊希望兒子和媳婦言歸於好,格里高利卻不予理睬。

格里高利參軍入伍,分在第四連。軍隊生活寂寞無聊,哥薩克們懷念起家鄉來。格里高利看不慣軍隊裏的人的作風,軍官對士兵殘酷無情,士兵們強姦婦女,這些都使他憤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格里高利所在的連隊向前線開發。在戰場上,他遇到一個奧地利兵,便用長矛刺進了他的身體,可殺人的行爲卻使他的腳步變得又亂又沉,內心感到異常痛苦。後來排裏一個綽號叫“鍋圈兒”的哥薩克對格里高利說:“你不要去想這是怎麼回事和爲了什麼,你是哥薩克,你的天職——就是不問青紅皁白砍下去。在打仗時殺敵,這是神聖的天職。”在爭奪城市的——次戰鬥中,格里高利受了傷,因爲他帶傷救了一個受傷的中校軍官,獲得了喬治十字勳章。潘苔萊幸福得發了昏,拿着信到處給人看,因爲格里高利是村裏第一個獲得喬治十字勳章的人。

娜塔莉亞去找阿克西妮婭,懇求她把格里高利放回來。阿克西妮婭把對格里高利的全部的愛都放在女兒身上。她聽說娜塔莉亞要求她把格里高利還給她時,露出激烈的憎恨神情,發瘋似地保護着自己的地位。娜塔莉亞被說不出的痛苦壓迫着,離開了阿克西妮婭。然而不久,阿克西妮婭的女兒患猩紅熱死了,她痛苦極了。這時,回家養傷的李斯特尼次基中尉趁虛而入,對她表示憐憫和親熱。被失望折磨着的婀克西妮亞順從地委身於他。格里高利出院歸來,聽說了阿克西妮婭的事。他借給李斯特尼次基趕車的時機,在一塊窪地裏,用鞭子狠狠地抽了李斯特尼次基一頓,又給了阿克西妮婭一鞭子,便離開莊園。

阿克西妮婭追上去請求他原諒。他頭也不回,徑直回到自己家裏。在家鄉,他這個喬治勳章獲得者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村裏人的尊敬,他漸漸把對軍隊的厭惡忘卻了,而以一個出色的哥薩克的身份重新回到前線。他心裏一面不肯和戰爭的荒謬性妥協,一面又忠實地保留着哥薩克的光榮,一得到機會就表現出忘我的勇敢,瘋狂地進行冒險。戰爭初期那種對人類的同情、憐憫的心情消失了,心腸變硬了,他冷淡而蔑視地玩弄着別人和自己的生命,因此又得到四枚喬治十字勳章和四枚獎章。而此時,他的妻子給他生了一對孿生子,娜塔莉亞把全部心思都放到孩子身上。

世界的形勢在急劇地變化。日俄戰爭引發了1905年的革命,這次革命又促成新的革命,還要爆發國內戰爭。1916年3月,村裏傳來推翻專制政體的消息,這使村裏人惶惶不安,不知道沒有皇帝的日子該怎樣過?而此時在前線,哥薩克士兵們也在新舊兩種思想的交替影響下無所適從。1917年月,格里高利加入布爾什維克軍隊,不久因戰功而被提升爲少尉,十月革命後他又當了連長。他時而認爲應該建立人民政權,時而又認爲頓河哥薩克應自治。當白軍政權來襲擊蘇維埃軍隊時,他受了傷,對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他不想參與任何黨派爭鬥,只有和平的勞動才讓他感到溫暖。

1918年初,頓河地區的形勢逐漸有利於蘇維埃政權。村裏組織志願兵,向赤衛隊進攻。格里高利也支持志願兵的行動,他不明白自己爲什麼要殺紅軍,只隱隱約約覺得他們奪走了自己平靜的生活,但由於他不贊成白軍對紅軍家屬的搶劫而被降了官。秋天,紅軍開始反攻,進駐韃靼村。肅反委員會和軍事法庭對在白軍軍隊中服務過的人進行簡單而不公平的審判和處決。格里高利因爲執行運輸任務僥倖逃過死亡,他一回村就逃走了。珂賽伏依親手殺死了格里高利的哥哥彼德羅,格里高利出於對紅軍的仇恨加入了叛軍月申斯克軍隊,並很快因作戰勇敢而升爲師長。可是革命形勢讓他認識到長期以這種形式保衛家鄉是做不到的,他意識到:“咱們或是靠攏紅軍,或是靠攏白軍,站在當中是不成的。”他偶然遇到婀克西妮亞後,兩人又重修舊好。

戰爭改變着麥列霍夫一家人的關係。女兒杜妮亞希珈因父母剝奪了她嫁給珂賽伏依的希望而痛恨父母,大媳婦妲麗亞因守寡而開始和公婆爭吵,後來投水自殺。娜塔莉亞意識到丈夫又和阿克西妮婭在一起了,決心流掉正在懷着的孩子,不幸因失血過多而死去。

頓河哥薩克的軍隊被紅軍打垮,格里高利又加入了紅軍布瓊尼的十四師,指揮一個騎兵連。爲了贖罪,他勇敢地作戰,一直幹到團長,但終因歷史問題而被複員。1920年他回到家鄉,本想利用已是他的妹夫的村委會主席珂賽伏依的關係,在村裏過平靜生活,不料,後者毫不徇情。一天夜裏,妹妹來報信,說村裏要抓他,於是格里高利連夜逃走。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加入了佛明匪幫。但在紅軍的打擊下,佛明匪幫很快解散。格里高利離開了軍隊,偷偷回到村裏,帶上阿克西妮婭逃走。路上,阿克西妮婭被徵糧隊哨兵打死,格里高利萬念俱灰。他失去了一切寶貴的東西。1922年春,他結束了漂泊的生活,回到家鄉,把槍支彈藥全都扔進河裏。他看到了自己的兒子,這是生活殘留給他的全部東西,是他和大地能夠發生聯繫的惟一的東西。

創作背景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哥薩克旅作爲最精銳的俄國軍團一直擔任先鋒。俄國軍隊在戰爭中敗北,從此俄國失去了在遠東的霸主地位。戰爭失敗的結果不僅反映出沙皇俄國專制政治的腐朽,而且導致俄國人民對現行沙皇專制政體的不滿,從而引發了1905年的全國工人大罷工,繼而是革命武裝起義。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作爲協約國參戰,但不到兩個月,俄軍再次慘敗。

1915年,俄國傷亡高達250萬人,喪失了15%的領土,損失了10%的鐵路,失去了30%的工業,喪失了20%的平民人口。

1917年2月,俄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的專制統治,建立了以克倫斯基爲首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此同時,以列寧爲首的布爾什維克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政權,國家出現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1917年10月,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一個無產階級掌權的社會主義國家。

1928年,肖洛霍夫開始發表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至1940年,完成該作品的最後一部。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1、《靜靜的頓河》的主題思想之一:戰爭與民族苦難的歷程。

《靜靜的頓河》從“人性”的角度來審視革命和戰爭,將人放在革命和戰爭的磨盤下擠壓和考驗。作者通過小說的描述對戰爭詛咒、對革命表示懷疑以及對蘇維埃政權進行質疑。由於戰爭,因革命引起的戰爭,原本美麗富饒的頓河平原荒蕪了,殷實富裕快樂自由的生活消失了,哥薩克都上前線打仗去了,大部分都死在疆場,故鄉剩下的只是孤兒寡母和老人,處處呈現出一片衰敗的景象,恰於書首題詞所寫:

我們光榮的土地不是用犁來翻耕......

我們的土地用馬蹄來翻耕,

光榮的土地上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頓河到處裝點着年輕的寡婦,

我們的父親,靜靜的頓河上到處是孤兒,

靜靜的頓河的滾滾的波濤是爹孃的眼淚。

噢噫,靜靜的頓河,我們的父親!

噢噫,靜靜的頓河,你的流水爲什麼這樣渾?

啊呀,我靜靜的頓河的流水怎麼能不渾!

寒泉從我靜靜的頓河的河底向外奔流,

銀白色的魚兒把我靜靜的頓河攪渾。

——哥薩克古歌

這首古歌是對頓河地區和哥薩克因革命和戰爭而引起的苦難生活的高度寫照,而具體的詮釋則是一戶戶家庭、一個個個體的生命。

戰爭使原本是同根生的哥薩克分成了兩大陣營互相廝殺,使原是好朋友和親友的人們變成了仇敵,六親不認:科舍沃伊槍殺了格里高利的哥哥彼得羅,彼得羅的妻子達麗婭槍殺了親家公伊凡,而科舍沃伊雖娶了格里高利的妹妹爲妻,但卻不能放過郎舅。那些殺人的人和被他們殺的人原本都是童時的朋友,後來又成爲親戚。但是,戰爭使他們喪失了人性,喪失了親情,變成了殺人兇手,恰如科舍沃伊所說:“咱們大家都是殺人兇手”,正是這句話包含了俄國國內戰爭的最大悲劇,道出了戰爭破壞性的另一面,揭示、譴責了戰爭和發動這場戰爭的人們,發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拷問。

2、《靜靜的頓河》的主題思想之二:和平、土地、勞動。

熱愛土地、歌頌勞動、召喚人性、呼喚和平,是作者在該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戰爭摧毀的不僅是人的肉體。戰爭使大地荒蕪,使家庭離散,使國家衰敗,而且它腐蝕人的心靈,異化人性,使人變成“獸”。《靜靜的頓河》反映了十月革命時期哥薩克人的生活和思想。

作者描寫了哥薩克在事變中穿行的歷史,特別描寫了事變對戰爭、家族與社會關係、愛情及兩性、生態與農作這四條哥薩克氏族社會生命線的影響,描寫了葛裏高利順應歷史潮流追尋氏族社會真理的曲折歷程。

肖洛霍夫既是一位社會主義者,又是頓河哥薩克的忠誠兒子,他相信一元論,但天性是個多元論者,他以無畏的精神站在多元思維的結合點上,尋求真理的“最大公約數”,尋找哥薩克氏族社會真理——世界性社會模式。對哥薩克精神性的堅守,對哥薩克真理——世界性和諧社會模式的追尋,也許就是葛裏高利的宿命,是他“永不靠岸”的原因。

葛裏高利是在哥薩克遭遇二次戰爭與革命的背景上開始探索的。一切都源自於不期而遇。既可能產生幸運,也可能產生厄運。如果說戰爭及變革是前輩哥薩克建功立業的手段,那麼在葛裏高利這裏則是結束苦難的手段,結束千年來羅馬角鬥士命運的手段。

環境描寫

一、賦予生命和靈性的客觀描寫

典型的客觀環境是典型人物的載體,典型人物因之賦予生命和靈性。成功的客觀環境描寫,能夠表現時代風貌,展示風土人情,渲染氛圍,感染讀者,甚至還能揭示人物的性格。

在肖洛霍夫的筆下,不但有寬闊的、波浪翻滾的、魚兒成羣的、兩岸蔥綠的頓河,還有頓河流域閒靜的田園風光、農家院落、富商麗屋和一望無際的草原。不但有頓河重鎮和鎮中廣場,還有將軍莊園別墅和天然獵場。不但有農家節日,還有草場歡樂的勞動場面。在作家的筆下,一切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風土人情的、戰爭的、和平的,林林總總。這些景物描寫不但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更加個性化,而且大大激發了讀者的閱讀審美情趣。

肖洛霍夫筆觸是細膩的,其細膩又不僅僅是對所描寫景物諸多特徵的簡單羅列,而是在細微深處濃墨重彩。他雖不是意識流作家,卻使用特寫和慢鏡頭等電影手段,對細微深處進行放大、挖掘和深探。例如,肖洛霍夫在小說開頭對麥列霍夫家進行描寫:

長滿春草的院子,到處閃着銀色的朝露。他把牲口放到街上去。達麗亞只穿着一件襯衣跑去擠牛奶。她的兩條白皙的光腿上濺滿了像新鮮乳汁似的露水珠。院子裏的草地上留下了一串煙色的腳印。

在肖洛霍夫眼裏,朝露是銀色的,光腿上的露水珠像鮮乳汁,腳印像一串煙色。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細緻入微的放大描述,便把一幅麥列霍夫家早晨院子的細膩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

肖洛霍夫筆下描寫的客觀景物是呈現凹凸性。這種精雕所凸顯的是柔和的聲音,是有生命的彩色,是撲鼻的清香,是富有節奏的動感。例如:月光在波浪滾滾的頓河上斜鋪着一條誰也不能走的路。河面上晨霧瀰漫,天上卻是一片繁星。馬在後面小心移動着腳步。往水邊去的斜坡很不好走。對岸有鴨子的叫聲。岸畔的泥水灘裏,一條捕食小魚的鮎魚在翻騰。

格里高利在水邊站了半天。河岸散發着淡淡的潮溼、腐爛氣息。從馬的嘴脣上不斷地落下滴滴水珠。格里高利心裏是一片甜蜜的空虛,無憂無慮,心曠神怡。他往前走着,向日出地方望去,那裏黎明前的昏暗已經消逝。這似乎着墨不多,但成功地繪製了一幅有聲音,有動感,有氣味,有亮色的黎明剛至的頓河水邊畫。

肖洛霍夫筆下描寫的客觀景物富有立體感,呈現的往往是一個多維的空間。例如作家在寫大雷雨襲擊村莊的景象時,不但寫了村民急關窗戶的聲音,老太太“匆忙趕回家去,大風旋起灰色塵埃,像巨柱在校場上轉移”,天上有鷂鷹和烏鴉。還寫了“掀起層層波濤,拍打着河岸”的頓河,還寫了村莊綠林外的閃電和“好像在等待着什麼似的沉默着”的草原,這給讀者帶來的是一種立體美。

爲了創作立體美的畫面,肖洛霍夫常常採用觀察視覺轉換的方法,即書中人物與作家視覺相互轉換。比如當年輕的布爾什維克本丘克從前線回到家鄉新切爾卡斯克城時,作家採用了自己的觀察視角遠眺俯瞰城上空,一片烏雲“正對着閃閃發光的教堂圓頂”,接下是近看城中將軍府的窗戶上“卻閃出刺目的光芒”,再接下是寫城中街道上“一排徒步的哥薩克”士兵和“馬車的顛簸聲劃破了清晨透明的寂靜”。寫到此,本丘克出現了,作家將觀察視角交給了他。從火車下來的本丘克看到了“月臺有一名憲兵”和兩個“來回踱着”的“發笑的年輕姑娘”,然後走向城裏,走到“城郊的街上”,見到了自己家“久未修繕過的小房子”和屋內的一切。這種從上到下,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的寫法,通過作家和書中人物視角的轉換,給讀者呈現的景象是全方位的,厚重的,雄渾的,壯闊的。

肖洛霍夫筆下描寫的客觀景物是高度概括的,往往用不多的文字,不長的篇幅,便把四季的風光,晝夜美景寫得很清晰、明確。例如頓河流域夏秋季節的草原:夜間,穹黑星燦,月缺有輝。銀河與星系交識,“夜風又苦又幹,苦艾味濃”,“枯草遍地,到處是一片無休止的、銀白色的鵪鶉的搏鬥聲和響亮的蟈蟈兒的叫聲。”一到白天,“則是一片暑熱、氣悶、白霧瀰漫”,天藍鷂旋太陽毒。還有鼠類出沒。而“一望無際的羽茅草像浪花起伏翻騰,就連古堡也在目所能及的天邊神話般地、隱若地閃着藍光,就像在夢中一樣。”

二、異時異域剪輯組合的襯托描寫

襯托描寫的景物是人物的背景,即爲人物出場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或深化主題的,特別強調選擇性,這和電影蒙太奇手法很相似,要求作家爲表現人物形象精心剪輯和組合景物,達到對比、聯想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襯托描寫比客觀描寫,更需要技巧和拓展創新。

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頻頻運用襯托描寫。有兩處景象描寫常被文學評論家談及,第四部第16章對韃靼村外瓜地一帶中午暴風雨到來時和過後的景象描寫,襯托出了主人公娜塔莉亞內心痛苦、絕望、翻江倒海到逐漸趨向平靜的過程。

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對襯托描寫進行了大膽的拓展創新,採用了異時異域的剪輯組合法,以達到比襯的效果。

當主人公婀克西妮亞知道情人格里高利將娶親,自己將拋棄時,心情特別糟。作家便描寫了一段異時異域的麥田景象。那裏麥子已抽穗,麥粒灌滿漿,這時突然“闖來一羣牲口,在麥地裏亂踩一陣:可憐那沉甸甸的麥穗全被踩爛在田壟上”。襯托描寫下的慘景反映了他們被糟蹋的“成熟了的愛情”,令人心碎。許多年過去了,當婀克西妮亞又一次在頓河邊上遇上了經過戰爭洗禮的格里高利,讓她一下看到了有舊情再續的希望時,沉睡在她心靈深處的感情突然被重新喚醒。作家便描寫了一段異時異域的頓河陡岸的雪堆、陽光、狂風奇景來比襯她“積累多年的情感也像這雪堆一樣一觸即發,不可收拾”。後來,戰爭終於奪去了婀克西妮亞的生命,格里高利突然覺得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全部價值。作家便描寫了一段野火燒過的草原景象來和他眼前“漆黑一片”的生活作比襯:

“春天,當積雪已經融化和在雪下躺了一冬的衰草曬乾了的時候,草原上燒起了春天的野火。春風追逐着野火,貪婪地吞噬着乾枯的梯牧草,越過驢薊草的高莖,從褐色的艾蒿頂掠過,沿着低地燒去。野火燒過以後,草原上長久地散發着被野火燒焦、乾裂的土地刺鼻的焦臭。四周的嫩草青青,欣欣向榮,草地上空蔚藍的晴空中,一羣羣雲雀在飛舞,春天歸來的雁羣在肥美的草地上覓食,來過夏的小鴇在築巢。而野火燒過的地方,焦黑僵死的土地閃耀着不詳的黑光。鳥兒不在上面搭窩,野獸也都躲得遠遠的,從一旁繞過去。只有疾風匆匆掠過這焦土,捲起灰色的餘燼和刺鼻的、烏黑的煙塵帶往遠方。”這種異時異域選景組合,大大拓展了襯托方法的選景空間,爲以後的作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借鑑。

三、情感彩照式的融情於景

所謂融情於景,就是作家帶着自己或書中人物的感受去觀景,寫景,使描寫對象滲透着濃郁的主觀情調。這種情,是作家的婉約抒情。這種景,是一幅情感彩照。讀者通過讀景,便可琢磨出作家或書中人物的或喜或悲的心境和對某件事的愛憎立場或態度等。

肖洛霍夫對此駕輕就熱,得心應手。無論寫頓河沿岸的大草原,還是戰時森林沼澤,還是戰時後方哥薩克村莊,都能準確地傳達出作家自己或書中人物的情感和生活態度。一天,主人公格里高利從內戰的戰場下來,懷着喜悅多於難過的心情往回故鄉的路上趕,當他路過赤楊嶺村一帶時,他看到:灑着耀眼陽光的白雪皚皚的岡頂在萬里無雲的蔚藍色晴空中閃着砂糖般的金星。赤楊嶺村像一牀花布頭拼成的大被在岡腳下鋪開。左面是一彎碧藍的維紐哈河,右邊是點點隱約的村落和德國人的移民點。河灣那邊是閃着藍光的捷而諾斯克鎮。鎮東面,是一道溝壑縱橫向上游逶迤的低岡。岡上聳立着一根根像柵欄似的走向卡沙雪的電線杆子。

一個很少有晴朗、寒冷的日子,太陽像四周射出朦朧的彩虹般的光柱。北風凜冽。草原上的風捲起積雪,發出沙沙的響聲。但是地平線鑲邊的茫茫草原卻非常明靜,只有東方,在地平線盡頭的草原上,煙霧騰騰,籠罩着一片紫霞色的蜃氣。

作家筆下的赤楊嶺村一帶的景象,通過“砂糖般”、“花布頭拼成的大被”、“彩虹般”、“明靜”和“紫霞色”的描述,真是太美了。試想如果沒有主人公的好心情,赤楊嶺村一帶的美景,主人公無法看到,讀者更是無法看到。正是通過赤楊嶺村一帶美景的描寫,無聲地抒發了作者和主人公一樣厭惡戰爭,嚮往美好和平生活甚至田園生活的真實情感。

藝術結構

深層結構是“意義模式非行動模式”。藝術深層結構是作者賦予它以那種只有哲學美學沉思才能給出的秩序。深層結構同解讀哲理時空生成密切相關。肖洛霍夫在20世紀初的經典中已開始21世紀當代理念的追尋之旅。可以說肖洛霍夫的探索影響了俄羅斯人對社會模式的觀念,標誌着20世紀俄羅斯及世界文學史中對人類社會新模式追尋的開始。

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展現了哥薩克半農半軍的氏(血)族社會的四條線:戰爭與革命、家庭與社會關係、愛情與兩性、生態與農作。該作品暗合了斯塔夫裏阿諾斯的人類命運結構體系中的四條互爲依存的生命線,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考量的是人類的普遍處境,觸及的是“20世紀哥薩克與人類”等宏大敘事。

零和與非零和的世界關係是世紀難題。是人們面對20世紀後期陷入重重困境世界提出的世界性社會模式的新思考。它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普遍影響。所謂“零和關係”就是一方所失和另一方之所得相等,所以,從前社會都是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損的社會。人類社會這種歷史性不應該被繼承。

一次大戰打破了哥薩克每家各不相同“又苦又甜”的半農半軍的日子,格里高利被徵上了前線,朦朧地闖入了文明社會。他一方面固執迴避文明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對文明社會所帶來的種種醜惡有着清醒的認識。當格里高利將賈蘭沙的學說講給戰友“鍋圈兒”時,對方回答說:“我們需要的是自己的政權,不是別人的政權。”格里高利皺了一下眉頭:“你總是隻想一面。”顯然僅僅建立哥薩克政權是不夠的,他考慮的是哥薩克社會如何長存,如何與新生政權相處的模式問題。

他在複雜的背景上探索着,這裏有拉古今從20世紀初俄羅斯生活中得出的“蛋糕分配不均”的理論,有本丘克的“人民選舉出的蘇維埃政權理論,有狂熱的哥薩克自治分子伊茲萬林”,但格里高利與這一切漸行漸遠。當伊茲萬林提到:在頓河地區建立一個沒有俄羅斯人的哥薩克政權遠景時,葛裏高利表示了極大的疑問:“我們沒有俄羅斯怎麼樣生活呢?咱們就有小麥,別的什麼也沒有,也沒有煤、礦產、木材、冶金工業產品,那麼咱們脫離俄羅斯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很顯然格里高利探索的是哥薩克氏族生活模式與文明社會新政權和諧相處的模式,而不是有些評論家所說的“哥薩克的反抗之路”。如果說前一段探索與厭戰、布爾什維克革命宣傳相關,戰爭還多少是他建功立業的手段(四卷四章爲分水嶺),那麼在第二階段,他與這一切漸行漸遠。

戰爭在格里高利看來是結束一切苦難的手段,因此當衆多哥薩克奔回熟悉的生活時,他毅然在1917年秋轉向第一騎兵軍,堅持在陌生的環境探索。他有着氏族的平等觀、自然觀,隨着蘇維埃政權的過火錯誤政策,隨着“一些敵視哥薩克生活的原則”開始氾濫,葛裏高利的思想探索離開以前軌跡,他憤怒地想到:“世上沒有使所有人都得到溫暖舒適的真理。”以前追尋的哥薩克社會與新政權和諧共處的模式,煙消雲散。

在格里高利看來沒有使雙方都得到溫暖的真理,他的追尋似乎要告一段落。他追尋的哥薩克社會與蘇維埃政權之間信賴關係的共同體土崩瓦解。他追尋的雙方的認知共同體還遙遙無期。一方面他似乎在偏離追尋,另一方面他又誓死捍衛自然界給氏(血)族社會提供的天然物質財富(土地、麪包、生存權利),似乎又在回到追尋“非零和模式”的道路上。這一片段是追尋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的分水嶺。第三階段的追尋將循着新的敘述模式進行。

從六卷28章起,哥薩克們迷途不能返。從六卷30章起,作者似乎把小說演化成事件小說,特別是七、八卷中事件一個接一個紛至沓來,家與族兩空。那些在一卷、六卷中能成爲重頭戲的生活事件在七、八卷中失重了,處在後景,成爲過眼煙雲。處在前景是“合唱視角”,也就是說小說提供的是現實氛圍,而敘述者側重的是前景,被壓抑的東西,這種前景受到讀者的集中關注。“假象會意”,虛反而實。“體有萬殊,物無一量”。這就是第三階段啓始的新敘述模式。

心理描寫

肖洛霍夫筆下的哥薩克農民,儘管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但同樣有着豐富的內心世界,有感受愛情、友誼、歡樂和痛苦的巨大力量,有着表達自己喜怒哀樂、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但又因其思想的單純性,比起那些有很高文化素養的人來說,哥薩克農民的心理有着更大的直觀性。因此,肖洛霍夫在描寫人物心理時,他不是通過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直接剖析來展示人物的心理,而是通過人物的外部活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及神情變化等外化手段來展示人物的心理,使小說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成爲一種可爲人感知的外化形象。

1、通過人物的音容笑貌、眼睛神態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是肖洛霍夫在文學作品對人物心理描寫常用的一種敘述手法。

2、肖洛霍夫善於把人物置於大自然的背景中去描寫,讓人與大自然和諧地構成一個統一體。

3、肖洛霍夫對人物心理矛盾的描寫既細微又深刻。肖洛霍夫描寫的人物“心靈辯證”是與人物生活的時代、社會環境相聯繫的。

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靜靜的頓河》默片電影於1929—1930年拍攝。

《靜靜的頓河》彩色電影於1957年上映。完整改編全部原著。

電視劇《靜靜的頓河》於2006年上映,在俄羅斯電視臺熱播。

《靜靜的頓河》彩色電影摘得了全蘇電影節的一等獎和最佳導演獎,1960年美國導演工會最佳改編影片榮譽獎。

作品評論

在《靜靜的頓河》裏,不光是歷史風雲變幻莫測,戰爭場景波瀾壯闊,更重要的是書中每個人物都是鮮活的,與衆不同的。小說的豐富多彩和各種各樣的場面都和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非常相稱。——網易

小說《靜靜的頓河》,是俄羅斯文壇上一部不朽的鉅著。——和訊網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好作品,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文學經典。該部史詩般的鉅著真實地表現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鬥爭。他們的心酸、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對土地的眷戀、蠻性與善良相交織的質樸的本性,均在男主人公格里高利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婭、娜達莉婭身上體現出來。他們的痛苦與悲哀,歡樂與幸福均來自他們真實的人性。——鳳凰網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結構宏偉、畫面廣闊、內容深邃的史詩般的作品。《靜靜的頓河》是一幅色彩鮮明的頓河哥薩克人的風俗畫,對那種獨特的、中世紀式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習慣、性格、氣質以及傳統的道德、觀念都作了有着濃郁的鄉士氣息的描繪。小說的評議鮮明、形象而富有表現力,既具有濃厚的頓河哥薩克鄉土氣息,又是全俄羅斯人民的語言。——中國作家網

作品爭議

20世紀20年代末期,在小說第一部剛面世不久,圍繞其著作權就產生了爭議。

20世紀70年代,西方出現的《湍急的〈靜靜的頓河〉》一書使得當初未徹底平息的小說著作權之爭變得撲朔迷離。由於找不到該部作品的手稿,長期以來人們對其著作權的歸屬始終存有爭議。

在1999年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買到《靜靜的頓河》第一、二部的手稿後,圍繞尋找手稿發生過一樁文壇公案。2000年、2001年,《我們同時代人》連載了非·庫茲涅佐夫的《肖洛霍夫和反肖洛霍夫》一書,該書駁斥了肖洛霍夫是剽竊者的種種謊言。該書中有一節題目是《掮客》,談記者列夫·科洛德內伊在尋找《靜靜的頓河》手稿中的作用。2000年11月科洛德內伊致信《我們同時代人》編輯部,指責庫茲涅佐夫編造事實,損害了他的“名譽和人格”,提出要訴諸法庭。2001年1月庫茲涅佐夫又以公開信《答掮客》回敬了科洛德內伊。

作者簡介

靜靜的頓河主要內容 靜靜的頓河經典句子 第3張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是蘇聯當代小說家、蘇聯科學院院士,1905年,出生在克魯日林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在肖洛霍夫13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不得不中斷學業,投身革命。17歲時,肖洛霍夫到莫斯科,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25年,21歲的肖洛霍夫帶着妻子又回到了家鄉頓河地區定居。也是從這時起,年輕的肖洛霍夫開始創作《靜靜的頓河》。1939年,獲得列寧勳章。194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196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